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8月6日讯】美国国庆那天,在家里和朋友们开派对,把从法国买的鹅肝酱拿出来招待大家。那是在巴黎老佛爷商场买的马克西姆(Maxim's)牌的鹅肝,忘记价钱了,每盒只有130克(4.5盎司)。所以,只能拿个小杓子,让大家每人挖点儿尝尝鲜。可惜的是,虽然大家都尝了、吃了,但没什么戏剧性的轰动效果,人家也没觉着这东西有什么特别的好吃,这未免让人有些泄气。吃的时候居然还有人调侃,说快来啊,尝尝法国的臭豆腐!
法国鹅肝酱和蜗牛
跟朋友提醒说,你们吃的可是鹅肝酱(Foie Gras),是和鱼子酱、松露并列,世界上最着名的三种顶级食品之一!松露没吃过,鱼子酱倒是吃过几种。一种据说是纯正俄国来的,黑色,算最好的;红色的,据说就差点儿。吃的时候,记得生鱼子很咸,有股浓重的腥味。所以,那玩意儿最好是配烈酒一起吃;不喝酒空口吃鱼子酱,很难杀住那浓烈的海鲜味。去法国时,除了记着买几罐鹅肝酱回来,还特别计划去吃顿法国名菜蜗牛(Escargot)。虽然法国鹅肝酱不太能赢得国人的胃,窃以为,烧蜗牛还是很不错的。
带学生在欧洲游学,他们的作业是两篇论文,给他们列了七个课题,他们可以任选两个。题目包括对比美英法三国的经济现状、商业环境、文化习俗、食品餐饮、零售商品、消费行为和零售管理。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了“食品餐饮”这个题目。
在伦敦和巴黎,正式活动都在上午,午后大家任意组合、自由行动。跟两个学生格莱格(Greg)和安东尼(Anthony)一起活动的比较多,这两人年龄比别的学生大,更成熟一些,安东尼还曾在美国海军服役。我们都对传统、文化和美食感兴趣,所以常常一起出去吃。他俩一个黑人,一个白人,都人高马大,带他们去餐馆吃饭,背后就像跟着黑白两个保镖,感觉蛮滑稽的。三人行也确实非常默契,吃东西、选餐馆意见大体一致,除了那次去吃蜗牛。
巴黎圣母院旁的蜗牛
那家法国餐馆离巴黎圣母院不远,坐在餐馆里,窗外隔着塞纳河,看得见圣母院高耸的钟楼和塔尖。餐馆选址真是再好不过了,这里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几条大道上挤满了各式各样的餐馆。餐馆老板亲自在门口拉客,我们问是不是地道的法国菜,他满口称是;问有没有蜗牛,他自豪的不得了,脸笑成一朵花,我们就进去了。本来说好大家都点蜗牛吃,结果到真正点菜时,格莱格和安东尼却都临阵脱逃,不敢点蜗牛当主菜,怕不喜欢吃,或者吃不饱,最后他们都点了牛排。我摇摇头,笑他们叶公好龙,吃牛排哪里需要到法国来呢!迳自点了最正宗的蜗牛,菜上来时,还让格莱格和安东尼每人尝了一个,多了没给。
蜗牛个头很大,好像是用橄榄油和胡荽叶(Cilantro)一起在烤箱里烧出来的,绿绿的,油油的,盛在铁盘子里,再放在磁盘中。一客有一打12只蜗牛,足够一个人吃了。吃的时候,要用特制的夹子一手夹住蜗牛壳,然后另外一只手用小叉子一挑一转,头上顶着胡荽末的蜗牛就完整的挑出来了。一口吃一只,满嘴是油,味道香浓,可以慢慢咀嚼。这蜗牛的味道,还真是不错,蛮独特的。但细嚼下来,发现味道和肉质很有些像海螺。其实带壳蜗牛的样子,还真是和海里的海螺差不多。本来想离开巴黎前再吃一次,但种种原因,最后还是只吃了这么一次。
香榭丽欣的日本餐馆
另一天,我们在香榭丽欣大道(Champs-Élysées)上走,从凯旋门一直走去卢浮宫。走了一半,格莱格和安东尼都喊饿了,我们就拐到大道旁的小巷,准备找个餐馆吃饭。找来找去,看到一间日本餐馆,还是布菲式(Buffet)的自助餐。看着里面亚洲面孔的餐馆工作人员,我跟格莱格和安东尼说,这可能是中国人开的,因为日本餐馆很少用自助餐、布菲的形式,那是福州人的特长。落座后,女侍者用法语跟我们说话,我们的法语实在有限,就混着法语和英语跟她们讲,她们也听懂了。
