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9月20日讯】今日中国,今非昔比。国富背景大红大紫,国家在“大富”的路上越走越远。一个以近10%的速度增长着财富的国家,财富在短时间迅速膨胀和分配,我们正集体从“初步小康”迈向“全面小康”。
200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八,人均GDP为849美元,实现了“初步小康”,并制定了新的目标 到2020年经济总量再翻两番、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实现“全面小康”。然而,中国经济奔跑的速度超过了蓝图上的梦想,仅仅8年,3000美元就被甩在了身后。
一切迹象表明,中国人从此脱贫致富过上的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回到现实,抛去那些繁杂的数字游戏和让你感动流泪的画面不说,你就会发现其实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在这个时代生活的苦海里闷着脑瓜子拼命挣扎,很多人即便是迂回了几百次,也依旧没有逃脱无常时事的变化,悲伤渐次灭顶。
高昂的房价,把全社会拖入一种莫名的紧张氛围里,许久不见的亲朋好友见面的第一句话不是嘘寒问暖,而是你买房了吗?炒房也从此成为了中国获利最多的事业,但也同时造就了成千上百万的房奴,儿女的一间房吸干了父母身上的最后一滴血。
目前大力度推行的保障房政策,由于城乡二元的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户籍制度改革停滞,根本无法解决目前非本地户籍人口的住房问题。像一些一线大城市,非本地户籍的白领人口,规模相当庞大,加上非本地户籍的蓝领工人,以及外地摊贩和其他人员,正是这些人,才使得城市能够正常运转,可是他们却很难享受到这样的政策。
医疗方面,医疗改革波澜壮阔,潮头潮尾喧嚣不止,但有什么别有病的担忧有增无减,“看病贵,看病难”仍然横亘在大多数人通往幸福的轨道上,有恃无恐的与其对峙。
看病贵,不是谁一个人的抱怨,而是很多人的普遍感受。卫生部门统计,2008年门诊病人平均医药费用为146.5元/人次,住院病人平均医药费用5463.8元/人次。个人支付比重费用所占比例呈上涨趋势,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支出比重由1978年的20.4%上升到2007年的45.2%。2005年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国有48.9%的群众有病不去就诊,29.6%的病人应住院而不去住院。
最初的医疗改革,公立医院实行自主经营,财政拨款极少,根本无法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营。“药品加成”于是就成了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医生也就由专业技术人才摇身一变成了卖药的郎中。这就间接导致了曾经“救死扶伤”的医院,再也很难冠冕堂皇的把人道主义精神挂在嘴上了。
社会养老方面,1997年,我国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制度。制度规定,职工的养老保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个人帐户养老金,由企业和个人缴纳;另一部分是基础养老基金,为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20%,由企业依照个人工资总额的5%缴纳。
个人帐户式养老保险金的实施,有利于缓解养老压力,但由于实施时间比较晚,受困于历史欠账。实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前已经退休的员工和已经参加工作的在职公职的个人,并未进行前期的缴费积累,缺失的这部分养老金不得不由社会和后来缴纳者承担,从而增加了养老保险制度的隐性负担。另外,一些企业由于效益差没有缴纳足够的养老保险基金,或为降低成本恶意拖欠,也会导致养老保险费的缺口越来越大。
从1998年起,国家建立养老保险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清偿历史债务,补助力度也在不断增大,从1998年的2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873亿元,12年间共补助4483亿元,但这还远远不够,这个缺口高达上万亿。
老来的残酷,或许比青春的残酷更令人不安,岁月已剥夺了你承担残酷的精力,财力和时间,而养老保障正在从火星往地球的的路上摇摇晃晃的奔跑着,更或许它连个影子都没有……
教育方面,本来教育是最能体现机会公平与社会财富分配正义原则的,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身影却变得愈加黯淡。
2010年,某教育频道联合调查机构发布的“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称,有61.9%的线民不满意自身现在的处境,他们急切盼望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现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父母的角色期望,也是他们延续个人理想最顺理成章的方式,他们期待通过高考改变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打开板结的阶层,实现各阶层的垂直流动。“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愈加响亮,孩子教育支出也成为很多父母钱包迅速瘪下去的重要催化剂。除了操心孩子的学费,还有花样新奇的操心名目——择校费、书费等名目繁多的学校收费,以及奥数、钢琴、国画等等各类培训费层出不穷。而这些所有的费用中,以择校费涨势最猛。初中和高中的花费不菲,抛去择校费,学费,还有每小时上百元的家教费,数千上万元的培训班,高中考冲刺班辅导费等等。这样积累下来,从初一到高三也要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的费用。而且大学的费用也不低,四年下来最起码也得六七万吧。
然而,重金打造出来的教育,却未必就是一辆直达成功巅峰的列车。高校不断扩张,高校教育与市场脱轨,教育与市场出现结构性不平衡,中国经济结构不平衡等一系列因素,使得那些当年拼命从高考线上冲过来满带期望的孩子就业变得愈加艰难。象牙塔里的憧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成难以安放的妄想。迷茫、忧伤与无措,在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身上弥漫,这种现象让有些人甚至产生抑郁、仇视等更为偏激的情绪。由于就业状态不佳,他们被贴上“啃老族”、“校漂族”、“蚁族”等多个标签,每个标签都看起来不是那么的光彩与体面。
