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1月15日讯】孔子所理想的礼制有三个特性:其一、理性;其二、强制性;其三、非平等性。礼制的内容是要根据不同的时空做出相应调整的,孔子心目中所理想的礼制也并非跟周礼完全一致,而是在周礼的基础上有所抉择和损益。无论礼制在如今能否实现,固守着所谓的古礼想方设法欲复辟之都是顽固不化。更何况从有周一代到清代礼制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那你究竟要固守哪个朝代的礼制,复辟哪个朝代的礼制呢?无论是哪个朝代的礼制,其具体形式都无法在当今实施,但其精神倒是还有借鉴之处,其理性和强制性也是当今所急需的,而非平等性则必须完全摒弃。
【理性】
孔子虽然从未明确表明有神无神,但是我们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孔子的言行中也能看出孔子是倾向于无神的。譬如“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孔子在此批评泰山不如林放,如果孔子真的承认有个泰山神存在那他岂敢如此放肆呢?孔子批评泰山不如林放也只不过是把泰山拟人化而已,这样才方便与林放相比较。当然,孔子也不会无聊到去批评毫无精神活动的山石,他是借此而批评季氏僭越礼制,这也恰好表明了礼制的强制性和非平等性。季氏不具备祭祀泰山的资格而去祭祀泰山,这种行为打破了以上两个特性,故而令孔子不满,借泰山而批评之。
再譬如“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禘是非常重大的祭祀,如果孔子承认有神存在他怎么敢不去观礼呢?而且“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孔子居然跟闻讯的人说不知道禘礼,如果孔子认为有神存在说这种简直是莫名其妙,岂有此理?孔子再伟大恐怕也不敢得罪神,而且孔子本人并非情况之士,绝不可能跟神叫板。
另外还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里明确提到祭神,似乎可以肯定有神存在,但是请注意,“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但是不管是谁说的也能看出言说者的无神倾向,如果真的有神存在那何必再说如神在,这岂不是画蛇添足?神只要享受祭祀就好了,不必关心是谁去祭祀自己,如果神不享受违背礼制的祭祀那在春秋战国时代岂不是要被饿死了?孔子对那些违背礼制的祭祀活动要么批评,要么不参加,难道孔子诚心要饿死神不成?
既然孔子不承认神的存在那他为何还要积极倡导祭祀呢?当时的社会还存在着大量古代遗留下的有神信仰,而想要一下根除这些信仰绝无可能。祭祀属于礼制的重要内容,祭祀权也是政权的表现,各种不同的祭祀活动也将代表了各种不同的政治权力,而祭祀就是向社会宣誓权力的合法性。另外,祭祀也是缅怀先人的活动,通过祭祀来表达对于先人所开创的文化加以继承。
孔子通过礼制除了表达无神思想还把礼作为人格的修养,譬如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作为古代传承下来的文化,应该作为修习仁心的方式,通过礼法的寻来来培养高尚的人格。孔子还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通过射礼可以培养君子不争的风度,用礼来表现对人的尊重。还有“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个人通过礼制的修习养成了谦逊谨慎的品格,以至于没有这种修养的人误以为孔子不懂礼。
孔子把实现礼制看成是文化继承,也把礼看成民族认同的标志。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把继承周礼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希望能够起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作用。“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夷狄之所以不如诸夏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诸夏如此发达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恰恰是以礼制为代表。不过夷狄和诸夏的范畴是随时变化的,凡是认同中原地区所开创出的文化的都能作为诸夏,孔子同意这种文化的认同方式。
【强制性】
礼制作为整体社会规范是具有外在强制性的,而这种强制性也对掌握政权者产生了强大的约束力,但是在孔子所处的年代礼崩乐坏,传统礼制已经不能约束各个掌权者了。虽然新兴的掌权者不再受礼制的约束,但是他们还是不约而同地去完成更高的礼制,因为在他们看来能够完成更高的礼制是其政权合法性的表现。而孔子认为政权就应该来源于礼,而礼又对政权构成了约束。礼制的约束性有两点:一者必须去做;一者不能去做。在当时,大家都纷纷抢着那些必须去做的内容,而不能去做的谁都不理了,这也就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非平等性】
礼制对于不能的人有不同的规定,地位越高所规定越丰富,这是特权的表现,同时也起到了约束的作用。“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不具备欣赏八佾的资格而违规欣赏之,这时孔子就无法忍受了。一种舞蹈、音乐本来是谁的可以自由欣赏的,可是礼制却把这些分封了等级,造成了艺术成为特供物品。除了艺术,祭祀也是有很森严的等级的,譬如“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地位不尊的人实施了更高的祭祀就会被孔子痛骂,而“季氏旅于泰山”也被孔子讥讽,无辜的泰山还被牵连进来。
礼制的理性和强制性相结合对于人类社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两点能使人得到自由和发展,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加以继承发扬的。礼制的形式不可能实现了,但这种精神颇与法制相符,而目前的中国社会恰恰缺少理性和强制性,这也是至今不能实现法制的很重要原因。但是法制是要求平等的,而礼制的不平等性是与之相冲突的,但是这种不平等的思想却深入人心,使法律的尊严荡然无存。想来我们中国人也实在悲哀,礼制的优良处没有继承,而其糟粕处却深入骨髓,以至于我们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能与世界文明比肩。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理性】
