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1月19日讯】杜甫,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唐代杰出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关爱百姓,关注未来,呼唤正义,以其自觉和深沉的社会意识创作诗歌,其诗“浑涵汪茫,千汇万状”(《新唐书》)。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仁者之心,表现为矢志不移的追求理想和深沉广博的仁爱,这不仅是杜甫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诗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这个概念是宋代人首先提出来的,认为他是个“集大成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些重要的品质如“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等,并以自己的道德人格去影响他人。因此“诗圣”的称号既有文学的涵义,更有文化的性质和意义。受儒家思想影响,历代文人关心天下苍生,特别置身乱世。杜甫是这些诗人的代表。他一生中经历了唐朝由盛至衰的过程,他的诗歌真实形象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故又有“诗史”之称。
一、忧国忧时 心系社稷
杜甫生于盛世末期,年少时即志存高远。他登泰山时写了着名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绘出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的凌云壮志和宽广、博大的胸怀,给人以向上的精神动力。
《望岳》(网络图片)
杜甫认为历史上的尧舜之治和本朝的贞观之治,是当代和后世效法的德治典范,倡导实行仁政和教化。他早年曾“窃比稷与契”,致君尧舜,写了《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称赞“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写了《忆昔》描述出开元盛世时的繁荣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游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首诗后来常被人们用来形容唐代盛世的社会风貌。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表明自己报效国家的心迹,犹如葵藿向阳之天性:“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
《忆昔》(网络图片)
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嫉贤妒能,杜甫未能得到朝廷任用。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他在漂泊各地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盼望着能得到报效国家的机会。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时,便历尽艰辛,奔赴凤翔行在。他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在这国运衰微,民不聊生之时,他写了《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等诗歌,这时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急峡、危城、孤舟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干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
《羌村三首》(网络图片)
杜甫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管鸣不平,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因不愿与社会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于是弃官,携家入蜀,开始了他漂泊西南的生活。在他颠沛流离的日子里,目睹历经战乱的祖国山河,写下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苍凉的景象,表达出“华夏满疮痍,忧虑何时毕”。他希望改变现状,写下了“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洗兵马》),“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
二、与人为善 伸张正义
杜甫的一生,大都在困苦、奔波中度过,然而他并没有因为苦难的遭遇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无论身在何处,总是心系国事,从浓浓的诗意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报国无门的辛酸与惆怅。他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生民,而且本着儒家的“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的精神,处处与人为善,拥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春日忆李白》(网络图片)
他一生结交了不少朋友,他对朋友做到了肝胆相照。如他与李白的友谊就是最好的例子,可以说是千古佳话。杜甫在结识李白后,非常钦佩李白的才华和不事权贵的气节,两人曾一起赴王屋山寻真访道,又同游梁、宋等地,后来又北上齐鲁。杜甫为李白写过十馀首诗,如他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他在《春日忆李白》中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在李白遭到贬谪后,杜甫不畏朝中权贵,写诗为李白抱不平、为其辩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并向世人呼吁。他始终对李白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的交往没有丝毫势力和功利的成份,使人感受到什么是人间美好的关爱。
杜诗的震撼力量不单纯在于他对世上苦难的揭露和对苦难制造者的抨击,更在于他歌颂了人性中的善良、美好的一面,并满怀善意地描写,希望它能发扬光大。杜甫的朋友非常多,开元、天宝时期有成就的文人才士大多与他有往来,如高适、岑参、王维、薛据、郑虔、苏源明、孟云卿等。杜甫描写友谊的诗章非常感人,多是描写这些朋友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其中如《赠卫八处士》成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描写战乱之后,他遇到老朋友受到了热情的款待:“回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偶遇故人,相伴话旧一夜,这短暂的相会诗人多么眷恋和珍重呀!表达出友谊的纯洁和无私。
从杜诗中还可以看到,无论走到哪里,邻人对杜甫都是非常友好的。他在回鄜州省家事时写道:“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从邻人父老对杜甫的热忱,可以看到他们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关系。杜甫对儿女也十分慈爱,当他在外漂泊时,分外惦念家中幼小的孩子:“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倘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遣兴》)
