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7年05月28日讯】今年5月30日是端午节,端午节不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的日子,还是驱虫避邪的好时节。端午节都有那些习俗,有怎样的讲究呢?一起来看看吧!
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端”有“开始”的意思,而五月有“午月”的说法,所以“端午”被认为是“端五”演化而来。
端午节有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与传说中的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有关;当时为了保护屈原不让鱼虾吃了,就用竹筒子装了米煮熟、蒸熟投入汨罗江里,到后来渐渐演变成用竹叶包糯米。
古时候中国人认为春天应该吃小麦、大麦,夏天应该吃绿豆,秋天应该吃麻(胡麻、黑芝麻),冬天应该吃黍(即黏米)。也就是说,糯米是黍类,应该在冬天吃,因为它能量高,吃了以后身体会发热,能祛寒。可是五月初五是最热的时候,却吃黏米做的粽子是不是会有些问题?不过这也体现出中国人的智慧,因为糯米很热,应该冬天食用,要在夏天吃就太热了,于是就用竹叶来包裹。
中医讲寒热温凉。竹叶是凉的、寒的,所以中医很多的药方子里含有竹叶,例如:竹叶石膏汤、竹叶黄耆汤等等,其中的竹叶就是让它凉的,然后入心,让心凉下来。这样一热一寒,等于中医讲的“一阴一阳是为道”,就是谋求寒热平衡,人吃了这个东西就不会发生不好的事。
在中国很多地方,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以外,当天早上就得在家门口挂上菖蒲、艾草、榕树叶等等,现代人说是驱虫子,古时候的讲法,这些东西是驱邪(气)的。那些不好的东西在五月的时候最多,尤其是五月初五,它会来伤人的。
所谓邪气包括天气的邪气,就是过度的风、火、湿、燥、寒。老天爷给人在世上生活就是要有风、火、湿、燥、寒,一旦过度了就叫邪气。除此之外,我们周遭环境还有邪气,包括所谓的五毒,蛇、蝎、虫子等等,这些不好的东西都在五月出来。尤其是蛇到处出没,中国人认为它是阴毒的、很不好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避免碰到它。雄黄是它最怕的东西,假如人身上涂一点雄黄的话,蛇就不会沾到人身上了。
雄黄是中医药里蛮重要的药物,它是有毒的,称之为砷毒,它是毒性很强的东西,所以一般来说雄黄酒只能喝一点点,喝多了会毒害人的。也可以用雄黄涂在脸上,写个“王”字,所谓的五毒就不敢碰到你了。雄黄是一种矿物,在山中取的雄黄、雌黄、硫黄等等矿物,也可以当药,中国人的智慧就是这样,除了植物可以当药以外,矿物也可以当药,甚至水都可以当药。
据说端午节的中午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一刻,这一天的中午,地心引力也特别强,更容易将鸡蛋竖立起来。民间流传,如果有人在此时立蛋成功,就能够得到一年的好运。
虽然科学家证实,端午节当天的地心引力强度跟平日没有差异,但民间的大人、孩子还是对端午节立蛋有兴趣。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有百病配香囊”。配香囊也是中国古人在五月初五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这个香囊就是避毒用的,在台湾叫香包,里面塞一点草药,让它出一点香味,然后带在身上,随时拿来闻一闻,其实它真的有好处。不妨在草地上找香附、三棱、莪术等等这些有香味的草,把它拿来闻一闻对身体都有帮助。尤其在五月初五这一段时间,百毒都出来的时候,把香草佩在身上,不但五毒不能够侵害,天气的邪气也不能够侵扰。天气来的邪气,过度的风、火、湿、燥、寒都叫作邪气,这些都是造成人感冒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现在人叫细菌、病毒。其实我们佩带含有香味的香包在身上,而且经常拿来闻一闻,就可以刺激脑内一些结构,把所有侵扰进来的邪气排除出去,什么意思呢?就是增强我们的免疫能力,病毒、病菌等等就不能侵扰我们了。
2008年的时候,笔者曾在《大纪元时报》网站上发表一篇文章,谈论避瘟香囊的效用。当时有好多病毒流传,例如:H5N1、H1N1等等流行性感冒,因此你只要把香囊佩带在身上,常常闻一闻,它也可以驱逐这些病毒,避免身体受到感染。至少这一年佩带了香囊,就可以除去病毒的危害。可惜现在的人一般只相信打针、吃药可以治病。其实中国的老祖宗真的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把一些好东西用各种方式流传下来,我们现在的人却称之为迷信。
还记得H1N1(A型流感)流行的时候,很多人就想赶紧打疫苗。其实有的时候疫苗的发展跟不上疾病的速度,等它发展出来了,也许那个疾病已经不见了。而且疫苗也有潜在的危险,当时在台湾有一位7岁的孩子打了H1N1流感疫苗,没多久就死掉了,还有其他20馀起的疑似施打疫苗造成的严重案例。
其实所有的疫苗注射都有产生副作用的风险。疫苗不但不保险,而且有时候还因为发展的情况不够好,结果导致人死亡。佩带香包经常闻一闻,能防避病毒感染,比打疫苗来得安全。
五月正是五毒出笼的时候,所以必须有一些不同的习俗。习俗和文字都是从古早的时候神传下来的,但现在的人认为它是迷信,但对我们来说,它不但不是迷信反而是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可是我们现在的人相信西医胜于中医,那就没办法了,我只能尽量呼吁,能够听得懂的就来,听不懂的我们也没有办法了。
——部分转自《希望之声巴黎生活台》