孔子虽然从未明确表明有神无神,但是我们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孔子的言行中也能看出孔子是倾向于无神的。譬如“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孔子在此批评泰山不如林放,如果孔子真的承认有个泰山神存在那他岂敢如此放肆呢?孔子批评泰山不如林放也只不过是把泰山拟人化而已,这样才方便与林放相比较。当然,孔子也不会无聊到去批评毫无精神活动的山石,他是借此而批评季氏僭越礼制,这也恰好表明了礼制的强制性和非平等性。季氏不具备祭祀泰山的资格而去祭祀泰山,这种行为打破了以上两个特性,故而令孔子不满,借泰山而批评之。
再譬如“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禘是非常重大的祭祀,如果孔子承认有神存在他怎么敢不去观礼呢?而且“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孔子居然跟闻讯的人说不知道禘礼,如果孔子认为有神存在说这种简直是莫名其妙,岂有此理?孔子再伟大恐怕也不敢得罪神,而且孔子本人并非情况之士,绝不可能跟神叫板。
另外还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里明确提到祭神,似乎可以肯定有神存在,但是请注意,“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但是不管是谁说的也能看出言说者的无神倾向,如果真的有神存在那何必再说如神在,这岂不是画蛇添足?神只要享受祭祀就好了,不必关心是谁去祭祀自己,如果神不享受违背礼制的祭祀那在春秋战国时代岂不是要被饿死了?孔子对那些违背礼制的祭祀活动要么批评,要么不参加,难道孔子诚心要饿死神不成?
既然孔子不承认神的存在那他为何还要积极倡导祭祀呢?当时的社会还存在着大量古代遗留下的有神信仰,而想要一下根除这些信仰绝无可能。祭祀属于礼制的重要内容,祭祀权也是政权的表现,各种不同的祭祀活动也将代表了各种不同的政治权力,而祭祀就是向社会宣誓权力的合法性。另外,祭祀也是缅怀先人的活动,通过祭祀来表达对于先人所开创的文化加以继承。
孔子通过礼制除了表达无神思想还把礼作为人格的修养,譬如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作为古代传承下来的文化,应该作为修习仁心的方式,通过礼法的寻来来培养高尚的人格。孔子还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通过射礼可以培养君子不争的风度,用礼来表现对人的尊重。还有“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个人通过礼制的修习养成了谦逊谨慎的品格,以至于没有这种修养的人误以为孔子不懂礼。
孔子把实现礼制看成是文化继承,也把礼看成民族认同的标志。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把继承周礼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希望能够起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作用。“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夷狄之所以不如诸夏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诸夏如此发达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恰恰是以礼制为代表。不过夷狄和诸夏的范畴是随时变化的,凡是认同中原地区所开创出的文化的都能作为诸夏,孔子同意这种文化的认同方式。
【强制性】
礼制作为整体社会规范是具有外在强制性的,而这种强制性也对掌握政权者产生了强大的约束力,但是在孔子所处的年代礼崩乐坏,传统礼制已经不能约束各个掌权者了。虽然新兴的掌权者不再受礼制的约束,但是他们还是不约而同地去完成更高的礼制,因为在他们看来能够完成更高的礼制是其政权合法性的表现。而孔子认为政权就应该来源于礼,而礼又对政权构成了约束。礼制的约束性有两点:一者必须去做;一者不能去做。在当时,大家都纷纷抢着那些必须去做的内容,而不能去做的谁都不理了,这也就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非平等性】
礼制对于不能的人有不同的规定,地位越高所规定越丰富,这是特权的表现,同时也起到了约束的作用。“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不具备欣赏八佾的资格而违规欣赏之,这时孔子就无法忍受了。一种舞蹈、音乐本来是谁的可以自由欣赏的,可是礼制却把这些分封了等级,造成了艺术成为特供物品。除了艺术,祭祀也是有很森严的等级的,譬如“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地位不尊的人实施了更高的祭祀就会被孔子痛骂,而“季氏旅于泰山”也被孔子讥讽,无辜的泰山还被牵连进来。
礼制的理性和强制性相结合对于人类社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两点能使人得到自由和发展,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加以继承发扬的。礼制的形式不可能实现了,但这种精神颇与法制相符,而目前的中国社会恰恰缺少理性和强制性,这也是至今不能实现法制的很重要原因。但是法制是要求平等的,而礼制的不平等性是与之相冲突的,但是这种不平等的思想却深入人心,使法律的尊严荡然无存。想来我们中国人也实在悲哀,礼制的优良处没有继承,而其糟粕处却深入骨髓,以至于我们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能与世界文明比肩。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