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3年9月21日夜间九点至十一点,即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明崇祯十六年)亥刻,大清帝国的开国皇帝、52岁的皇太极在没有任何预兆也没有留下任何关于后事安排的遗嘱的情况下突然猝死。
即使是一般的大家族的家主突然离世都会闹得整个家族鸡犬不宁人心惶惶,何况是大清帝国的皇帝呢?
尤其是皇太极生前没有立太子,王公贝勒、宗亲贵族手中掌握着八旗铁骑,有资格符合条件继承皇位的不止一个人,朝中各派势力暗流涌动,对于皇位的争夺甚至已经到了剑拔弩张、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危险地步!
一场血雨腥风似乎马上就要袭来!
大清王朝陷入了风雨飘摇极度危险中!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千钧一发杀气腾腾的现场吧。
皇太极死后第五日,也就是9月26日,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在崇政殿召开会议,讨论皇位继承问题。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维基百科)
当时的满族还没有入关夺取政权更提不上汉化,所以汉族人的父死子承的继承制度并不被满族人认可,这也造成皇太极的众多兄弟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当时有实力有资格问鼎皇位的并出席会议的候选人主要有:
礼亲王代善、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英郡王阿济格、豫君王多铎。
由于当时代善已经60多岁且长期受到打击,早就没有了争夺皇位的雄心壮志;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血缘较远,本人又谨小慎微有自知之明,也主动放弃了皇位之争;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是一母同胞亲兄弟,阿济格和多铎战功卓着但是都属于有勇无谋的武将类型,他们也知道自己当不上皇帝,所以干脆坚决支持自己亲兄弟多尔衮。
这样看似是众多人竞争的皇位,最后实际上成了豪格和多尔衮两个人的角逐。
虽然竞争的人少了,但是却更加激烈了,两个人都明白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
首先分别看一下豪格和多尔衮个各自的优势。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维基百科)
皇长子豪格的优势:
1、从继承资格和血缘关系上来说: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长子,年轻有为,在皇太极众多的儿子中是最优秀的,在皇太极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因战功被封为亲王,且是正蓝旗的旗主。
2、受拥护和支持的情况:皇太极为豪格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政治遗产,皇太极生前亲自掌握着两黄旗,两黄旗的贵族大臣为了报答皇太极的恩遇,当然也要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自然要拥立豪格为帝。还有当初被皇太极重用的宗亲贵族大臣,为了报答皇太极,他们也会选择支持豪格,这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其中的代表就是郑亲王济尔哈朗。
3、掌握的军事力量:豪格掌握着正蓝旗,两黄旗是皇太极留给他的,他手中掌握着两黄旗和正蓝旗三个旗的兵力,后来他又争取到当时威望最高的掌握着两红旗的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和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支持,满洲八旗有六旗都支持豪格,豪格似乎已经稳操胜券,自认为皇位非他莫属。
豪格的优势确实非同一般,那么多尔衮的优势呢?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维基百科)
睿亲王多尔衮的优势:
1、从继承资格和血缘关系上来说:多尔衮是努尔哈赤非常宠爱的儿子,据说努尔哈赤曾经有遗训立他为储君,然而后来皇位被皇太极夺走,他的母亲也被皇太极逼死。所以这一次他一定要抓住机遇拿回属于自己的皇位!
2、受拥护和支持的情况:多尔衮有两个战功卓着的一母同胞兄弟阿济格和多铎是他最坚定最可靠的支持者,同时多尔衮的军功和威望在宗亲贵族和朝野中影响很大,有一大批潜在的支持者,甚至两黄旗中也有很多是多尔衮忠诚的盟友。
3、掌握的军事力量:多尔衮最可靠的军事力量是两白旗,两白旗是努尔哈赤留给多尔衮三兄弟的,兵精将足能征善战;且两白旗长期掌握在其三兄弟手中,非常团结铁板一块,不容小觑。
虽然表面来说豪格已经稳操胜券了,但实际上多尔衮的实力和豪格可以说是半斤八两势均力敌,两个人都是势在必得,双方争执不下剑拔弩张,一张血雨腥风似乎马上就要袭来。那么到底鹿死谁手,谁能夺得皇位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
皇太极病故7天后,斗争形势已经白热化,两黄旗大臣结盟共同拥立豪格为帝,同时调兵遣将最好了最坏的准备。
主张拥立多尔衮的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弟兄已经做好了用武力夺取皇位的准备,争夺皇位的大战从1643年9月21日开始,到现在已经7天了,双方都明白到了最后摊牌的时刻了。
议商帝位继承人的会议在崇政殿的东庑殿举行,会议由皇族中年纪最长、地位最高的礼亲王代善主持。
会议一开始多铎就代表多尔衮的支持者强硬的表示一定要拥立多尔衮为帝,退一万步讲即使不拥立多尔衮,也绝对轮不到豪格继承皇位。
关键在于这不是多铎一个人的意见,也不仅仅是他们三兄弟的意见,而是以两白旗为核心众多宗室贵族大臣的一致意见。
豪格绝非等闲之辈,他知道和桀骜不驯的多尔衮协商解决,绝对没有可能,他被多铎的话激怒了,他自认为自己手中有六旗支持,自己有取胜的把握。所以他不愿意再忍了,他要放手一搏!
