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7年07月19日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耳熟能详的名句,出自于北宋五子之一邵雍的笔下。邵雍是宋初的一位大儒,被尊为宋朝理学之开山,同时他又是一位易学大家,邵雍所着《梅花诗》预见了其身后一千多年之历史。
邵雍,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谥号康节,生于北宋真宗四年的河北范阳,(即公元1011年),后随父移居共城,晚年隐居在洛阳。卒于神宗十年,(即公元1077年),享年67岁。
邵雍被尊为宋朝理学之开山,他的学问被称为像数理学。宋朝理学鼻祖之一的程颢曾与邵雍切磋之后赞叹道:“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然而邵雍的生平与着作却统统被收入道藏,盖因他的儒学成就中,无处不闪现着道家的智慧,而他所做的事简而言之,就是援道入儒。
据《宋史》记载,邵雍青年时曾自雄其才,锐意科举,“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一日突然废书而叹“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开始云游,当他走吴适楚,又经过了齐鲁宋郑之后,感慨说道“道在是矣”,于是浩然而归。
彼时,道家陈抟老祖之三代传人,易学大家李挺之,正在物色一位道德深厚,能承继其所学《易》与《太极图》之人。道家历来都是师父找徒弟,不是徒弟找师父。盖因道家对传人的德行、根基要求极高。
李挺之对邵雍有所耳闻,遂亲自登门寻访。命运使然,当李挺之来到了苏门山百源之上,推开那一扇矮小的门,看到一个青年席地而坐,聚书左右,手持一卷时,他知道,终于找到了绝学传人。
自此,邵雍从儒学的研究,转而研究物理之学,性命之学,又融会贯通专研陈抟老祖所传下的《太极图》与《易》。
陈抟所传之《易》有些特别,不以文字解说,只有图像以寓阴阳之数与卦之生变。邵雍将《易》写于纸上,贴之满壁,日夜对之,曾三年不设床榻,昼夜危坐以静思,终成一代易学大师,风靡遐迩的鸿儒。
《宋史》记载道:邵雍对于“远而古今世变,微而走飞草木之性情”都能“深造曲畅”,通达不惑,而且“智虑绝人,遇事能前知”。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邵雍来到洛阳定居。在这里,他讲学着书,成家立业,无论境遇如何,邵雍总能以一种知天顺命的闲适态度去从容相对。
邵雍暂居天宫寺时,日与僧人相处,却悟出了“道不远于人,干坤只在身”的道理,一如佛门所谓“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后来他搬去履道坊西、天庆观东的一处蓬荜环堵不避风雨的陋室中,在那里一边躬耕陇亩,一边交通王侯。
邵雍终生不仕,而以着述和讲学立身,人称布衣圣贤。深为当时的儒者和文士们所推重,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到洛阳工作或途经洛阳的学子、官员都会去拜访邵雍,向他讨教。正派人士赞赏他的美德,不正派的人也能服其教化。
邵雍认为历史是按照定数演化的。他以他的先天易数,用元、会、运、世等概念来推算天地的演化和历史的循环。作为一代易学大家,邵雍曾留下不少奇事。
当时,洛河上有一座很有名的桥,叫天津桥。邵雍曾在一首诗里赞美道:“春看洛城花,夏赏天津月。”每当明月高悬之夜,清风徐来之时,邵雍常会到那里散步,看波光桥影,听水声淙淙。
一日邵雍与客散步天津桥上,忽闻杜鹃啼声,于是惨然不乐道“洛阳本无杜鹃,今日才有。不三五年,皇上将用南方人为相,专务变更。天下自此多事矣。”
旁人问他何以知之,邵雍为之解说:“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将乱,自南而北。今南方地气至矣,所以禽鸟飞类感知地气而迁移。”其后果如邵雍所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以行熙宁变法。
邵雍之子,邵伯温问哪里可以避乱,邵雍告诉他:“蜀地可避乱。”宋宣和末年,邵雍去世后,邵伯温果然率领全家迁往西蜀,幸免于北方少数民族南侵之乱。
在邵雍看来,天、地、人、万物、性、命、情、理无不是一种有序的安排,彼此之间互相联系,有所对应,看似庞杂无解,却无不有迹可循。
邵雍的眼中,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是以指节可以观天,掌纹可以察地,天地之理具乎指掌矣。而当他把这一立体的宇宙观再加入时间这一维度来考量时,又形成了一套天人合一的历史观,并由此写出鸿篇巨着《皇极经世》。