(责任编辑:任浩)
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端”有“开始”的意思,而五月有“午月”的说法,所以“端午”被认为是“端五”演化而来。
端午节的粽子为何包着粽叶
端午节有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与传说中的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有关;当时为了保护屈原不让鱼虾吃了,就用竹筒子装了米煮熟、蒸熟投入汨罗江里,到后来渐渐演变成用竹叶包糯米。
古时候中国人认为春天应该吃小麦、大麦,夏天应该吃绿豆,秋天应该吃麻(胡麻、黑芝麻),冬天应该吃黍(即黏米)。也就是说,糯米是黍类,应该在冬天吃,因为它能量高,吃了以后身体会发热,能祛寒。可是五月初五是最热的时候,却吃黏米做的粽子是不是会有些问题?不过这也体现出中国人的智慧,因为糯米很热,应该冬天食用,要在夏天吃就太热了,于是就用竹叶来包裹。
中医讲寒热温凉。竹叶是凉的、寒的,所以中医很多的药方子里含有竹叶,例如:竹叶石膏汤、竹叶黄耆汤等等,其中的竹叶就是让它凉的,然后入心,让心凉下来。这样一热一寒,等于中医讲的“一阴一阳是为道”,就是谋求寒热平衡,人吃了这个东西就不会发生不好的事。
菖蒲艾草“驱虫驱邪”
在中国很多地方,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以外,当天早上就得在家门口挂上菖蒲、艾草、榕树叶等等,现代人说是驱虫子,古时候的讲法,这些东西是驱邪(气)的。那些不好的东西在五月的时候最多,尤其是五月初五,它会来伤人的。
所谓邪气包括天气的邪气,就是过度的风、火、湿、燥、寒。老天爷给人在世上生活就是要有风、火、湿、燥、寒,一旦过度了就叫邪气。除此之外,我们周遭环境还有邪气,包括所谓的五毒,蛇、蝎、虫子等等,这些不好的东西都在五月出来。尤其是蛇到处出没,中国人认为它是阴毒的、很不好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避免碰到它。雄黄是它最怕的东西,假如人身上涂一点雄黄的话,蛇就不会沾到人身上了。
雄黄是“毒药也是良药”
雄黄是中医药里蛮重要的药物,它是有毒的,称之为砷毒,它是毒性很强的东西,所以一般来说雄黄酒只能喝一点点,喝多了会毒害人的。也可以用雄黄涂在脸上,写个“王”字,所谓的五毒就不敢碰到你了。雄黄是一种矿物,在山中取的雄黄、雌黄、硫黄等等矿物,也可以当药,中国人的智慧就是这样,除了植物可以当药以外,矿物也可以当药,甚至水都可以当药。
立蛋换来一年好运气
据说端午节的中午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一刻,这一天的中午,地心引力也特别强,更容易将鸡蛋竖立起来。民间流传,如果有人在此时立蛋成功,就能够得到一年的好运。
虽然科学家证实,端午节当天的地心引力强度跟平日没有差异,但民间的大人、孩子还是对端午节立蛋有兴趣。
民间端午配香囊习俗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有百病配香囊”。配香囊也是中国古人在五月初五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这个香囊就是避毒用的,在台湾叫香包,里面塞一点草药,让它出一点香味,然后带在身上,随时拿来闻一闻,其实它真的有好处。不妨在草地上找香附、三棱、莪术等等这些有香味的草,把它拿来闻一闻对身体都有帮助。尤其在五月初五这一段时间,百毒都出来的时候,把香草佩在身上,不但五毒不能够侵害,天气的邪气也不能够侵扰。天气来的邪气,过度的风、火、湿、燥、寒都叫作邪气,这些都是造成人感冒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现在人叫细菌、病毒。其实我们佩带含有香味的香包在身上,而且经常拿来闻一闻,就可以刺激脑内一些结构,把所有侵扰进来的邪气排除出去,什么意思呢?就是增强我们的免疫能力,病毒、病菌等等就不能侵扰我们了。
避瘟香囊 是科学还是迷信?
2008年的时候,笔者曾在《大纪元时报》网站上发表一篇文章,谈论避瘟香囊的效用。当时有好多病毒流传,例如:H5N1、H1N1等等流行性感冒,因此你只要把香囊佩带在身上,常常闻一闻,它也可以驱逐这些病毒,避免身体受到感染。至少这一年佩带了香囊,就可以除去病毒的危害。可惜现在的人一般只相信打针、吃药可以治病。其实中国的老祖宗真的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把一些好东西用各种方式流传下来,我们现在的人却称之为迷信。
用疫苗换取健康?
还记得H1N1(A型流感)流行的时候,很多人就想赶紧打疫苗。其实有的时候疫苗的发展跟不上疾病的速度,等它发展出来了,也许那个疾病已经不见了。而且疫苗也有潜在的危险,当时在台湾有一位7岁的孩子打了H1N1流感疫苗,没多久就死掉了,还有其他20馀起的疑似施打疫苗造成的严重案例。
其实所有的疫苗注射都有产生副作用的风险。疫苗不但不保险,而且有时候还因为发展的情况不够好,结果导致人死亡。佩带香包经常闻一闻,能防避病毒感染,比打疫苗来得安全。
传统习俗暗藏大智慧
五月正是五毒出笼的时候,所以必须有一些不同的习俗。习俗和文字都是从古早的时候神传下来的,但现在的人认为它是迷信,但对我们来说,它不但不是迷信反而是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可是我们现在的人相信西医胜于中医,那就没办法了,我只能尽量呼吁,能够听得懂的就来,听不懂的我们也没有办法了。
——部分转自《希望之声巴黎生活台》
(责任编辑:任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