吃着布菲式的日本寿司、刺身、烤肉串,格莱格和安东尼都特别开心,因为随便吃、管够。吃的时候,听到女侍者在后面用中文对话。她们再过来时,我问“你们讲国语吗?”她们听了居然很吃惊,赶紧非常警觉的说,“我们是中国人,但餐馆的厨师是日本人。”我知道她们误会了,告诉她我们不会在意餐馆是中国人开的还是日本人开的,只要好吃就行,没有嫌你们的菜不地道。这样她们才放下心来。
中国人在法国开日本餐馆,也是蛮有意思、挺不容易的。回头想想,他们做的还真的不是非常地道,味噌汤的味道就不足,寿司的饭团太大,没有日本式的精致。但中国同胞的警惕和戒备之心,还是令人唏嘘。
凡尔赛花园的法国餐馆
食在巴黎最难忘、最糟糕的经验,居然是在美丽宏大的凡尔赛宫,大出我们的意料。
凡尔赛宫就不用说了,非常宏伟和壮观,豪华奢侈,自不待言。凡尔赛的花园,更是令人震撼,它看起来一望无际、气势磅礡,非常大气。对比欧洲宫殿和中国故宫,大理石建筑和木建筑的区别之外,中式和西式的花园,也差别非常大。徜徉凡尔赛宫时,琢磨着那个着名的《凡尔赛条约》,据说它是在镜厅里谈判签署的。把美丽的宫殿和那个引起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伏笔条约联系在一起,也确实很难。
凡尔赛花园深处,有家法国餐馆。去那里吃饭的,大都是外国游客。这里没有竞争,只有一家餐馆。让人吃惊的是,一个侍者要照顾一大堆客人,这家伙动作慢还不说,还非常没有效率,不像美国侍者那样每次出来进去都不会空着手,不是端菜出来,就是收空盘子回去,连带着还要加水、送帐单、收钱。老兄不紧不慢,眼睁睁就气跑了好几拨外国游客。跟他要水,他说只能给瓶装矿泉水,格莱格指着邻桌的玻璃水瓶说要水龙头的水,他瞪着眼装听不懂。末了,我们一行七、八个人点的菜,几乎全都给搞错了。
看着这个矮胖、大鼻子的法国侍者,大家游凡尔赛带来的惊喜,几乎打消了一半。想着这仁兄因此而失去的许多小费收入,真是让人替他惋惜、摇头。这不能全怪他,人呢,只要赋予了垄断和优势的地位,就一定变坏。从垄断、集权的政客,到垄断、专卖的国企,到垄断的凡尔赛餐厅,天下事莫不如此。
--原载《新纪元周刊》
法国鹅肝酱和蜗牛
跟朋友提醒说,你们吃的可是鹅肝酱(Foie Gras),是和鱼子酱、松露并列,世界上最着名的三种顶级食品之一!松露没吃过,鱼子酱倒是吃过几种。一种据说是纯正俄国来的,黑色,算最好的;红色的,据说就差点儿。吃的时候,记得生鱼子很咸,有股浓重的腥味。所以,那玩意儿最好是配烈酒一起吃;不喝酒空口吃鱼子酱,很难杀住那浓烈的海鲜味。去法国时,除了记着买几罐鹅肝酱回来,还特别计划去吃顿法国名菜蜗牛(Escargot)。虽然法国鹅肝酱不太能赢得国人的胃,窃以为,烧蜗牛还是很不错的。
带学生在欧洲游学,他们的作业是两篇论文,给他们列了七个课题,他们可以任选两个。题目包括对比美英法三国的经济现状、商业环境、文化习俗、食品餐饮、零售商品、消费行为和零售管理。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了“食品餐饮”这个题目。
在伦敦和巴黎,正式活动都在上午,午后大家任意组合、自由行动。跟两个学生格莱格(Greg)和安东尼(Anthony)一起活动的比较多,这两人年龄比别的学生大,更成熟一些,安东尼还曾在美国海军服役。我们都对传统、文化和美食感兴趣,所以常常一起出去吃。他俩一个黑人,一个白人,都人高马大,带他们去餐馆吃饭,背后就像跟着黑白两个保镖,感觉蛮滑稽的。三人行也确实非常默契,吃东西、选餐馆意见大体一致,除了那次去吃蜗牛。
巴黎圣母院旁的蜗牛
