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端午节 民间必做的几件事你还记得吗?

2017年05月30日民风民俗
【新唐人2017年05月30日讯】今天(黄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端午时节天地间达到阳气纯青之际,五月初五“重午”一到,是炎炎热夏开启之时。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庆中,历史悠久,每逢端午,民间有几件必作之事。

吃粽子


吃粽子的习俗源自春秋时期楚人祭屈原之殇:“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续齐谐记》还记载,“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采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于是自汉代以后,筒粽盖上了楝树叶并缚上五色丝绳,以防粽子为水中蛟龙所窃。


端午吃粽子。(pixabay.com)


驱五毒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五月为“恶月”,是迈入仲夏、疫疠流行的季节;五月五日即“恶日”,是盛暑开端。民间有句俗谚︰“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因此智慧的中国人在“天中”即端午这天用“五瑞”克制“五毒”。


剪纸五毒图(网路图片)


五毒是指蛇、蝎子、蜈蚣、蟾蜍、蜘蛛(有称壁虎)。五瑞指的是菖蒲、艾草、石榴、蒜头和龙船花等五种制毒的祥瑞植物。这些植物散发“香气”可驱除溽暑毒害,而且有的具有药效能强身健体,有的则具有毒性,可以毒制毒。

还有的地区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或贴在门、窗、炕上,或系在儿童的臂上,以辟毒的作法。有的还把五瑞压住五毒串起来挂在门前显眼的地方,叫“悬端午景”。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是斩除妖魔的“三种武器”,又称“端午三友”。


消病雄黄,点点画。(白亚仕/大纪元)


饮雄黄酒驱百病


有俗谚说:“饮雄黄酒,百病多远走”,古代延续至今都有在端午这天饮雄黄酒的习俗。清代《燕京岁时记》说:“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还有习俗沾点雄黄酒在小儿额头上写上“王”字以避毒物。

悬艾草戴艾虎


端午节时常见家家户户门口、檐下、门楣上都挂菖蒲和艾草,以驱除疾厄。《荆楚岁时记》录:“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古时中国南方荆楚一带的人,在端午日鸡未鸣前即赶早出门去采艾,挑捡最像人形的艾草带回家挂在门楣上以驱毒。此外,有人将艾草扎成小虎形,或剪绫彩为虎形再黏贴上艾叶,在端午节时配戴称为“戴艾虎”。


端午佩戴香包辟邪。(王嘉益/大纪元)


佩戴香包避邪


端午节小孩佩戴内有硃砂、雄黄、香药的香囊、香包,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扣成索,作动物、花、鸟、粽子等各种不同形状,形形色色,玲珑可爱、香气四溢。

洗五时水 浴兰汤


民间流传,端午日“午时水”充满纯阳之气,可以久存不坏,用来饮用、净身可以禳毒防疫。

战国时代楚辞记载,取用端午日的午时水,加入菖蒲入浴洗身、洗头,叫“浴兰汤”,兰是“福兰”也就是菖蒲的别称。还有饮“菖蒲水”、化“菖蒲妆”的习俗。

端午立蛋


端午节流传有立蛋游戏的风俗,传说在端午节立蛋得好运。在端午节这天正午时分比平时更容易把鸡蛋立起来,立起来的鸡蛋甚至可以好些天不倒。有人说端午节天地间阴阳五行逢纯阳,鸡蛋吸收满满的天地旺盛阳气,所以容易立起来。


钟馗画像。(维基百科)


悬挂钟馗像


在中国江淮地区,端午节时几乎家家悬挂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传说唐明皇开元年间,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明皇喝问,大鬼说:“我叫钟馗,是终南山的进士,因面貌丑陋,应考不第,便自尽了。现在我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文:曾书华/责任编辑: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