【新唐人2012年6月12日讯】华人移民的美国梦
移民来美的华人,绝大多数是怀着一份“美国梦”而来,踏上过去认为遍地黄金的城市,若能迅速融入主流社会,不只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为美国做出了该有的贡献。不容否认的是,也有因语言无法跨越,加上文化的隔阂,生活上顿失所依,间接成为政府的负担者。
从90年代开始,是华人从合法或非法管道移居美国的高峰期,当年美国政府相关单位在各出入境关口,采取相对宽松、来者不拒的政策;虽然身无合法证件,在法律手续允许情况下,一律先扣后放行,这也是为什么短短20年间,成就了纽约有三大华人聚集区。
数据显示,90年代来美的移民中,到2000年拥有自己住宅的人口比例为25.5%,但相对也有一定百分比的人生活上并不如意;可是2000年移民中到目前为止,只有22.8%的人是在贫穷线下,关键在那一年以后来的人,高中学历以上占60.8%,可以讲英语的有57.5%%。
我们由这个比例可以体会到,90年代的新移民很可能会为了生存,在华人聚集区会有许多行业与工作机遇产生,导致刻苦耐劳的人,一夜之间出人头地成为老板。
法拉盛超市与新移民
华人的方言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以纽约而言,法拉盛地区从早期以台湾及日本居民为主,到后来的呈现多元,成为新华人移民社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方言的包容性够广。
最早80年代法拉盛最大的超市是“大道”,由台湾人经营,一半以上的员工是日本人,贩卖的食物品中有60%以上来自日本;90年代随着日本人的外移,新移民的增加,仍有两家台湾人经营的超市“福星”与“大直”,后来才有“香港”超市及第一家以温州商人为主的“欧江”。
人口的多元化与增加,往往改变了市场的机制,市场并非永远都对称的。在海外的华人避不开随市场投资方向转换的趋势,当市场开始不对称之时,它对原结构性改变成为挑战,经营者若一成不变,就会逐渐被现实淘汰。
温州人从中国引进了大批的廉价食品,他们勤奋薄利多销,首先反映在鱼货、蔬果的价位上,新鲜度方面更是一枝独秀;犹记得十多年前,若要买价廉物美的鱼与蔬果,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欧江”,也因此逐渐接受了来字中国的干货,因为Made in Taiwan的价格,无法与之抗衡竞争。
随后是“中国城”“中美”“大丰”等超市如雨后春笋接踵而至,一些非温州人经营的超市,不是歇业就是转手;除了一般家庭的购买趋势之外,影响最大的是法拉盛各地方口味的餐馆林立,这些超市成为最大的供应商,而且愿意提供餐馆老板更有弹性的付款方式。
华人餐馆林立,伴随着新移民增加而兴旺,使得一条缅街就有“香港”“新世界”“欧江”“大丰”“中国城”“新金山”“昌发”和靠近495公路的“新中美”等超市互别苗头竞争;同时我们也看到早年的市场规律“风险与回报成正比”,每个超市的经营者都对获利深信不疑,造就了法拉盛的超市神话。
我们要提醒的是,超市业者为了抢地点,在租金上不择手段的与物业主签约,甚至连“台底钱”都漫天喊价,有原本经营美国主流食物的连锁超市,干脆先拿下Key Money再以二倍以上的租金转给华人,自己拿着现金大享清福。这也使得法拉盛的非华裔居民,不断抗议华人的澎湃,打乱了他们的家居环境;但他们一味针对华人,却不知道也没看到那些死要钱的非华裔经营者与业主,才占尽了便宜。
超市战国时代的影响
从正面的角度来看超市的战国时代,为了适应市场的竞争,2000年以后的业者不知用的什么方法?我们在市场上看到一些台湾的水果如荔枝、龙眼、蕃石榴、杨桃都吃得到,这对离台多年的移民而言,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梦幻乡情,其新鲜超过自己往返台湾偷偷放在行李的稀果。
超市的增加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更训练了一批熟能生巧的基层工人,并由于他们辛苦的工作而成为老板。温州人独有的集资方式,是成就老板级别的原动力;影响到买房定居,租店面做生意,繁荣景象使法拉盛得天独厚,更在政治上屡屡得标,越来越多中国各省家乡口味的小吃店,都可于此地找到,华人移民架构性的改变,也使得所谓的同乡会应运而生,好不热闹。
有正面必有负面,由于租金上扬且永远不怕找不到房客,法拉盛的房地产升值,尤其是店面的翻倍,连州、市政府相关单位,都以匪夷所思来形容。早期以极好的价位把房产卖给华人的业主,回顾当初卖掉的地产,心中都感慨不是滋味。居住在法拉盛的非华裔居民,年复一年高举(1)没有英文招牌演进到现在英文字不够大、(2)再也买不到美国食物、(3)摊位的延伸使行人寸步难行,来抗议华人的存在。
