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20章,让我看到了一个“高处不胜寒”的老子。
老子是发现大道运行规律的第一人,是宣扬“道”、“德”规律的第一人。虽然他坦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但“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没有几个人了解他,听从他。“知者我稀、责我者贵”(第70章),就象爱因斯坦当初发现广义相对论一样,世界上没有几个知音。于是老子象“被褐而怀玉”的卞和,孤寂地生活在世间。
老子的遭遇,使我想到了屈原,当初屈原被流放时,有一个渔父看到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寻问原因。屈原回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说了一句很意味深长的话:“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大有“与时俱进”的味道,告诉屈原不要钻牛角尖,可知渔父是一位深谙道家学说的隐士。但屈原是一位儒家人物,宁赴湘流,也不蒙世俗之尘埃,于是跳河而逝,留下了五月端午吃粽子的传说。
老子宣扬“大道”,的确也有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人世间的“唯之与阿、善之与恶”与“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让他有了“荒兮,其未央哉!”之叹。央,是尽的意思,边际的意思。未央就是无边无际,没有尽头的意思。他虽然生活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却有着活在荒寂的大沙漠中孤独无依之感,“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而他自己“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象一个漂泊的游子,又象无家可归的孩子。“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别人都活有“有馀”之中,而自己彷彿丢失了什么东西;“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别人彷彿都很精明,而自己彷彿是一个混混沌沌的傻瓜;别人彷彿都很清楚、明白,而自己彷彿暗昧、糊涂;别人彷彿都很明辨是非,而自己彷彿愚昧浑噩。“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别人似乎都有足堪仗恃的本领,而自己却冥顽不化、不堪成器。老子“独异于人”的原因,是因为他“贵食母”,他一人得“道”了啊。(第20章)
事实证明,别人的清楚、明白实际上是不清楚、明白,别人的明辨是非实际上是愚昧浑噩,别人足堪仗恃的本领实际上不堪一击。得“道”的老子才是真的“圣人”。和屈原不同的是,老子是个“上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第41章)。他得了“大道”,善于身体力行。在人生的道路中,“声名与身家哪个更为切己?身家与财货哪个更为重要?得失损益如何把持得定?”,对于人世间的追求,老子连发三个疑问,并得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结论,无疑地,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于是“懂得自我满足就不会有挫折,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所以他在人生道路中可以走得更长久。(第44章)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五霸七雄将中国带入五百年的诸侯争战之中。在这战乱之中,不知多少无辜的百姓不得善终。但老子却非常懂得如何在战乱中保存生命。他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惜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因为老子懂得“上善若水”的道理,懂得顺势而为,所以既使碰到战事也没有危险,虎狼让着他,战神尊重他,(第50章),“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第60章),不只虎狼、战事不能伤害他,就连鬼神也不不能伤害他。因为懂得了“道”,这个世界失去了可以让人致他于死地的理由。
老子虽然孤寂,但他不是屈原似的孤寂,而是象“水”一样“渊兮”的孤寂。“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他懂得“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以能够象“天、地”一样“天长地久”。他懂得“功成事遂”,西出涵谷关,飘然而去,和范蠡一样避免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据说那个二十四孝之首“戏彩娱亲”的老莱子,就是老子退隐后的化身,七十多了还装做小孩子哄他的父母快乐,百姓皆谓他“自然”。
《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是人间老子在天上的化身,生活在三十三重天上,善练长生不老之药,还有许多神鬼难测的宝贝。孙悟空在取经途中碰上了太上老君的六样宝贝:用来炼魔的七星剑、扇火的芭蕉扇、勒袍的幌金绳、盛丹的紫金红葫芦、盛水的羊脂玉净瓶及金刚琢,让他吃尽了苦头。其实老子哪有这些宝贝?他有宝贝不假,不过不是这些神器,而是人世间修行的道理,“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67章),靠着这三样宝贝,老子才得以长存世间,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是个完人吗?不是的。“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第71章),圣人之所以一辈子不生“病”的原因,是因为善于因应缺陷而行,使缺陷不成其为缺陷,所以没有缺陷。老子是天下懂得吸取“教训”第一人,是防治“未病”第一人,所以他的一生是健康的。在退出“江湖”的日子里,他真正做到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第80章),邻里之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为而不争”。(第81章),故其“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33章),正因为老子不失其所发现的“大道”,所以才能长寿。不只他的肉体长寿,活了一百六十岁(司马迁考证),而且他的精神更长寿,直到2500年后的今天,其口述的《道德经》仍在全世界流传。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老子是发现大道运行规律的第一人,是宣扬“道”、“德”规律的第一人。虽然他坦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但“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没有几个人了解他,听从他。“知者我稀、责我者贵”(第70章),就象爱因斯坦当初发现广义相对论一样,世界上没有几个知音。于是老子象“被褐而怀玉”的卞和,孤寂地生活在世间。
