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箭在弦上 “李克强经济”之新生?

2015年11月10日财经
【新唐人2015年11月10日讯】(新唐人记者陈远辉综合报导)今年9月份,《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外公布,引起了各界对央企重组潮即将到来的猜想。日前,《人民日报》又发表分析文章,称央企重组不会是简单的合并同类项。外界认为,这是党媒为央企改革造势,中国新一轮的国企改革箭在弦上,可能已到了不得不发的地步。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曾提出,要在改革进程中“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国有企业”,引发各界对央企重组潮即将到来的猜想。

11月9日,《人民日报》则发表分析文章指出,今后央企的重组整合,不会是简单地做“连线题”合并同类项。能够优势互补,有联合需求的央企,重组才更有意义;而那些缺少市场竞争力、缺少核心技术的商业类国企,有可能面临清理退出的命运,该破产的破产,该关闭的关闭。

数据显示,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共有196家央企;到今年,已整合至110多家。国资委还曾提出过把央企数量缩减至80家左右的目标。

坊间有传言,此轮国企改革是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领导,由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直接办理。中央财经小组副组长李克强是国企改革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网上一篇署名“余乐”的博客文章认为,此番的国企改革,将是李克强经济学之新生。

“李克强经济学”是巴克莱资本公司创造的一个新词,目的是为了指代李克强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李克强经济学”有三个重要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前两大支柱造成的痛苦,是为中国的结构性改革铺平道路。

这篇博客文章认为,“李克强经济学”前两大核心观点之一是缩减国家行为,这既包括国有资本投资,也包括行政机关的各项审批;二是去杠杆化,不利用金融工具刺激经济,也就是“自生自灭”。而这两点的本质思想都是突出市场经济的决定性地位,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文章认为,如果李克强主持此轮国企改革的传言为真,那么这次的央企改革可能更倾向于清退和重组。

经济放缓 央企引发外界不满

此外,文章还总结了在国民经济增速放缓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下,央企作为国有企业的代表日益引发外界不满的两大原因:央企滋生腐败和难当竞争重任两个方面。

文章认为,从表象上看,在某种程度上央企已逐渐沦为高官的“自留地”,腐败丛生。

原因之一,是央企管理层这一享受高额工资、丰厚福利兼行政级别的职位的任命缺乏监管;原因之二,是退休高官以独立董事的身份任职央企,并且获得丰厚报酬;原因之三,是央企高官子弟“接班”已成常态,“世袭岗位”成了央企员工的一种内部福利,众多央企管理职位被高官、退休官员及高官子弟占据,其留给社会精英人才的空缺十分有限。

另外,中国现有的110多家央企集团,垄断了中国的水、电、煤、交通、石油、电信等众多资源性和基础性行业,央企的下辖企业涉及建筑、家电、加工业等众多的竞争性行业。

文章认为,央企虽垄断众多资源,规模巨大,但其效益一直不高,资本效益比长期位居行业之尾,有的央企甚至陷入亏损漩涡。央企虽然凝聚了全中国的资源,却难以担当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任。

文章还提到,国企改革虽已成定局,但其改革方向未定。虽然无论民间还是中共党内,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民进国退都是主流的呼声之一,但国企改革的困境,根源在于市场经济与中共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悖论。如今改革到了深水区,第一步得解决国进民退和民进国退之争,也就是央企如何改革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