《皇极经世》绝非一般意义上史记,其更在于究天人之学。邵雍将唐虞至五代之历史,本诸天道,质以人事,明晰人事兴衰与天地消长之联系,尽数记录其中。惜哉,后人多不知之,唯道史学双司马,谁识洛阳安乐翁。
此外,邵雍的另一部巨着《梅花诗》更是一部蕴涵真机的心血之作。其诗预见了邵雍身后一千多年之历史,随世事之推移,一幕幕大戏如期上演,时人才愈发看到《梅花诗》的价值。
当然,和所有预言一样,邵雍采用了很隐诲的语言。并非很容易理解。有的部份还是写给修炼人的,一般人不知所云。这里试解其大意,供智者三思,或有高人对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一)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解: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荡荡通天之门万古以来头一次敞开了。多少人来到人间,又有多少人能回得去呢?这两句的意思其实是紧扣全诗的主调的,作为开首引出最终的主题。修炼的人一看即明,一般人看了也不会真明白,这里不详解了。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宋朝是个朝庭软弱无能的朝代。整个社会从上到下,多迷恋歌舞昇平。特别到了南宋,更是苟且偷安于江南的半壁江山,社会风气沈迷于情色欢爱之中,宋词万首,多以言文人骚客的恋物伤情。终于有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靖康之耻”,北宋皇帝、宫妃、亲王、满朝大臣等三千多人全被金国掠为奴隶。以至最后,南宋皇帝投海葬身。所以,是山河虽好却不是完璧。“金”指北方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国。“黄”是黄龙府,金国的首都。预言了南宋半壁江山苟安江南以及金人入寇的历史。“不信黄金是祸胎”喻指金国灭了北宋,并屡犯南宋的历史。
(二)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解:
“湖山一梦事全非”:因为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在西湖边儿上,加上南宋皇帝终日沈迷于荒淫醉梦之中,所以叫“湖山一梦”。“再见云龙向北飞”,是指天象气数落于北方,北边降生真龙天子,新朝代要生于北方。元兵入侵临安恭帝被俘。“三百年来终一日”,指北宋、南宋在历经三百馀年后(公元960年至1279年)终于灭亡了。“长天碧水叹弥弥”是喻指公元1279年,宋军残部战败后穷途末路,陆秀夫背着南宋小皇帝赵丙投海而死,其他随身将士和皇妃也都被飓风淹没大海。
(三)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干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解: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是说天干地支相乘的年代又回到了源头,元朝开始兴盛了。“忽”字隐涉了元世祖忽必烈,“兴元”指元朝兴建起。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即大汗位,于公元1264年(甲子)登基兴建元朝,定年号为至元元年,并迁都燕京。至1271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取《易经》中“干元”的意思,改国号为“大元”,统治中国。“年华二八干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元朝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共经十世。若从公元1279年宋朝最后灭亡算到公元1368年元朝被灭,总共约88年,应了“年华二八干坤改”之意。元顺帝时,宦官扑不花扣压警讯不上报皇帝的害元之事也影射其中,可谓“残花”“总不言”。
(四)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解: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写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虽出身贫贱(布衣),曾当过几天和尚,后参加农民起义的红巾军,终于显出英雄本色,从一个普通士兵跃升为领袖,并于公元1368年于南京称帝。就此“朱门”不再是旧的黄土农家(黄畿)了。“飞来燕子寻常事”是指雄踞燕京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被迫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夺取了帝位,实可谓“飞来燕子”。明太祖朱元璋将皇位隔代传给了皇太孙,即明惠帝。当时,有十几位皇子被封为藩王,驻守边塞。其中燕王朱棣是实力最强,威望最高的。明惠帝因为执意削藩,要罢免燕王等。燕王即使装疯都无法幸免,无奈只好建文元年起兵反抗。因为燕王朱棣才德出众,智勇过人,终于在四年后胜出,成为明太宗,后又被称为明成祖,年号永乐。燕王得天下仔细想来也确为“寻常事”,在情理之中,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颇有雷同。“开到李花春已非”应指公元1644年春闯王李自成(“李花”)率领起义军功破京师,崇祯皇帝于景山上吊自尽,明朝灭亡(“春已非”)。