豪格当着宗亲贵族众大臣的面说道:“我德行浅薄,怎么能继承皇位呢?”然后愤而离开大殿,随之两黄旗大臣公然佩剑上殿进言:“先帝对我们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随先帝于地下!”
没错!这就是豪格的计策,他假装谦让,暗中指使两黄旗大臣进行武力逼宫。
爱新觉罗·多铎(1614.04.02—1649.04.29),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维基百科)
豪格自认为这个计策很高明,但不幸的是恰恰相反,其实从两黄旗大臣逼宫这一刻起,他就已经与皇位无缘了。
原因如下:
1、豪格的辈分在众多宗亲贵族中较低,而且实权在宗室王爷中掌握着,豪格还没有登基为帝就这样对他们,以后真的当皇帝了还有他们好日子过吗?当时德高望重的会议主持人礼亲王代善首先改变了支持豪格的立场,这样豪格已经失去了两红旗的支持。其他宗室王爷也对豪格充满了怀疑。
2、豪格的做法更加刺激了多尔衮三兄弟,他们深深的明白,就算此刻妥协让豪格登基为帝,那么很快就会死无葬身之地!反正都是死,豁出去了!拼死也不能让豪格得逞!
3、豪格的计策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那就是他自己说自己德行浅薄不能继承皇位,让两黄旗大臣逼宫的时候并没有直接说他名字,只是说一定要立先帝的皇子,因为都知道先帝的皇子中只有他有实力问鼎皇位。
很不幸的是这个巨大的漏洞被多尔衮抓住了,在两黄旗逼宫的时候,阿济格和多铎也调兵遣将准备动手,但是被多尔衮拦下了,多尔衮明白如果动用武力解决获胜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使获胜了大清也会元气大伤。
从这一点来看多尔衮是政治家,而豪格只是武夫了吧。
多尔衮说:“为了大清朝的美好明天我也支持让先帝的皇子继承皇位,但是豪格已经谦让了不愿意继承皇位,那咱们就从先帝别的皇子中选择一位继承皇位吧。先帝晚年宠幸庄妃(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太后),那就立她儿子福临为新的皇帝吧。另外由于福临才六岁,就有我和济尔哈朗辅政。”
在千钧一发时刻,多尔衮临危不乱能够想到这个堪称完美的主意,非常厉害令人佩服!
这段话表面上看简单明了,但实际上暗藏许多玄机。
1、多尔衮提出同意立皇子,但是又抓住豪格的漏洞,堵住了两黄旗大臣及豪格拥护者的嘴,让他们无话可说。
2、提出拥立福临,由于福临才6岁这样多尔衮就有机会掌握朝政,重要的是皇太极的皇后哲哲是庄妃的姑母,立福临就赢得了皇后的支持还有蒙古部落的支持。
3、拉上济尔哈朗做辅政大臣,这样使济尔哈朗为代表的镶蓝旗不再支持豪格。
果然多尔衮一说完,礼亲王代善首先表示支持,最后大家都表示支持,豪格和两黄旗大臣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但是也不得不同意。
就这样中国历史上最凶险无比的皇位之争却神奇般没有流血就得到解决。
就这样福临登基为帝,是为顺治帝。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维基百科)
公元1644年(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入主中原,顺治皇帝迁都北京,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登上历史的舞台。
公元1650年(顺治七年),多尔衮意外死亡,福临提前亲政。
在顺治的努力下,清王朝很快统一了全国,最重要的是顺治生了一个好儿子--皇三子玄烨。
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享年二十四岁,遗诏传位于皇三子玄烨,即历史上千古一帝的康熙大帝!
