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9月4日讯】礼是整个社会制度我们已经说过,既然是社会制度那它就是公共的大原则,而恭敬是人和人之间私下的小原则,如果私下的小原则不能符合公共的大原则那我们就会自取其辱。符合整体社会规范的恭敬叫做恭敬,违背整体社会规范的恭敬就是讨好了。讨好别人无一不是为了私利,为了私利而卑躬屈膝能不受辱吗?维护整体社会规范是高尚人格的表现,在这种高尚人格之下去恭敬别人是道德修养的作为。
这里的因是依或者由的意思,亲就是前面所说的近,宗是崇敬或者主的意思,后面这句话的意思是信和恭符合了义和礼才值得崇敬值得去做。君子要讲究大、讲究公,有了大和公才能做到无私,在无私的前提下做出适当的灵活变通以摄受更多的人事。那大要大到什么程度呢?当然是越大越好,从家庭扩展到国家,从国家扩展到天下,从天下扩展到整个宇宙,到了宇宙的层面就更加具有形而上的意味了。从形而上看形而下,从宇宙看天下,从天下看国家,从国家看家庭,从家庭看个人,这样审视下来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同样的公要公到什么程度呢?其实有了大公也就不是问题了,有多大就会有多公。君子做到了大公无私是不是就要讲所谓的集体主义或者国家主义呢?每一个人的利益都要服从集体或者国家呢?当然不是嘛!做到尊重每一个人的利益才叫大公无私,只有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保障才叫大公无私。如果集体或者国家处处侵犯个人权益那说明这个集体或国家被少数人利用了,这时君子应该挺身而出跟这些利用集体或国家的少数人做抗争以致消灭他们,这才叫大公无私。大公无私这个原则是君子用来要求自己的,而不是拿来苛求别人的,凡是用某些原则去苛求别人都是假仁假义而且还会别有用心。如果一个集体或者国家的领袖整天哭着喊着教育别人大公无私,而自己却利用集体或者国家谋取私利那他肯定是假仁假义别有用心。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专心好学,经常会出现废寝忘食的情况,故意让自己挨饿受冻的不是君子而是傻子。君子好学,不注重物质的享乐而注重精神的充实,学问给人带来的愉悦是无与伦比的,这种快乐具有超越世俗性甚至具有形而上的不可言说性。虽然孔子比较少谈形而上学,但是他还是会有很多超越世俗的精神,孔子学习《易经》韦编三绝,他在《易传》中有很多言语还算具有很强的形而上性质的。孔子把形而上学的崇高精神贯彻到了整个人生当中,由此产生了伟大的圣贤人格,以这种圣贤的精神境界俯视物质欲求自然能够把它看低,绝不会再以此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了。把物质享乐看平淡以后自然会经常淡忘它,尤其是在专心求学之时更没有空闲去特别考虑这件事情。在我们当代不必去劝勉大家吃饱饭、住好房,应为大多数都是以此为人生理想的,这在圣人看来是十分可笑、可惜的。当然在我们中国乃至全世界还有很多人依然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原因追究起来很复杂,不过我想这跟很多人物质享乐为人生目标也有关系。一部份人为了自己的一点点私欲就会去剥削、压榨、欺辱另一部份人,由此贫富差距和不公就产生了,这些实在不是君子所为。
不学无术的人往往不干实事而大放厥词,你看某些政府官员和知识份子就能明白。政府官员这个词其实很不好,应该以政府公务员取而代之,当然现在也这么叫,不光是现在,在以前叫做人民公仆、人民的勤务员,真是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某些政府官员倒也是敏于事,不过都是些贪污腐败的事,正经公务员应该做的似乎不会做。某些官员在言辞方面不慎重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美化自己,另一方面是丑化民众,这种话一个合格的公务员是说不出来的更何况是君子!再说知识份子,不把精力放在学问上整天在媒体上发表一些无知、奇怪、丧尽天良的言论,实在不配做知识份子!