古语有云:国富才能民强。今天,国家是富裕了,可多数人的幸福却依旧高高的悬浮在空中,看得见却摸不着,还有一大部分人,他们正走在努力挣钱养家的故事中。琥珀色的梦想,“谁说我不在乎”的尊严以及光影斑驳交织的物质生活品质,在无声无息地交织中编织着幸福的模样,无论缺了哪一个,幸福就那么半依半靠着生活残缺着。有的时候,升腾起几分心酸;有的时候,不喜不悲……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200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八,人均GDP为849美元,实现了“初步小康”,并制定了新的目标 到2020年经济总量再翻两番、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实现“全面小康”。然而,中国经济奔跑的速度超过了蓝图上的梦想,仅仅8年,3000美元就被甩在了身后。
一切迹象表明,中国人从此脱贫致富过上的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回到现实,抛去那些繁杂的数字游戏和让你感动流泪的画面不说,你就会发现其实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在这个时代生活的苦海里闷着脑瓜子拼命挣扎,很多人即便是迂回了几百次,也依旧没有逃脱无常时事的变化,悲伤渐次灭顶。
高昂的房价,把全社会拖入一种莫名的紧张氛围里,许久不见的亲朋好友见面的第一句话不是嘘寒问暖,而是你买房了吗?炒房也从此成为了中国获利最多的事业,但也同时造就了成千上百万的房奴,儿女的一间房吸干了父母身上的最后一滴血。
目前大力度推行的保障房政策,由于城乡二元的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户籍制度改革停滞,根本无法解决目前非本地户籍人口的住房问题。像一些一线大城市,非本地户籍的白领人口,规模相当庞大,加上非本地户籍的蓝领工人,以及外地摊贩和其他人员,正是这些人,才使得城市能够正常运转,可是他们却很难享受到这样的政策。
医疗方面,医疗改革波澜壮阔,潮头潮尾喧嚣不止,但有什么别有病的担忧有增无减,“看病贵,看病难”仍然横亘在大多数人通往幸福的轨道上,有恃无恐的与其对峙。
看病贵,不是谁一个人的抱怨,而是很多人的普遍感受。卫生部门统计,2008年门诊病人平均医药费用为146.5元/人次,住院病人平均医药费用5463.8元/人次。个人支付比重费用所占比例呈上涨趋势,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支出比重由1978年的20.4%上升到2007年的45.2%。2005年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国有48.9%的群众有病不去就诊,29.6%的病人应住院而不去住院。
最初的医疗改革,公立医院实行自主经营,财政拨款极少,根本无法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营。“药品加成”于是就成了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医生也就由专业技术人才摇身一变成了卖药的郎中。这就间接导致了曾经“救死扶伤”的医院,再也很难冠冕堂皇的把人道主义精神挂在嘴上了。
社会养老方面,1997年,我国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制度。制度规定,职工的养老保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个人帐户养老金,由企业和个人缴纳;另一部分是基础养老基金,为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20%,由企业依照个人工资总额的5%缴纳。
个人帐户式养老保险金的实施,有利于缓解养老压力,但由于实施时间比较晚,受困于历史欠账。实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前已经退休的员工和已经参加工作的在职公职的个人,并未进行前期的缴费积累,缺失的这部分养老金不得不由社会和后来缴纳者承担,从而增加了养老保险制度的隐性负担。另外,一些企业由于效益差没有缴纳足够的养老保险基金,或为降低成本恶意拖欠,也会导致养老保险费的缺口越来越大。
从1998年起,国家建立养老保险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清偿历史债务,补助力度也在不断增大,从1998年的2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873亿元,12年间共补助4483亿元,但这还远远不够,这个缺口高达上万亿。
老来的残酷,或许比青春的残酷更令人不安,岁月已剥夺了你承担残酷的精力,财力和时间,而养老保障正在从火星往地球的的路上摇摇晃晃的奔跑着,更或许它连个影子都没有……
教育方面,本来教育是最能体现机会公平与社会财富分配正义原则的,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身影却变得愈加黯淡。
2010年,某教育频道联合调查机构发布的“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称,有61.9%的线民不满意自身现在的处境,他们急切盼望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现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父母的角色期望,也是他们延续个人理想最顺理成章的方式,他们期待通过高考改变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打开板结的阶层,实现各阶层的垂直流动。“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愈加响亮,孩子教育支出也成为很多父母钱包迅速瘪下去的重要催化剂。除了操心孩子的学费,还有花样新奇的操心名目——择校费、书费等名目繁多的学校收费,以及奥数、钢琴、国画等等各类培训费层出不穷。而这些所有的费用中,以择校费涨势最猛。初中和高中的花费不菲,抛去择校费,学费,还有每小时上百元的家教费,数千上万元的培训班,高中考冲刺班辅导费等等。这样积累下来,从初一到高三也要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的费用。而且大学的费用也不低,四年下来最起码也得六七万吧。
然而,重金打造出来的教育,却未必就是一辆直达成功巅峰的列车。高校不断扩张,高校教育与市场脱轨,教育与市场出现结构性不平衡,中国经济结构不平衡等一系列因素,使得那些当年拼命从高考线上冲过来满带期望的孩子就业变得愈加艰难。象牙塔里的憧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成难以安放的妄想。迷茫、忧伤与无措,在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身上弥漫,这种现象让有些人甚至产生抑郁、仇视等更为偏激的情绪。由于就业状态不佳,他们被贴上“啃老族”、“校漂族”、“蚁族”等多个标签,每个标签都看起来不是那么的光彩与体面。
古语有云:国富才能民强。今天,国家是富裕了,可多数人的幸福却依旧高高的悬浮在空中,看得见却摸不着,还有一大部分人,他们正走在努力挣钱养家的故事中。琥珀色的梦想,“谁说我不在乎”的尊严以及光影斑驳交织的物质生活品质,在无声无息地交织中编织着幸福的模样,无论缺了哪一个,幸福就那么半依半靠着生活残缺着。有的时候,升腾起几分心酸;有的时候,不喜不悲……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