——转自《历史大学堂》
(责任编辑:任浩)
即使是一般的大家族的家主突然离世都会闹得整个家族鸡犬不宁人心惶惶,何况是大清帝国的皇帝呢?
尤其是皇太极生前没有立太子,王公贝勒、宗亲贵族手中掌握着八旗铁骑,有资格符合条件继承皇位的不止一个人,朝中各派势力暗流涌动,对于皇位的争夺甚至已经到了剑拔弩张、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危险地步!
一场血雨腥风似乎马上就要袭来!
大清王朝陷入了风雨飘摇极度危险中!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千钧一发杀气腾腾的现场吧。
皇太极死后第五日,也就是9月26日,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在崇政殿召开会议,讨论皇位继承问题。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维基百科)
当时的满族还没有入关夺取政权更提不上汉化,所以汉族人的父死子承的继承制度并不被满族人认可,这也造成皇太极的众多兄弟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当时有实力有资格问鼎皇位的并出席会议的候选人主要有:
礼亲王代善、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英郡王阿济格、豫君王多铎。
由于当时代善已经60多岁且长期受到打击,早就没有了争夺皇位的雄心壮志;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血缘较远,本人又谨小慎微有自知之明,也主动放弃了皇位之争;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是一母同胞亲兄弟,阿济格和多铎战功卓着但是都属于有勇无谋的武将类型,他们也知道自己当不上皇帝,所以干脆坚决支持自己亲兄弟多尔衮。
这样看似是众多人竞争的皇位,最后实际上成了豪格和多尔衮两个人的角逐。
虽然竞争的人少了,但是却更加激烈了,两个人都明白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
首先分别看一下豪格和多尔衮个各自的优势。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维基百科)
皇长子豪格的优势:
1、从继承资格和血缘关系上来说: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长子,年轻有为,在皇太极众多的儿子中是最优秀的,在皇太极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因战功被封为亲王,且是正蓝旗的旗主。
2、受拥护和支持的情况:皇太极为豪格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政治遗产,皇太极生前亲自掌握着两黄旗,两黄旗的贵族大臣为了报答皇太极的恩遇,当然也要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自然要拥立豪格为帝。还有当初被皇太极重用的宗亲贵族大臣,为了报答皇太极,他们也会选择支持豪格,这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其中的代表就是郑亲王济尔哈朗。
3、掌握的军事力量:豪格掌握着正蓝旗,两黄旗是皇太极留给他的,他手中掌握着两黄旗和正蓝旗三个旗的兵力,后来他又争取到当时威望最高的掌握着两红旗的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和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支持,满洲八旗有六旗都支持豪格,豪格似乎已经稳操胜券,自认为皇位非他莫属。
豪格的优势确实非同一般,那么多尔衮的优势呢?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维基百科)
睿亲王多尔衮的优势:
1、从继承资格和血缘关系上来说:多尔衮是努尔哈赤非常宠爱的儿子,据说努尔哈赤曾经有遗训立他为储君,然而后来皇位被皇太极夺走,他的母亲也被皇太极逼死。所以这一次他一定要抓住机遇拿回属于自己的皇位!
2、受拥护和支持的情况:多尔衮有两个战功卓着的一母同胞兄弟阿济格和多铎是他最坚定最可靠的支持者,同时多尔衮的军功和威望在宗亲贵族和朝野中影响很大,有一大批潜在的支持者,甚至两黄旗中也有很多是多尔衮忠诚的盟友。
3、掌握的军事力量:多尔衮最可靠的军事力量是两白旗,两白旗是努尔哈赤留给多尔衮三兄弟的,兵精将足能征善战;且两白旗长期掌握在其三兄弟手中,非常团结铁板一块,不容小觑。
虽然表面来说豪格已经稳操胜券了,但实际上多尔衮的实力和豪格可以说是半斤八两势均力敌,两个人都是势在必得,双方争执不下剑拔弩张,一张血雨腥风似乎马上就要袭来。那么到底鹿死谁手,谁能夺得皇位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
皇太极病故7天后,斗争形势已经白热化,两黄旗大臣结盟共同拥立豪格为帝,同时调兵遣将最好了最坏的准备。
主张拥立多尔衮的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弟兄已经做好了用武力夺取皇位的准备,争夺皇位的大战从1643年9月21日开始,到现在已经7天了,双方都明白到了最后摊牌的时刻了。
议商帝位继承人的会议在崇政殿的东庑殿举行,会议由皇族中年纪最长、地位最高的礼亲王代善主持。
会议一开始多铎就代表多尔衮的支持者强硬的表示一定要拥立多尔衮为帝,退一万步讲即使不拥立多尔衮,也绝对轮不到豪格继承皇位。
关键在于这不是多铎一个人的意见,也不仅仅是他们三兄弟的意见,而是以两白旗为核心众多宗室贵族大臣的一致意见。
豪格绝非等闲之辈,他知道和桀骜不驯的多尔衮协商解决,绝对没有可能,他被多铎的话激怒了,他自认为自己手中有六旗支持,自己有取胜的把握。所以他不愿意再忍了,他要放手一搏!