君子求学要亲近那些人格高尚、学问深广的大家,以此为榜样来端正自己。不过很可惜的是在中国这样的大家越来越少了,整个教育体系走向恶性循环,而处于这个恶性循环体系下最关键的教师也表现出人格丧失、不学无术,这种情况着实令人担忧。教育应该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可是中国现在的教育体系却以培养奴才为目的,这实在太可怕了!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被那些违反人性的教育方法和内容摧残,而且随着学级的增长摧残的程度越来越深,他们离开学校以后怎么会有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学问?这些话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中国教育的现状就是这么糟糕,更可怕的是它还会越来越糟糕!只有民众思想启蒙的时候才有改变的可能,可是思想启蒙谈何容易!思想启蒙虽然难于上青天,但是我们还是要抱有希望,相信中华民族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乏财曰贫,佞说为谄,多财曰富,慠逸为骄。贫富是相对成立的,总会有比自己更平穷的人也总会有比自己更富贵的人,既然贫富是相对成立的那也就是会变化的,贫可以变富,富可以变穷,所以君子圣贤不必执着于此,不必太以此为意。世间有了贫富差距,一切的错综复杂的现象也就随之而产生了,比如这里所说的谄和骄。贫和富都是外在的相对价值判断标准,一般人总是受到这种标准的驱使,于是贫穷的人就会谄媚权贵,富贵的人就会骄纵贫贱。君子圣贤不会被相对的外在价值标准所束缚,无论出于何种境遇都会以平常心处之。“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世人已经很难做到了,但是对于君子圣贤还有更高的境界。
孔子提出“贫而乐道”,其实富也要乐道。乐道就会打破相对价值而超越世俗的评判标准,如此就根本不会把那些世俗的相对价值放在心上。我们一再说明礼是整体社会制度、社会规范,“富而好礼”就是富贵之人以礼来自我约束,不会做出骄纵的事情来,以至于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道,使自己的内心充满仁义。
子贡以《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回应孔子的答覆,孔子称赞他能够“告诸往而知来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表达的是精益求精的含义,也就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后还要更进一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不断的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我们学习《论语》就要学诸往而知来,就像孔子称赞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那样。语言文字是我们追求真理的桥梁但同时也是障碍,而一切的书籍包括经典在内都是由语言文字所组成的,我们要透过书籍体悟到真理而不能死在书本上。尤其是古籍,古籍里面所提到的很多人事地物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食古不化结果就会有两种:其一排斥古籍,拒绝继承传统文化;其二迷信古籍,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我们对于古代典籍的正确态度应该是虚心学习抽象继承,古籍里所提到的特殊的时空背景下的人事地物我们可以做出适当处理,而古籍里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真理智慧我们要完好无损的继承下来。我们要有学往知来、举一反三的智慧,否则很难应付纷繁复杂的事件,知识再丰富对于具体事件来说也是不足的,即便是我们学习了所有的知识也不能解决一切的问题,更何况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把世间所有的知识都学到手呢。像子贡这样“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才说可以开始跟他谈《诗经》了,否则我们机会被《诗经》所害也会害了《诗经》。
