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1月20日讯】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一个跨境民族。中国大陆的傣族与缅甸的掸(傣)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的阿萨姆邦的阿洪傣都有着渊源关系。全球傣(泰、掸)总人口6000万以上,他们都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习俗和民族特点。大部分傣族自称为“傣”、“泰”,或称为“掸”、“阿萨”。
目前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傣族超过126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民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几乎所有的傣族村寨都有佛寺,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佛寺建筑是傣族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经楼、一座佛塔。主殿外观一般是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顶,或悬山式顶、多角或亚字形重檐歇山式顶。坡面进行一至二次跌落后有两层或上中下三层的单 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级别有关。屋面按纵向分为两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间最高,使庞大威严的屋面呈现出优美起伏的曲线。
傣族佛寺(网络图片)
傣族服饰
傣族人都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各地区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普遍有纹身的习俗,作为身体 装饰美的组成部分。花纹有虎、豹、象、狮、龙、蛇等动物或经文、八卦、线条等图案。
傣族服饰1(网络图片)
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但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身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统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则穿白色或其他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统裙。
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颇为别致。
每遇河边井旁沐浴之后,身材纤细、苗条的傣族少女,将黑亮的发髻盘于脑后,在紧身短衫和花统裙之间扣上银腰带,亭亭玉立,独具一种秀美而妩媚的风韵。
河边井旁的傣族少女亭亭玉立,独具一种秀美而妩媚的风韵。(网络图片)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 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 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
傣族竹楼
傣族人传统上喜欢滨水而居,其民居建筑以“干栏”为主,俗称竹楼。
竹楼通常分为上下两层,楼桩、楼板、和板壁皆以木、竹为材料,房顶覆以茅草、瓦块。每座竹楼都有一个阳台,家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清凉。屋内是一间大起居室,铺着竹席,家人用餐、休息和接待客人,都坐在竹席上。屋子中央有个火塘,既可烹煮食物,又可取暧,起居室连着卧室,一般有三到五间,视家庭成员的多少而定。来访的客人通常不允许在卧室过夜。
傣族竹楼(网络图片)
傣族竹楼通常构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现在,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还保留“干栏”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习惯称呼它为“竹楼”。 这种建筑非常适合南亚热带雨林的气候。
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往往都要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周边随意搭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
闻名遐迩的傣族泼水节
每年傣历六月(西历4月)举行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最盛大的节日。
泼水节这一天人们首先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像洗尘,然后青年男女们端着盛满水的盆、桶、钵、罐,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尽情泼洒。“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伴随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在空中盛开。
傣族泼水节(网络图片)
泼水节期间,傣族人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其内容大多数都与佛教有关。
独具特色的傣族舞蹈
1.孔雀舞
孔雀舞是傣族人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在富饶美丽的傣乡,晨曦微明或夕阳斜照时,常见姿态旖旎的孔雀翩翩起舞,因而有“孔雀之乡”的美称。孔雀在傣族人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
孔雀舞从舞蹈风格上可归纳为三类:第一是起伏刚韧的雄孔雀舞;第二是柔韧缓慢、舞姿优美、动作细腻的雌孔雀舞;第三是灵活轻巧、鼓点快速的小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网络图片)
2. 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是傣族地区流行最广的男子舞蹈。表演时,舞者以左肩背象脚鼓,鼓面对前,鼓尾向下,以右手击鼓为主,左手配合。一般用拳、掌、指敲打鼓面,有时也用肘、膝、足跟、脚趾等敲打。象脚鼓舞矫健、粗犷。双膝的起伏和敲鼓的动作配合紧密,用手敲鼓时,膝部就弯曲,而抬手时膝部直立。舞蹈步伐很丰富。
傣族象脚鼓舞(网络图片)
目前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傣族超过126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民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几乎所有的傣族村寨都有佛寺,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佛寺建筑是傣族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经楼、一座佛塔。主殿外观一般是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顶,或悬山式顶、多角或亚字形重檐歇山式顶。坡面进行一至二次跌落后有两层或上中下三层的单 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级别有关。屋面按纵向分为两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间最高,使庞大威严的屋面呈现出优美起伏的曲线。
傣族佛寺(网络图片)
傣族服饰
傣族人都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各地区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普遍有纹身的习俗,作为身体 装饰美的组成部分。花纹有虎、豹、象、狮、龙、蛇等动物或经文、八卦、线条等图案。
傣族服饰1(网络图片)
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但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身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统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则穿白色或其他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统裙。
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颇为别致。
每遇河边井旁沐浴之后,身材纤细、苗条的傣族少女,将黑亮的发髻盘于脑后,在紧身短衫和花统裙之间扣上银腰带,亭亭玉立,独具一种秀美而妩媚的风韵。
河边井旁的傣族少女亭亭玉立,独具一种秀美而妩媚的风韵。(网络图片)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 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 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
傣族竹楼
傣族人传统上喜欢滨水而居,其民居建筑以“干栏”为主,俗称竹楼。
竹楼通常分为上下两层,楼桩、楼板、和板壁皆以木、竹为材料,房顶覆以茅草、瓦块。每座竹楼都有一个阳台,家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清凉。屋内是一间大起居室,铺着竹席,家人用餐、休息和接待客人,都坐在竹席上。屋子中央有个火塘,既可烹煮食物,又可取暧,起居室连着卧室,一般有三到五间,视家庭成员的多少而定。来访的客人通常不允许在卧室过夜。
傣族竹楼(网络图片)
傣族竹楼通常构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现在,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还保留“干栏”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习惯称呼它为“竹楼”。 这种建筑非常适合南亚热带雨林的气候。
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往往都要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周边随意搭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
闻名遐迩的傣族泼水节
每年傣历六月(西历4月)举行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最盛大的节日。
泼水节这一天人们首先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像洗尘,然后青年男女们端着盛满水的盆、桶、钵、罐,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尽情泼洒。“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伴随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在空中盛开。
傣族泼水节(网络图片)
泼水节期间,傣族人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其内容大多数都与佛教有关。
独具特色的傣族舞蹈
1.孔雀舞
孔雀舞是傣族人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在富饶美丽的傣乡,晨曦微明或夕阳斜照时,常见姿态旖旎的孔雀翩翩起舞,因而有“孔雀之乡”的美称。孔雀在傣族人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
孔雀舞从舞蹈风格上可归纳为三类:第一是起伏刚韧的雄孔雀舞;第二是柔韧缓慢、舞姿优美、动作细腻的雌孔雀舞;第三是灵活轻巧、鼓点快速的小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网络图片)
2. 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是傣族地区流行最广的男子舞蹈。表演时,舞者以左肩背象脚鼓,鼓面对前,鼓尾向下,以右手击鼓为主,左手配合。一般用拳、掌、指敲打鼓面,有时也用肘、膝、足跟、脚趾等敲打。象脚鼓舞矫健、粗犷。双膝的起伏和敲鼓的动作配合紧密,用手敲鼓时,膝部就弯曲,而抬手时膝部直立。舞蹈步伐很丰富。
傣族象脚鼓舞(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