(五)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解:
“胡儿骑马走长安”:中国历来讲“北胡南蛮”。所以这里指东北的满清入主中原。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一统明末的残局,于公元1644年,建都北京,成为大清帝国。“开辟中原海境宽”:清朝前期,国势大兴,文治武功都非常强盛,有一佰多年的“康干盛世”。特别是康熙皇帝,平定了各种内乱外侵,使中国的版图空前的扩展。另外,自清代开始,进行较大规模地与海外通商,开辟港口,正所谓“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第一个“洪水”指的是公元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像洪水一样席卷半个中国,历时达13年之久,严重动摇了清朝统治。太平天国被平息后(“乍平”),清朝内忧外患不断,革命势力不断崛起壮大,直到最后,武昌起义成功,黎元洪被拥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都督,袁世凯死后又成为总统,清王朝彻底灭亡。所以,清朝最终的前景(“清光”)还应该向武汉(“汉中”)看。
(六)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解:
“汉天一白汉江秋”是说经历满清腐败没落的中国终于又有了新希望(“汉天一白”)进入了新时代(“汉江秋”),公元1911年10月10日(秋季)武昌起义建立了中华民国。“憔悴黄花总带愁”民国革命虽然成功,但根基非常不稳定,如“憔悴”的“黄花”,充满危机(“总带愁”)。也可能是指袁世凯的复辟政权如“憔悴黄花”,昙花一现,袁世凯最后在忧愁悔恨中病逝。“吉曜半升箕斗隐”:“吉曜”喻指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半升”指国民党统治初期,中国军阀割据,内战连绵,无法实现统一安定,蒋介石领导的北伐成功初步奠定了国民党的地位。“箕斗”为中国古代星相学,二十八宿中的星宿,这里似指共产党的势力于暗中发展。“金乌起灭海山头”:古时“金乌”为太阳的别称,此处暗示日本。整句指日本在二战中兴起与最终战败投降的命运。
(七)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解:
“云雾苍茫各一天”言中国大陆和台湾各自分治对立的局面。后三句所指有可能还未发生,也有可能已发生了。试解如下:“可怜西北起烽烟”似指解放军平定新疆叛乱和入藏镇压西藏独立。“东来暴客西来盗”指在东方朝鲜与美国交恶,在西边和印度爆发中印边界之战。“还有胡儿在眼前”:北方的苏俄一直威胁中国,中苏曾经爆发珍宝岛之战,并各自陈重兵于边界达数十年之久。
(八)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解: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世界局势历来像一盘棋一样,这里是指冷战时期共产国际和西方自由民主体系的对局。九十年代以后共产国家纷纷变色,这对整个共产主义一方来讲,就已经是残局一盘了。共产国家的联盟彻底解体,绝大多数国家放弃了共产制度,这对共产党来讲可谓是一大劫难。“豹死犹留皮一袭”:当共产国家的头领苏联瓦解后,共产党体系实际已经解体了,只留下些形式被中国当权者所继承,就像一只豹死了,但是却留了一张皮一样。此时的中国,已经没有人相信共产主义了,包括共产党当权者,他们只是利用共产党形式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已。“最佳秋色在长安”:目前的中共当权者,为了给自己的政权形式制造合理性,极力地粉饰虚假的所谓大好形势,集中大量财力大兴土木,装点首都。“长安”也指中国的京城,泛指中国。但秋色再佳也无法长久了。
(九)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解:
“火龙蜇起燕门秋”:“火龙”,即红色恶龙,指中国共产党。这一句隐喻六四事件,1989年,中国学生与民众在天安门请愿后遭到残酷屠杀。“原壁应难赵氏收”:“原壁”泛指拥有五千年连续历史的中国,遭到了这一难。“赵氏收”是指赵紫阳,因六四事件被打压。
这以下的几句,如果不从整个诗的主体来纵观,不通晓修炼之事,是很难合理解破的。实际上,下面几句清楚地道出这预言的主题了。看看头一句的“天门万古开”,到下面的“寰中自有承平日”,其真意就了然了。“一院奇花春有主”:1999年7月20日以前,法轮功遍及中国大陆,到处都是佩戴法轮功徽章的大法弟子,到处可看到法轮图形,所谓“一院奇花”。“春有主”是指某年的春天,遭到迫害的法轮功弟子会堂堂正正地与其师父相见。“连宵风雨不须愁”:中共对法轮功弟子采用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手段进行了令人不解的大规模的迫害,所谓“连宵风雨”。但是法轮功所表现出的异常坚强和持续的精神抵制,实在是历史上罕见的。就凭这种精神,相信他们会最终获得胜利的。用历史眼光来看,无论邪恶怎么猖狂,寒冬多么严酷,终究会过去,是“不须愁”的。
(十)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解:
“数点梅花天地春”:这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全诗的题目即来自这里,所以叫《梅花诗》。经过严冬考验的法轮功弟子遍及世界、遍及中国大陆,如傲霜雪的梅花展示着春天的到来。那是法正人间的时刻。万物迎春,拨乱反正。这句也和开首的“几人归去几人来”遥相呼应,言几人能圆满而归呢?“欲将剥复问前因”:剥复为易经中的两卦。剥极必复,也指物极必反。历史如转轮,有前因必有后果。人类的历史都是为这次正法安排的。“寰中自有承平日”:这无比广阔浩瀚的寰宇自然有会迎来承平之日。“四海为家孰主宾”:从一九九二年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先生出来传法,基本上是四处传法,四海为家。后半句“孰主宾”,隐喻谁是主,谁是宾;在历史的舞台上谁是配角,谁是主角,早有定数。本次人类的文明都是为大法而造就的,为大法而开创的。这也就是整篇的中心。
元祐年间,邵雍去世后,朝廷按照谥法“温良好乐曰康,能固所守曰节”,谥他为“康节”。到了宋理宗时,他被封为“新安伯”,并被称为“邵子”,配享孔庙。清康熙皇帝曾亲书“学达性天”匾额一块,派钦差送到伊川,将御匾挂在莘店(今平等村)邵夫子祠内。此后,光绪皇帝、慈禧太后也曾为邵雍祠题写匾额。
(责任编辑:唐颖)
一代易学大师,风靡遐迩的鸿儒
邵雍,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谥号康节,生于北宋真宗四年的河北范阳,(即公元1011年),后随父移居共城,晚年隐居在洛阳。卒于神宗十年,(即公元1077年),享年67岁。
邵雍被尊为宋朝理学之开山,他的学问被称为像数理学。宋朝理学鼻祖之一的程颢曾与邵雍切磋之后赞叹道:“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然而邵雍的生平与着作却统统被收入道藏,盖因他的儒学成就中,无处不闪现着道家的智慧,而他所做的事简而言之,就是援道入儒。
据《宋史》记载,邵雍青年时曾自雄其才,锐意科举,“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一日突然废书而叹“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开始云游,当他走吴适楚,又经过了齐鲁宋郑之后,感慨说道“道在是矣”,于是浩然而归。
彼时,道家陈抟老祖之三代传人,易学大家李挺之,正在物色一位道德深厚,能承继其所学《易》与《太极图》之人。道家历来都是师父找徒弟,不是徒弟找师父。盖因道家对传人的德行、根基要求极高。
李挺之对邵雍有所耳闻,遂亲自登门寻访。命运使然,当李挺之来到了苏门山百源之上,推开那一扇矮小的门,看到一个青年席地而坐,聚书左右,手持一卷时,他知道,终于找到了绝学传人。
自此,邵雍从儒学的研究,转而研究物理之学,性命之学,又融会贯通专研陈抟老祖所传下的《太极图》与《易》。
陈抟所传之《易》有些特别,不以文字解说,只有图像以寓阴阳之数与卦之生变。邵雍将《易》写于纸上,贴之满壁,日夜对之,曾三年不设床榻,昼夜危坐以静思,终成一代易学大师,风靡遐迩的鸿儒。
《宋史》记载道:邵雍对于“远而古今世变,微而走飞草木之性情”都能“深造曲畅”,通达不惑,而且“智虑绝人,遇事能前知”。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邵雍来到洛阳定居。在这里,他讲学着书,成家立业,无论境遇如何,邵雍总能以一种知天顺命的闲适态度去从容相对。