谁能了解孔子呢?孔子自己都说过没有人了解他,只有天了解他!那我在这里解释《论语》就很危险了,因为我不了解孔子,但是也没关系,反正孔子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他,他担心的是他不了解别人。孔子一生经历坎坷,周游列国得不到重用,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不是很傻吗?圣人跟我们凡人不同就在这里,孔子宁可牺牲自己也要给后世留下一个典范,今生实现不了的理想后人可以照着自己的足迹继续前行,前仆后继,美好的理想终有一天会实现!越是伟大的思想、伟大的行为越是不容易被人了解,凡人要求了解圣人那实在是太困难了,不光孔子说没有人了解他庄子也同样说过类似的话,老庄孔孟等这些伟大的圣哲贤达何常被人了解过呢?但是这些伟大的圣哲贤达不会因他人不被了解而担忧,相反他们还会努力去了解别人,孔子赞叹老子是龙,庄子赞叹孔子是凤,这是何等胸襟!圣人总是不吝惜对他人的肯定和赞叹,对别人的欣赏就是对他人的成全,成全他人就是对其价值的积极肯定。每个人的生命都不是一无是处的,其价值都应该得到合理的积极的肯定,尤其是身怀大才者!可是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吊诡,越是有才能就越是还才不遇,假设老庄孔孟出现在当代恐怕境遇要比春秋战国时期还要悲惨。(全文完)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这里的因是依或者由的意思,亲就是前面所说的近,宗是崇敬或者主的意思,后面这句话的意思是信和恭符合了义和礼才值得崇敬值得去做。君子要讲究大、讲究公,有了大和公才能做到无私,在无私的前提下做出适当的灵活变通以摄受更多的人事。那大要大到什么程度呢?当然是越大越好,从家庭扩展到国家,从国家扩展到天下,从天下扩展到整个宇宙,到了宇宙的层面就更加具有形而上的意味了。从形而上看形而下,从宇宙看天下,从天下看国家,从国家看家庭,从家庭看个人,这样审视下来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同样的公要公到什么程度呢?其实有了大公也就不是问题了,有多大就会有多公。君子做到了大公无私是不是就要讲所谓的集体主义或者国家主义呢?每一个人的利益都要服从集体或者国家呢?当然不是嘛!做到尊重每一个人的利益才叫大公无私,只有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保障才叫大公无私。如果集体或者国家处处侵犯个人权益那说明这个集体或国家被少数人利用了,这时君子应该挺身而出跟这些利用集体或国家的少数人做抗争以致消灭他们,这才叫大公无私。大公无私这个原则是君子用来要求自己的,而不是拿来苛求别人的,凡是用某些原则去苛求别人都是假仁假义而且还会别有用心。如果一个集体或者国家的领袖整天哭着喊着教育别人大公无私,而自己却利用集体或者国家谋取私利那他肯定是假仁假义别有用心。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专心好学,经常会出现废寝忘食的情况,故意让自己挨饿受冻的不是君子而是傻子。君子好学,不注重物质的享乐而注重精神的充实,学问给人带来的愉悦是无与伦比的,这种快乐具有超越世俗性甚至具有形而上的不可言说性。虽然孔子比较少谈形而上学,但是他还是会有很多超越世俗的精神,孔子学习《易经》韦编三绝,他在《易传》中有很多言语还算具有很强的形而上性质的。孔子把形而上学的崇高精神贯彻到了整个人生当中,由此产生了伟大的圣贤人格,以这种圣贤的精神境界俯视物质欲求自然能够把它看低,绝不会再以此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了。把物质享乐看平淡以后自然会经常淡忘它,尤其是在专心求学之时更没有空闲去特别考虑这件事情。在我们当代不必去劝勉大家吃饱饭、住好房,应为大多数都是以此为人生理想的,这在圣人看来是十分可笑、可惜的。当然在我们中国乃至全世界还有很多人依然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原因追究起来很复杂,不过我想这跟很多人物质享乐为人生目标也有关系。一部份人为了自己的一点点私欲就会去剥削、压榨、欺辱另一部份人,由此贫富差距和不公就产生了,这些实在不是君子所为。
不学无术的人往往不干实事而大放厥词,你看某些政府官员和知识份子就能明白。政府官员这个词其实很不好,应该以政府公务员取而代之,当然现在也这么叫,不光是现在,在以前叫做人民公仆、人民的勤务员,真是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某些政府官员倒也是敏于事,不过都是些贪污腐败的事,正经公务员应该做的似乎不会做。某些官员在言辞方面不慎重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美化自己,另一方面是丑化民众,这种话一个合格的公务员是说不出来的更何况是君子!再说知识份子,不把精力放在学问上整天在媒体上发表一些无知、奇怪、丧尽天良的言论,实在不配做知识份子!
