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反覆考虑后决定取舍称“斟酌”?

2017年11月23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7年11月23日讯】荀子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他在《荀子•富国》中记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这篇主要是陈述如何富国强兵的理念。

此段大意是说,英明的君主必须谨慎地维护国家的和谐安定,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尽力开辟其它财源,还要时时考量调整各项收支。文中“斟酌”两字,就有反覆考虑后决定取舍之意。


战国时楚兰陵令荀况(荀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那么,为什么反覆考虑后决定取舍称为“斟酌”呢?

斟,本意为用勺子舀取,如《说文解字》︰“斟,勺也。”泛指执壶注酒、茶,如斟酒、斟茶。酌,从酉从勺,从酉则与酒有关,本意为斟酒,如《说文解字》︰“酌,盛酒行觞也。”就是斟酒奉客。可见,斟、酌都有倒酒之意,“斟酌”也用来借指饮酒。如晋朝陶渊明〈移居诗二首之二〉︰“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斟、酌二字虽然都是倒酒,但还是有区别,倒酒不满曰“斟”,倒酒太多曰“酌”。(pixabay.com)

斟、酌二字虽然都是倒酒,但还是有区别,倒酒不满曰“斟”,倒酒太多曰“酌”。杯里的酒太满与不足都不适宜,最好是不多不少最适中。故“斟”酒不满就要增加一点,而“酌”酒溢出就要减少一点,因此要反覆增减才能把酒倒得刚好,这就是“斟酌”的原意。

“斟酌”一词最早见于《国语•周语上》上载:“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国语•周语上》。(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据载,周厉王残暴无道,人民都咒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人民已经无法忍受暴虐的政令了!”厉王听了大怒,就找一个卫国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密告,立即处死。

于是,人民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敢以眼神相互传达内心的愤恨。周厉王非常得意的告诉邵穆公说︰“我能制止毁谤了,人民都不敢说话了。”

邵穆公劝厉王︰“你这种做法只是堵住人民的嘴,防堵百姓的口,比防堵河流所造成的后果更严重。河道因堵塞而造成溃决,就会伤害很多人,因此堵住人民的口,后果也是一样。所以,治水只能用疏通来排除壅塞,治民应该善用引导来让人民说话。”


《国语•周语上》。(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邵穆公接着说︰“因此君王处理政事,要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员进献讽喻诗,乐官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书,少师诵读规劝箴言,无眸子的乐工吟咏诗篇,有眸子的乐工诵读讽谏之言。”

邵穆公说︰“百官纷纷进谏,平民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身边的近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亲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书加以劝导,年长者再进一步整理修正,然后由君王加以斟酌考虑后决定取舍,再付之实行。如此一来,国家政事得以实施而不违背理法。”

后来,文中邵穆公所说的“斟酌”一语,就被人们用来泛指凡事经反覆考虑后再决定取舍。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