我们在此要强调法拉盛街头的寸步难行,不论是在路上、店中、商场,原本通道已狭窄,再加上伫足聊天、观看商品、散发传单者,大家最常听到的共同语言是“借过”或“Excuse me”;感觉到挡路的人会自动挪身让路,没有感觉的人,任凭你提高音量,他也丝毫不为所动。
现在的法拉盛街头,连小孩子都会边走边机械式的大声说“借过”,实在是奇异现象;我们担心的是讲话的语气、挡路者的恼羞成怒,曾不止一次造成肢体和语言的冲突,变成治安的困扰。
华人必须自约自律
法拉盛闹区“欧江”超市的结束营业,引起社区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一直被认为生意兴隆的店铺,竟于瞬间消失,而大家也发现“大丰”早已改名“长江”,当然令人纳闷。
日本管理学者大前研一写了一本“M型社会”的书,主要论点就是人口分布已在中低所得层及高所得层,各自拥有其高峰社会阶层;换言之,中产阶段逐渐式微,2008年金额风暴后,在美国表现得令人震惊,华人社区也不能幸免。
早期移民美国的华人,由于人越来越长寿,虽然高龄人口增加,但因他们退休后有很好的福利,且过去储蓄多比较富裕,只是他们却勤俭不舍得花钱;年轻一代的人面临经济不景气的冲击,上班族的黄金时代消失,失业问题严重,人们对前途失去信心,货币宽松政策下钱却不流通,特别是人民币升值,使得绝大多数依赖中国进口的中小企业,立刻面临巨大压力,超市业者首当其冲。
关心华人社区成长与尊严的人士应该了解,做为消费者,我们不能一味要求“价廉物美”,造成业者不断恶性竞争,完全不给他们合理的利润和生存空间,若华人业者生存不下去,所产生的后果,才是我们要去忧心的。
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由业者间相互规范一个大家能接受的价位,相信绝不会牵涉到所谓的“反托辣斯法”;我们要知道,租金的压力,又需要很多人在超市工作,良性的循环才符合华人社会的期待。况且业者可以在(1)产品的管制上、(2)服务的态度上、(3)多元化样品的种类上、(4)提供停车位上,做吸引消费者的良性竞争,使业者、消费者都能受惠,唯独这样华人社会未来的展现,才能充分显示我们优质文化的特色。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移民来美的华人,绝大多数是怀着一份“美国梦”而来,踏上过去认为遍地黄金的城市,若能迅速融入主流社会,不只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为美国做出了该有的贡献。不容否认的是,也有因语言无法跨越,加上文化的隔阂,生活上顿失所依,间接成为政府的负担者。
从90年代开始,是华人从合法或非法管道移居美国的高峰期,当年美国政府相关单位在各出入境关口,采取相对宽松、来者不拒的政策;虽然身无合法证件,在法律手续允许情况下,一律先扣后放行,这也是为什么短短20年间,成就了纽约有三大华人聚集区。
数据显示,90年代来美的移民中,到2000年拥有自己住宅的人口比例为25.5%,但相对也有一定百分比的人生活上并不如意;可是2000年移民中到目前为止,只有22.8%的人是在贫穷线下,关键在那一年以后来的人,高中学历以上占60.8%,可以讲英语的有57.5%%。
我们由这个比例可以体会到,90年代的新移民很可能会为了生存,在华人聚集区会有许多行业与工作机遇产生,导致刻苦耐劳的人,一夜之间出人头地成为老板。
法拉盛超市与新移民
华人的方言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以纽约而言,法拉盛地区从早期以台湾及日本居民为主,到后来的呈现多元,成为新华人移民社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方言的包容性够广。
最早80年代法拉盛最大的超市是“大道”,由台湾人经营,一半以上的员工是日本人,贩卖的食物品中有60%以上来自日本;90年代随着日本人的外移,新移民的增加,仍有两家台湾人经营的超市“福星”与“大直”,后来才有“香港”超市及第一家以温州商人为主的“欧江”。
人口的多元化与增加,往往改变了市场的机制,市场并非永远都对称的。在海外的华人避不开随市场投资方向转换的趋势,当市场开始不对称之时,它对原结构性改变成为挑战,经营者若一成不变,就会逐渐被现实淘汰。
温州人从中国引进了大批的廉价食品,他们勤奋薄利多销,首先反映在鱼货、蔬果的价位上,新鲜度方面更是一枝独秀;犹记得十多年前,若要买价廉物美的鱼与蔬果,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欧江”,也因此逐渐接受了来字中国的干货,因为Made in Taiwan的价格,无法与之抗衡竞争。