邵雍暂居天宫寺时,日与僧人相处,却悟出了“道不远于人,干坤只在身”的道理,一如佛门所谓“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后来他搬去履道坊西、天庆观东的一处蓬荜环堵不避风雨的陋室中,在那里一边躬耕陇亩,一边交通王侯。
邵雍终生不仕,而以着述和讲学立身,人称布衣圣贤。深为当时的儒者和文士们所推重,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到洛阳工作或途经洛阳的学子、官员都会去拜访邵雍,向他讨教。正派人士赞赏他的美德,不正派的人也能服其教化。
邵康节闻鹃声而知天下将乱
邵雍认为历史是按照定数演化的。他以他的先天易数,用元、会、运、世等概念来推算天地的演化和历史的循环。作为一代易学大家,邵雍曾留下不少奇事。
当时,洛河上有一座很有名的桥,叫天津桥。邵雍曾在一首诗里赞美道:“春看洛城花,夏赏天津月。”每当明月高悬之夜,清风徐来之时,邵雍常会到那里散步,看波光桥影,听水声淙淙。
一日邵雍与客散步天津桥上,忽闻杜鹃啼声,于是惨然不乐道“洛阳本无杜鹃,今日才有。不三五年,皇上将用南方人为相,专务变更。天下自此多事矣。”
旁人问他何以知之,邵雍为之解说:“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将乱,自南而北。今南方地气至矣,所以禽鸟飞类感知地气而迁移。”其后果如邵雍所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以行熙宁变法。
邵雍之子,邵伯温问哪里可以避乱,邵雍告诉他:“蜀地可避乱。”宋宣和末年,邵雍去世后,邵伯温果然率领全家迁往西蜀,幸免于北方少数民族南侵之乱。
在邵雍看来,天、地、人、万物、性、命、情、理无不是一种有序的安排,彼此之间互相联系,有所对应,看似庞杂无解,却无不有迹可循。
邵雍的眼中,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是以指节可以观天,掌纹可以察地,天地之理具乎指掌矣。而当他把这一立体的宇宙观再加入时间这一维度来考量时,又形成了一套天人合一的历史观,并由此写出鸿篇巨着《皇极经世》。
《皇极经世》绝非一般意义上史记,其更在于究天人之学。邵雍将唐虞至五代之历史,本诸天道,质以人事,明晰人事兴衰与天地消长之联系,尽数记录其中。惜哉,后人多不知之,唯道史学双司马,谁识洛阳安乐翁。
《梅花诗》历久寒而弥香
此外,邵雍的另一部巨着《梅花诗》更是一部蕴涵真机的心血之作。其诗预见了邵雍身后一千多年之历史,随世事之推移,一幕幕大戏如期上演,时人才愈发看到《梅花诗》的价值。
当然,和所有预言一样,邵雍采用了很隐诲的语言。并非很容易理解。有的部份还是写给修炼人的,一般人不知所云。这里试解其大意,供智者三思,或有高人对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一)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解: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荡荡通天之门万古以来头一次敞开了。多少人来到人间,又有多少人能回得去呢?这两句的意思其实是紧扣全诗的主调的,作为开首引出最终的主题。修炼的人一看即明,一般人看了也不会真明白,这里不详解了。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宋朝是个朝庭软弱无能的朝代。整个社会从上到下,多迷恋歌舞昇平。特别到了南宋,更是苟且偷安于江南的半壁江山,社会风气沈迷于情色欢爱之中,宋词万首,多以言文人骚客的恋物伤情。终于有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靖康之耻”,北宋皇帝、宫妃、亲王、满朝大臣等三千多人全被金国掠为奴隶。以至最后,南宋皇帝投海葬身。所以,是山河虽好却不是完璧。“金”指北方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国。“黄”是黄龙府,金国的首都。预言了南宋半壁江山苟安江南以及金人入寇的历史。“不信黄金是祸胎”喻指金国灭了北宋,并屡犯南宋的历史。
(二)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解:
“湖山一梦事全非”:因为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在西湖边儿上,加上南宋皇帝终日沈迷于荒淫醉梦之中,所以叫“湖山一梦”。“再见云龙向北飞”,是指天象气数落于北方,北边降生真龙天子,新朝代要生于北方。元兵入侵临安恭帝被俘。“三百年来终一日”,指北宋、南宋在历经三百馀年后(公元960年至1279年)终于灭亡了。“长天碧水叹弥弥”是喻指公元1279年,宋军残部战败后穷途末路,陆秀夫背着南宋小皇帝赵丙投海而死,其他随身将士和皇妃也都被飓风淹没大海。