豪格当着宗亲贵族众大臣的面说道:“我德行浅薄,怎么能继承皇位呢?”然后愤而离开大殿,随之两黄旗大臣公然佩剑上殿进言:“先帝对我们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随先帝于地下!”
没错!这就是豪格的计策,他假装谦让,暗中指使两黄旗大臣进行武力逼宫。
爱新觉罗·多铎(1614.04.02—1649.04.29),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维基百科)
豪格自认为这个计策很高明,但不幸的是恰恰相反,其实从两黄旗大臣逼宫这一刻起,他就已经与皇位无缘了。
原因如下:
1、豪格的辈分在众多宗亲贵族中较低,而且实权在宗室王爷中掌握着,豪格还没有登基为帝就这样对他们,以后真的当皇帝了还有他们好日子过吗?当时德高望重的会议主持人礼亲王代善首先改变了支持豪格的立场,这样豪格已经失去了两红旗的支持。其他宗室王爷也对豪格充满了怀疑。
2、豪格的做法更加刺激了多尔衮三兄弟,他们深深的明白,就算此刻妥协让豪格登基为帝,那么很快就会死无葬身之地!反正都是死,豁出去了!拼死也不能让豪格得逞!
3、豪格的计策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那就是他自己说自己德行浅薄不能继承皇位,让两黄旗大臣逼宫的时候并没有直接说他名字,只是说一定要立先帝的皇子,因为都知道先帝的皇子中只有他有实力问鼎皇位。
很不幸的是这个巨大的漏洞被多尔衮抓住了,在两黄旗逼宫的时候,阿济格和多铎也调兵遣将准备动手,但是被多尔衮拦下了,多尔衮明白如果动用武力解决获胜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使获胜了大清也会元气大伤。
从这一点来看多尔衮是政治家,而豪格只是武夫了吧。
多尔衮说:“为了大清朝的美好明天我也支持让先帝的皇子继承皇位,但是豪格已经谦让了不愿意继承皇位,那咱们就从先帝别的皇子中选择一位继承皇位吧。先帝晚年宠幸庄妃(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太后),那就立她儿子福临为新的皇帝吧。另外由于福临才六岁,就有我和济尔哈朗辅政。”
在千钧一发时刻,多尔衮临危不乱能够想到这个堪称完美的主意,非常厉害令人佩服!
这段话表面上看简单明了,但实际上暗藏许多玄机。
1、多尔衮提出同意立皇子,但是又抓住豪格的漏洞,堵住了两黄旗大臣及豪格拥护者的嘴,让他们无话可说。
2、提出拥立福临,由于福临才6岁这样多尔衮就有机会掌握朝政,重要的是皇太极的皇后哲哲是庄妃的姑母,立福临就赢得了皇后的支持还有蒙古部落的支持。
3、拉上济尔哈朗做辅政大臣,这样使济尔哈朗为代表的镶蓝旗不再支持豪格。
果然多尔衮一说完,礼亲王代善首先表示支持,最后大家都表示支持,豪格和两黄旗大臣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但是也不得不同意。
就这样中国历史上最凶险无比的皇位之争却神奇般没有流血就得到解决。
就这样福临登基为帝,是为顺治帝。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维基百科)
公元1644年(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入主中原,顺治皇帝迁都北京,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登上历史的舞台。
公元1650年(顺治七年),多尔衮意外死亡,福临提前亲政。
在顺治的努力下,清王朝很快统一了全国,最重要的是顺治生了一个好儿子--皇三子玄烨。
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享年二十四岁,遗诏传位于皇三子玄烨,即历史上千古一帝的康熙大帝!
——转自《历史大学堂》
(责任编辑:任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