随后是“中国城”“中美”“大丰”等超市如雨后春笋接踵而至,一些非温州人经营的超市,不是歇业就是转手;除了一般家庭的购买趋势之外,影响最大的是法拉盛各地方口味的餐馆林立,这些超市成为最大的供应商,而且愿意提供餐馆老板更有弹性的付款方式。
华人餐馆林立,伴随着新移民增加而兴旺,使得一条缅街就有“香港”“新世界”“欧江”“大丰”“中国城”“新金山”“昌发”和靠近495公路的“新中美”等超市互别苗头竞争;同时我们也看到早年的市场规律“风险与回报成正比”,每个超市的经营者都对获利深信不疑,造就了法拉盛的超市神话。
我们要提醒的是,超市业者为了抢地点,在租金上不择手段的与物业主签约,甚至连“台底钱”都漫天喊价,有原本经营美国主流食物的连锁超市,干脆先拿下Key Money再以二倍以上的租金转给华人,自己拿着现金大享清福。这也使得法拉盛的非华裔居民,不断抗议华人的澎湃,打乱了他们的家居环境;但他们一味针对华人,却不知道也没看到那些死要钱的非华裔经营者与业主,才占尽了便宜。
超市战国时代的影响
从正面的角度来看超市的战国时代,为了适应市场的竞争,2000年以后的业者不知用的什么方法?我们在市场上看到一些台湾的水果如荔枝、龙眼、蕃石榴、杨桃都吃得到,这对离台多年的移民而言,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梦幻乡情,其新鲜超过自己往返台湾偷偷放在行李的稀果。
超市的增加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更训练了一批熟能生巧的基层工人,并由于他们辛苦的工作而成为老板。温州人独有的集资方式,是成就老板级别的原动力;影响到买房定居,租店面做生意,繁荣景象使法拉盛得天独厚,更在政治上屡屡得标,越来越多中国各省家乡口味的小吃店,都可于此地找到,华人移民架构性的改变,也使得所谓的同乡会应运而生,好不热闹。
有正面必有负面,由于租金上扬且永远不怕找不到房客,法拉盛的房地产升值,尤其是店面的翻倍,连州、市政府相关单位,都以匪夷所思来形容。早期以极好的价位把房产卖给华人的业主,回顾当初卖掉的地产,心中都感慨不是滋味。居住在法拉盛的非华裔居民,年复一年高举(1)没有英文招牌演进到现在英文字不够大、(2)再也买不到美国食物、(3)摊位的延伸使行人寸步难行,来抗议华人的存在。
我们在此要强调法拉盛街头的寸步难行,不论是在路上、店中、商场,原本通道已狭窄,再加上伫足聊天、观看商品、散发传单者,大家最常听到的共同语言是“借过”或“Excuse me”;感觉到挡路的人会自动挪身让路,没有感觉的人,任凭你提高音量,他也丝毫不为所动。
现在的法拉盛街头,连小孩子都会边走边机械式的大声说“借过”,实在是奇异现象;我们担心的是讲话的语气、挡路者的恼羞成怒,曾不止一次造成肢体和语言的冲突,变成治安的困扰。
华人必须自约自律
法拉盛闹区“欧江”超市的结束营业,引起社区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一直被认为生意兴隆的店铺,竟于瞬间消失,而大家也发现“大丰”早已改名“长江”,当然令人纳闷。
日本管理学者大前研一写了一本“M型社会”的书,主要论点就是人口分布已在中低所得层及高所得层,各自拥有其高峰社会阶层;换言之,中产阶段逐渐式微,2008年金额风暴后,在美国表现得令人震惊,华人社区也不能幸免。
早期移民美国的华人,由于人越来越长寿,虽然高龄人口增加,但因他们退休后有很好的福利,且过去储蓄多比较富裕,只是他们却勤俭不舍得花钱;年轻一代的人面临经济不景气的冲击,上班族的黄金时代消失,失业问题严重,人们对前途失去信心,货币宽松政策下钱却不流通,特别是人民币升值,使得绝大多数依赖中国进口的中小企业,立刻面临巨大压力,超市业者首当其冲。
关心华人社区成长与尊严的人士应该了解,做为消费者,我们不能一味要求“价廉物美”,造成业者不断恶性竞争,完全不给他们合理的利润和生存空间,若华人业者生存不下去,所产生的后果,才是我们要去忧心的。
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由业者间相互规范一个大家能接受的价位,相信绝不会牵涉到所谓的“反托辣斯法”;我们要知道,租金的压力,又需要很多人在超市工作,良性的循环才符合华人社会的期待。况且业者可以在(1)产品的管制上、(2)服务的态度上、(3)多元化样品的种类上、(4)提供停车位上,做吸引消费者的良性竞争,使业者、消费者都能受惠,唯独这样华人社会未来的展现,才能充分显示我们优质文化的特色。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