(三)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干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解: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是说天干地支相乘的年代又回到了源头,元朝开始兴盛了。“忽”字隐涉了元世祖忽必烈,“兴元”指元朝兴建起。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即大汗位,于公元1264年(甲子)登基兴建元朝,定年号为至元元年,并迁都燕京。至1271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取《易经》中“干元”的意思,改国号为“大元”,统治中国。“年华二八干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元朝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共经十世。若从公元1279年宋朝最后灭亡算到公元1368年元朝被灭,总共约88年,应了“年华二八干坤改”之意。元顺帝时,宦官扑不花扣压警讯不上报皇帝的害元之事也影射其中,可谓“残花”“总不言”。
(四)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解: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写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虽出身贫贱(布衣),曾当过几天和尚,后参加农民起义的红巾军,终于显出英雄本色,从一个普通士兵跃升为领袖,并于公元1368年于南京称帝。就此“朱门”不再是旧的黄土农家(黄畿)了。“飞来燕子寻常事”是指雄踞燕京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被迫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夺取了帝位,实可谓“飞来燕子”。明太祖朱元璋将皇位隔代传给了皇太孙,即明惠帝。当时,有十几位皇子被封为藩王,驻守边塞。其中燕王朱棣是实力最强,威望最高的。明惠帝因为执意削藩,要罢免燕王等。燕王即使装疯都无法幸免,无奈只好建文元年起兵反抗。因为燕王朱棣才德出众,智勇过人,终于在四年后胜出,成为明太宗,后又被称为明成祖,年号永乐。燕王得天下仔细想来也确为“寻常事”,在情理之中,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颇有雷同。“开到李花春已非”应指公元1644年春闯王李自成(“李花”)率领起义军功破京师,崇祯皇帝于景山上吊自尽,明朝灭亡(“春已非”)。
(五)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解:
“胡儿骑马走长安”:中国历来讲“北胡南蛮”。所以这里指东北的满清入主中原。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一统明末的残局,于公元1644年,建都北京,成为大清帝国。“开辟中原海境宽”:清朝前期,国势大兴,文治武功都非常强盛,有一佰多年的“康干盛世”。特别是康熙皇帝,平定了各种内乱外侵,使中国的版图空前的扩展。另外,自清代开始,进行较大规模地与海外通商,开辟港口,正所谓“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第一个“洪水”指的是公元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像洪水一样席卷半个中国,历时达13年之久,严重动摇了清朝统治。太平天国被平息后(“乍平”),清朝内忧外患不断,革命势力不断崛起壮大,直到最后,武昌起义成功,黎元洪被拥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都督,袁世凯死后又成为总统,清王朝彻底灭亡。所以,清朝最终的前景(“清光”)还应该向武汉(“汉中”)看。
(六)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解:
“汉天一白汉江秋”是说经历满清腐败没落的中国终于又有了新希望(“汉天一白”)进入了新时代(“汉江秋”),公元1911年10月10日(秋季)武昌起义建立了中华民国。“憔悴黄花总带愁”民国革命虽然成功,但根基非常不稳定,如“憔悴”的“黄花”,充满危机(“总带愁”)。也可能是指袁世凯的复辟政权如“憔悴黄花”,昙花一现,袁世凯最后在忧愁悔恨中病逝。“吉曜半升箕斗隐”:“吉曜”喻指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半升”指国民党统治初期,中国军阀割据,内战连绵,无法实现统一安定,蒋介石领导的北伐成功初步奠定了国民党的地位。“箕斗”为中国古代星相学,二十八宿中的星宿,这里似指共产党的势力于暗中发展。“金乌起灭海山头”:古时“金乌”为太阳的别称,此处暗示日本。整句指日本在二战中兴起与最终战败投降的命运。