君子求学要亲近那些人格高尚、学问深广的大家,以此为榜样来端正自己。不过很可惜的是在中国这样的大家越来越少了,整个教育体系走向恶性循环,而处于这个恶性循环体系下最关键的教师也表现出人格丧失、不学无术,这种情况着实令人担忧。教育应该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可是中国现在的教育体系却以培养奴才为目的,这实在太可怕了!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被那些违反人性的教育方法和内容摧残,而且随着学级的增长摧残的程度越来越深,他们离开学校以后怎么会有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学问?这些话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中国教育的现状就是这么糟糕,更可怕的是它还会越来越糟糕!只有民众思想启蒙的时候才有改变的可能,可是思想启蒙谈何容易!思想启蒙虽然难于上青天,但是我们还是要抱有希望,相信中华民族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乏财曰贫,佞说为谄,多财曰富,慠逸为骄。贫富是相对成立的,总会有比自己更平穷的人也总会有比自己更富贵的人,既然贫富是相对成立的那也就是会变化的,贫可以变富,富可以变穷,所以君子圣贤不必执着于此,不必太以此为意。世间有了贫富差距,一切的错综复杂的现象也就随之而产生了,比如这里所说的谄和骄。贫和富都是外在的相对价值判断标准,一般人总是受到这种标准的驱使,于是贫穷的人就会谄媚权贵,富贵的人就会骄纵贫贱。君子圣贤不会被相对的外在价值标准所束缚,无论出于何种境遇都会以平常心处之。“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世人已经很难做到了,但是对于君子圣贤还有更高的境界。
孔子提出“贫而乐道”,其实富也要乐道。乐道就会打破相对价值而超越世俗的评判标准,如此就根本不会把那些世俗的相对价值放在心上。我们一再说明礼是整体社会制度、社会规范,“富而好礼”就是富贵之人以礼来自我约束,不会做出骄纵的事情来,以至于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道,使自己的内心充满仁义。
子贡以《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回应孔子的答覆,孔子称赞他能够“告诸往而知来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表达的是精益求精的含义,也就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后还要更进一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不断的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我们学习《论语》就要学诸往而知来,就像孔子称赞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那样。语言文字是我们追求真理的桥梁但同时也是障碍,而一切的书籍包括经典在内都是由语言文字所组成的,我们要透过书籍体悟到真理而不能死在书本上。尤其是古籍,古籍里面所提到的很多人事地物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食古不化结果就会有两种:其一排斥古籍,拒绝继承传统文化;其二迷信古籍,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我们对于古代典籍的正确态度应该是虚心学习抽象继承,古籍里所提到的特殊的时空背景下的人事地物我们可以做出适当处理,而古籍里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真理智慧我们要完好无损的继承下来。我们要有学往知来、举一反三的智慧,否则很难应付纷繁复杂的事件,知识再丰富对于具体事件来说也是不足的,即便是我们学习了所有的知识也不能解决一切的问题,更何况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把世间所有的知识都学到手呢。像子贡这样“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才说可以开始跟他谈《诗经》了,否则我们机会被《诗经》所害也会害了《诗经》。
谁能了解孔子呢?孔子自己都说过没有人了解他,只有天了解他!那我在这里解释《论语》就很危险了,因为我不了解孔子,但是也没关系,反正孔子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他,他担心的是他不了解别人。孔子一生经历坎坷,周游列国得不到重用,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不是很傻吗?圣人跟我们凡人不同就在这里,孔子宁可牺牲自己也要给后世留下一个典范,今生实现不了的理想后人可以照着自己的足迹继续前行,前仆后继,美好的理想终有一天会实现!越是伟大的思想、伟大的行为越是不容易被人了解,凡人要求了解圣人那实在是太困难了,不光孔子说没有人了解他庄子也同样说过类似的话,老庄孔孟等这些伟大的圣哲贤达何常被人了解过呢?但是这些伟大的圣哲贤达不会因他人不被了解而担忧,相反他们还会努力去了解别人,孔子赞叹老子是龙,庄子赞叹孔子是凤,这是何等胸襟!圣人总是不吝惜对他人的肯定和赞叹,对别人的欣赏就是对他人的成全,成全他人就是对其价值的积极肯定。每个人的生命都不是一无是处的,其价值都应该得到合理的积极的肯定,尤其是身怀大才者!可是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吊诡,越是有才能就越是还才不遇,假设老庄孔孟出现在当代恐怕境遇要比春秋战国时期还要悲惨。(全文完)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