那家法国餐馆离巴黎圣母院不远,坐在餐馆里,窗外隔着塞纳河,看得见圣母院高耸的钟楼和塔尖。餐馆选址真是再好不过了,这里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几条大道上挤满了各式各样的餐馆。餐馆老板亲自在门口拉客,我们问是不是地道的法国菜,他满口称是;问有没有蜗牛,他自豪的不得了,脸笑成一朵花,我们就进去了。本来说好大家都点蜗牛吃,结果到真正点菜时,格莱格和安东尼却都临阵脱逃,不敢点蜗牛当主菜,怕不喜欢吃,或者吃不饱,最后他们都点了牛排。我摇摇头,笑他们叶公好龙,吃牛排哪里需要到法国来呢!迳自点了最正宗的蜗牛,菜上来时,还让格莱格和安东尼每人尝了一个,多了没给。
蜗牛个头很大,好像是用橄榄油和胡荽叶(Cilantro)一起在烤箱里烧出来的,绿绿的,油油的,盛在铁盘子里,再放在磁盘中。一客有一打12只蜗牛,足够一个人吃了。吃的时候,要用特制的夹子一手夹住蜗牛壳,然后另外一只手用小叉子一挑一转,头上顶着胡荽末的蜗牛就完整的挑出来了。一口吃一只,满嘴是油,味道香浓,可以慢慢咀嚼。这蜗牛的味道,还真是不错,蛮独特的。但细嚼下来,发现味道和肉质很有些像海螺。其实带壳蜗牛的样子,还真是和海里的海螺差不多。本来想离开巴黎前再吃一次,但种种原因,最后还是只吃了这么一次。
香榭丽欣的日本餐馆
另一天,我们在香榭丽欣大道(Champs-Élysées)上走,从凯旋门一直走去卢浮宫。走了一半,格莱格和安东尼都喊饿了,我们就拐到大道旁的小巷,准备找个餐馆吃饭。找来找去,看到一间日本餐馆,还是布菲式(Buffet)的自助餐。看着里面亚洲面孔的餐馆工作人员,我跟格莱格和安东尼说,这可能是中国人开的,因为日本餐馆很少用自助餐、布菲的形式,那是福州人的特长。落座后,女侍者用法语跟我们说话,我们的法语实在有限,就混着法语和英语跟她们讲,她们也听懂了。
吃着布菲式的日本寿司、刺身、烤肉串,格莱格和安东尼都特别开心,因为随便吃、管够。吃的时候,听到女侍者在后面用中文对话。她们再过来时,我问“你们讲国语吗?”她们听了居然很吃惊,赶紧非常警觉的说,“我们是中国人,但餐馆的厨师是日本人。”我知道她们误会了,告诉她我们不会在意餐馆是中国人开的还是日本人开的,只要好吃就行,没有嫌你们的菜不地道。这样她们才放下心来。
中国人在法国开日本餐馆,也是蛮有意思、挺不容易的。回头想想,他们做的还真的不是非常地道,味噌汤的味道就不足,寿司的饭团太大,没有日本式的精致。但中国同胞的警惕和戒备之心,还是令人唏嘘。
凡尔赛花园的法国餐馆
食在巴黎最难忘、最糟糕的经验,居然是在美丽宏大的凡尔赛宫,大出我们的意料。
凡尔赛宫就不用说了,非常宏伟和壮观,豪华奢侈,自不待言。凡尔赛的花园,更是令人震撼,它看起来一望无际、气势磅礡,非常大气。对比欧洲宫殿和中国故宫,大理石建筑和木建筑的区别之外,中式和西式的花园,也差别非常大。徜徉凡尔赛宫时,琢磨着那个着名的《凡尔赛条约》,据说它是在镜厅里谈判签署的。把美丽的宫殿和那个引起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伏笔条约联系在一起,也确实很难。
凡尔赛花园深处,有家法国餐馆。去那里吃饭的,大都是外国游客。这里没有竞争,只有一家餐馆。让人吃惊的是,一个侍者要照顾一大堆客人,这家伙动作慢还不说,还非常没有效率,不像美国侍者那样每次出来进去都不会空着手,不是端菜出来,就是收空盘子回去,连带着还要加水、送帐单、收钱。老兄不紧不慢,眼睁睁就气跑了好几拨外国游客。跟他要水,他说只能给瓶装矿泉水,格莱格指着邻桌的玻璃水瓶说要水龙头的水,他瞪着眼装听不懂。末了,我们一行七、八个人点的菜,几乎全都给搞错了。
看着这个矮胖、大鼻子的法国侍者,大家游凡尔赛带来的惊喜,几乎打消了一半。想着这仁兄因此而失去的许多小费收入,真是让人替他惋惜、摇头。这不能全怪他,人呢,只要赋予了垄断和优势的地位,就一定变坏。从垄断、集权的政客,到垄断、专卖的国企,到垄断的凡尔赛餐厅,天下事莫不如此。
--原载《新纪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