老子的遭遇,使我想到了屈原,当初屈原被流放时,有一个渔父看到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寻问原因。屈原回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说了一句很意味深长的话:“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大有“与时俱进”的味道,告诉屈原不要钻牛角尖,可知渔父是一位深谙道家学说的隐士。但屈原是一位儒家人物,宁赴湘流,也不蒙世俗之尘埃,于是跳河而逝,留下了五月端午吃粽子的传说。
老子宣扬“大道”,的确也有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人世间的“唯之与阿、善之与恶”与“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让他有了“荒兮,其未央哉!”之叹。央,是尽的意思,边际的意思。未央就是无边无际,没有尽头的意思。他虽然生活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却有着活在荒寂的大沙漠中孤独无依之感,“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而他自己“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象一个漂泊的游子,又象无家可归的孩子。“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别人都活有“有馀”之中,而自己彷彿丢失了什么东西;“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别人彷彿都很精明,而自己彷彿是一个混混沌沌的傻瓜;别人彷彿都很清楚、明白,而自己彷彿暗昧、糊涂;别人彷彿都很明辨是非,而自己彷彿愚昧浑噩。“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别人似乎都有足堪仗恃的本领,而自己却冥顽不化、不堪成器。老子“独异于人”的原因,是因为他“贵食母”,他一人得“道”了啊。(第20章)
事实证明,别人的清楚、明白实际上是不清楚、明白,别人的明辨是非实际上是愚昧浑噩,别人足堪仗恃的本领实际上不堪一击。得“道”的老子才是真的“圣人”。和屈原不同的是,老子是个“上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第41章)。他得了“大道”,善于身体力行。在人生的道路中,“声名与身家哪个更为切己?身家与财货哪个更为重要?得失损益如何把持得定?”,对于人世间的追求,老子连发三个疑问,并得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结论,无疑地,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于是“懂得自我满足就不会有挫折,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所以他在人生道路中可以走得更长久。(第44章)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五霸七雄将中国带入五百年的诸侯争战之中。在这战乱之中,不知多少无辜的百姓不得善终。但老子却非常懂得如何在战乱中保存生命。他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惜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因为老子懂得“上善若水”的道理,懂得顺势而为,所以既使碰到战事也没有危险,虎狼让着他,战神尊重他,(第50章),“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第60章),不只虎狼、战事不能伤害他,就连鬼神也不不能伤害他。因为懂得了“道”,这个世界失去了可以让人致他于死地的理由。
老子虽然孤寂,但他不是屈原似的孤寂,而是象“水”一样“渊兮”的孤寂。“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他懂得“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以能够象“天、地”一样“天长地久”。他懂得“功成事遂”,西出涵谷关,飘然而去,和范蠡一样避免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据说那个二十四孝之首“戏彩娱亲”的老莱子,就是老子退隐后的化身,七十多了还装做小孩子哄他的父母快乐,百姓皆谓他“自然”。
《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是人间老子在天上的化身,生活在三十三重天上,善练长生不老之药,还有许多神鬼难测的宝贝。孙悟空在取经途中碰上了太上老君的六样宝贝:用来炼魔的七星剑、扇火的芭蕉扇、勒袍的幌金绳、盛丹的紫金红葫芦、盛水的羊脂玉净瓶及金刚琢,让他吃尽了苦头。其实老子哪有这些宝贝?他有宝贝不假,不过不是这些神器,而是人世间修行的道理,“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67章),靠着这三样宝贝,老子才得以长存世间,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是个完人吗?不是的。“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第71章),圣人之所以一辈子不生“病”的原因,是因为善于因应缺陷而行,使缺陷不成其为缺陷,所以没有缺陷。老子是天下懂得吸取“教训”第一人,是防治“未病”第一人,所以他的一生是健康的。在退出“江湖”的日子里,他真正做到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第80章),邻里之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为而不争”。(第81章),故其“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33章),正因为老子不失其所发现的“大道”,所以才能长寿。不只他的肉体长寿,活了一百六十岁(司马迁考证),而且他的精神更长寿,直到2500年后的今天,其口述的《道德经》仍在全世界流传。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