他在短暂的为官任职中,从不趋炎附势,而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伸张正义。在杜诗中,凡是邪恶、黑暗的人或事,都受到严厉的抨击,叛军、贪官、奸臣是不用说了,对那些“翻手作云覆手雨”(《贫交行》)、“当面输心背面笑”(《莫相疑行》)的卑鄙小人、“攀龙附凤势莫当”(《洗兵马》)的庸俗之辈也不能逃脱其如椽之笔的讨伐,更不会与他们同流合污。
(待续)
文章来源:《明慧网》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这个概念是宋代人首先提出来的,认为他是个“集大成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些重要的品质如“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等,并以自己的道德人格去影响他人。因此“诗圣”的称号既有文学的涵义,更有文化的性质和意义。受儒家思想影响,历代文人关心天下苍生,特别置身乱世。杜甫是这些诗人的代表。他一生中经历了唐朝由盛至衰的过程,他的诗歌真实形象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故又有“诗史”之称。
一、忧国忧时 心系社稷
杜甫生于盛世末期,年少时即志存高远。他登泰山时写了着名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绘出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的凌云壮志和宽广、博大的胸怀,给人以向上的精神动力。
《望岳》(网络图片)
杜甫认为历史上的尧舜之治和本朝的贞观之治,是当代和后世效法的德治典范,倡导实行仁政和教化。他早年曾“窃比稷与契”,致君尧舜,写了《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称赞“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写了《忆昔》描述出开元盛世时的繁荣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游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首诗后来常被人们用来形容唐代盛世的社会风貌。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表明自己报效国家的心迹,犹如葵藿向阳之天性:“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
《忆昔》(网络图片)
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嫉贤妒能,杜甫未能得到朝廷任用。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他在漂泊各地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盼望着能得到报效国家的机会。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时,便历尽艰辛,奔赴凤翔行在。他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在这国运衰微,民不聊生之时,他写了《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等诗歌,这时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急峡、危城、孤舟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干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
《羌村三首》(网络图片)
杜甫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管鸣不平,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因不愿与社会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于是弃官,携家入蜀,开始了他漂泊西南的生活。在他颠沛流离的日子里,目睹历经战乱的祖国山河,写下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苍凉的景象,表达出“华夏满疮痍,忧虑何时毕”。他希望改变现状,写下了“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洗兵马》),“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
二、与人为善 伸张正义
杜甫的一生,大都在困苦、奔波中度过,然而他并没有因为苦难的遭遇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无论身在何处,总是心系国事,从浓浓的诗意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报国无门的辛酸与惆怅。他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生民,而且本着儒家的“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的精神,处处与人为善,拥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春日忆李白》(网络图片)
他一生结交了不少朋友,他对朋友做到了肝胆相照。如他与李白的友谊就是最好的例子,可以说是千古佳话。杜甫在结识李白后,非常钦佩李白的才华和不事权贵的气节,两人曾一起赴王屋山寻真访道,又同游梁、宋等地,后来又北上齐鲁。杜甫为李白写过十馀首诗,如他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他在《春日忆李白》中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在李白遭到贬谪后,杜甫不畏朝中权贵,写诗为李白抱不平、为其辩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并向世人呼吁。他始终对李白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的交往没有丝毫势力和功利的成份,使人感受到什么是人间美好的关爱。
杜诗的震撼力量不单纯在于他对世上苦难的揭露和对苦难制造者的抨击,更在于他歌颂了人性中的善良、美好的一面,并满怀善意地描写,希望它能发扬光大。杜甫的朋友非常多,开元、天宝时期有成就的文人才士大多与他有往来,如高适、岑参、王维、薛据、郑虔、苏源明、孟云卿等。杜甫描写友谊的诗章非常感人,多是描写这些朋友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其中如《赠卫八处士》成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描写战乱之后,他遇到老朋友受到了热情的款待:“回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偶遇故人,相伴话旧一夜,这短暂的相会诗人多么眷恋和珍重呀!表达出友谊的纯洁和无私。
从杜诗中还可以看到,无论走到哪里,邻人对杜甫都是非常友好的。他在回鄜州省家事时写道:“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从邻人父老对杜甫的热忱,可以看到他们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关系。杜甫对儿女也十分慈爱,当他在外漂泊时,分外惦念家中幼小的孩子:“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倘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遣兴》)
他在短暂的为官任职中,从不趋炎附势,而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伸张正义。在杜诗中,凡是邪恶、黑暗的人或事,都受到严厉的抨击,叛军、贪官、奸臣是不用说了,对那些“翻手作云覆手雨”(《贫交行》)、“当面输心背面笑”(《莫相疑行》)的卑鄙小人、“攀龙附凤势莫当”(《洗兵马》)的庸俗之辈也不能逃脱其如椽之笔的讨伐,更不会与他们同流合污。
(待续)
文章来源:《明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