(七)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解:
“云雾苍茫各一天”言中国大陆和台湾各自分治对立的局面。后三句所指有可能还未发生,也有可能已发生了。试解如下:“可怜西北起烽烟”似指解放军平定新疆叛乱和入藏镇压西藏独立。“东来暴客西来盗”指在东方朝鲜与美国交恶,在西边和印度爆发中印边界之战。“还有胡儿在眼前”:北方的苏俄一直威胁中国,中苏曾经爆发珍宝岛之战,并各自陈重兵于边界达数十年之久。
(八)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解: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世界局势历来像一盘棋一样,这里是指冷战时期共产国际和西方自由民主体系的对局。九十年代以后共产国家纷纷变色,这对整个共产主义一方来讲,就已经是残局一盘了。共产国家的联盟彻底解体,绝大多数国家放弃了共产制度,这对共产党来讲可谓是一大劫难。“豹死犹留皮一袭”:当共产国家的头领苏联瓦解后,共产党体系实际已经解体了,只留下些形式被中国当权者所继承,就像一只豹死了,但是却留了一张皮一样。此时的中国,已经没有人相信共产主义了,包括共产党当权者,他们只是利用共产党形式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已。“最佳秋色在长安”:目前的中共当权者,为了给自己的政权形式制造合理性,极力地粉饰虚假的所谓大好形势,集中大量财力大兴土木,装点首都。“长安”也指中国的京城,泛指中国。但秋色再佳也无法长久了。
(九)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解:
“火龙蜇起燕门秋”:“火龙”,即红色恶龙,指中国共产党。这一句隐喻六四事件,1989年,中国学生与民众在天安门请愿后遭到残酷屠杀。“原壁应难赵氏收”:“原壁”泛指拥有五千年连续历史的中国,遭到了这一难。“赵氏收”是指赵紫阳,因六四事件被打压。
这以下的几句,如果不从整个诗的主体来纵观,不通晓修炼之事,是很难合理解破的。实际上,下面几句清楚地道出这预言的主题了。看看头一句的“天门万古开”,到下面的“寰中自有承平日”,其真意就了然了。“一院奇花春有主”:1999年7月20日以前,法轮功遍及中国大陆,到处都是佩戴法轮功徽章的大法弟子,到处可看到法轮图形,所谓“一院奇花”。“春有主”是指某年的春天,遭到迫害的法轮功弟子会堂堂正正地与其师父相见。“连宵风雨不须愁”:中共对法轮功弟子采用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手段进行了令人不解的大规模的迫害,所谓“连宵风雨”。但是法轮功所表现出的异常坚强和持续的精神抵制,实在是历史上罕见的。就凭这种精神,相信他们会最终获得胜利的。用历史眼光来看,无论邪恶怎么猖狂,寒冬多么严酷,终究会过去,是“不须愁”的。
(十)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解:
“数点梅花天地春”:这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全诗的题目即来自这里,所以叫《梅花诗》。经过严冬考验的法轮功弟子遍及世界、遍及中国大陆,如傲霜雪的梅花展示着春天的到来。那是法正人间的时刻。万物迎春,拨乱反正。这句也和开首的“几人归去几人来”遥相呼应,言几人能圆满而归呢?“欲将剥复问前因”:剥复为易经中的两卦。剥极必复,也指物极必反。历史如转轮,有前因必有后果。人类的历史都是为这次正法安排的。“寰中自有承平日”:这无比广阔浩瀚的寰宇自然有会迎来承平之日。“四海为家孰主宾”:从一九九二年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先生出来传法,基本上是四处传法,四海为家。后半句“孰主宾”,隐喻谁是主,谁是宾;在历史的舞台上谁是配角,谁是主角,早有定数。本次人类的文明都是为大法而造就的,为大法而开创的。这也就是整篇的中心。
元祐年间,邵雍去世后,朝廷按照谥法“温良好乐曰康,能固所守曰节”,谥他为“康节”。到了宋理宗时,他被封为“新安伯”,并被称为“邵子”,配享孔庙。清康熙皇帝曾亲书“学达性天”匾额一块,派钦差送到伊川,将御匾挂在莘店(今平等村)邵夫子祠内。此后,光绪皇帝、慈禧太后也曾为邵雍祠题写匾额。
(责任编辑: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