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7年12月06日讯】被史书称为“兵仙战神”的韩信雄才大略,他帮汉则汉赢,帮楚则楚胜。但韩信忠心耿耿,虽屡遭刘邦排挤,仍秉持“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的信念,不愿意背叛刘邦。韩信在和西楚霸王项羽的征战中,演绎一出楚汉相争的恢弘历史大戏。
《大纪元》刊载的千古英雄人物之韩信篇,记载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读之令人荡气回肠。文章写道,刘邦倚仗韩信和项羽一分天下,可生性狡诈的刘邦却连个王都不愿封给韩信。但韩信的功劳和能力天下人有目共睹。很多有识之士看出韩信才是左右大局之人,可以一统天下。如果韩信靠向刘邦则汉胜;倒向项羽则楚赢;如果自立为王则天下三分。
项羽本来自信天下无敌,看不起智谋和兵法。但驻守齐国的龙且之死给了他当头一击,战局也急转而下,在和韩信决战之前,项羽左思右想之后,请能言善辩的武涉前去游说韩信。
武涉的家乡和淮阴毗邻,算是韩信的同乡,素以口才见长。武涉来见韩信,分析了刘邦的为人,历数了他种种贪得无厌、背信弃义、翻脸无情和以怨报德之举,如此不讲信义反覆无常之人怎么能依靠呢?刘邦没有和韩信翻脸,是因为要藉助韩信对付项羽。一旦项羽消灭了,下一个就轮到韩信了。像韩信这么聪明的人难道一定要为汉王效力而使自己身处险境吗?
武涉的游说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但韩信不为所动,表达了“虽死不易(改)”的忠诚。他要武涉向项王致谢。武涉见韩信态度坚决,也只好悻悻而归。
武涉走后,韩信的心腹蒯彻也来和他讨论相同的话题。他深知韩信轻利重义,有恩必报,所以假托相面向韩信进言。他自称受高人指点,深谙相术奥秘,从骨相、面容预测命运,一向灵验。韩信果然很感兴趣,请蒯彻为自己相面。
蒯彻让韩信屏退左右,一语双关地说:“只看您的面相,最多不过是封侯,而且还有危险。但看您的背,则贵不可限量。”这里蒯彻说的“背”意指背弃汉王,“面”是相对“背”而言,意指忠于汉王。
他进一步阐述道:天下大乱之初,俊雄豪杰振臂一呼,万人云集响应。大家的目的是推翻秦朝。现在变成了楚汉相争,连累无数无辜之人肝胆涂地,骸骨暴露在荒野之地。项羽虽然起势很好,威震天下,但如今受阻于成阜一带,三年不能突破;汉王率领十万大军,在洛阳一带凭藉有利的地形,一日数战却无寸土之功,连连败退,他们都是智勇不足之人。如今双方的锐气已尽,财力空虚,百姓厌战已久,盼望安定,但没有可以依靠的力量。当下的情况,没有圣贤大德之人难以平息天下的祸乱。
现在两个王的命运都掌握在您的手里,你帮汉则汉赢,帮楚则楚胜。我愿意为您披肝沥胆,献上愚计,就怕您不愿意采用。按我的计策,最好是两不相帮,您与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以您的圣贤才能,加上强大的兵力和齐、燕、赵、代的大片疆土,就可以把刘项两家强制住。我们顺应民意,天下人一定会来响应我们。再怀诸侯以德,以礼相待,诸侯们一定前来归顺,天下就属于齐了。常言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秧”,请您一定慎重考虑。
韩信说:汉王对我有恩,我听说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怎能因为自己的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蒯彻说:“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张耳、陈馀乃同生共死的刎颈至交,巨鹿之战时因为小小误会变成不共戴天的仇敌,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祸患生于多欲而且人心难测!将军和汉王之间的情谊不能和张耳和陈馀当初的感情相比,而和汉王之间的误会却远远超过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为什么坚信汉王不会加害于您呢?有言道:野禽尽,走犬烹;敌国破,谋臣亡。从前大夫文种复兴了被消灭的越国,帮助勾践坐上霸主的地位,自己却落得功成身亡。这两个例子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我听说勇猛有谋使君主畏忌之人自身是危险的,功劳盖世的人得不到赏赐。您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向西报捷,就是我所说的盖世无双的功劳和天下无二的谋略,如果去归附项羽,他也不敢信任您;如果归附汉王,汉王也必然心存顾虑,您还能去归附谁呢?处于人臣的位置上,功劳却比谁都高,您很危险了!”
韩信止住了蒯彻的话:“先生不要说了,我好好想一想。”
过了几天,蒯彻看韩信没有动静,又去游说:“善于听取意见是成事的条件,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是成功的关键。时机易失难得。请您一定要仔细体察。”韩信始终不愿意背叛汉国,蒯彻深知事关重大,如果他们的对话泄露出去绝对是灭门之祸,于是佯狂为巫,逃离他乡。
韩信始终没有自立为王,最后的结局真的印证了武涉所说的“项王今日亡,则次日取足下”的预言。后世人对此评议颇多。许多人不能理解韩信“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的心胸,把他轻生死重然诺的行为贬称为“愚痴”,也有后人说韩信的盖世才华只在军事方面,在政治上则远非刘邦的对手。
其实韩信在战场上的胜利靠的并不是兵多将广,往往是处在绝境或弱势中以非凡的智谋取胜。这种智谋不仅需要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和审时度势的精准判断,也需要超越常人的果敢和气魄,这种智慧用在哪里同样也是无人可与之抗衡的。韩信不为之也!
这就是历史的韩信!
老辣多疑的刘邦其厚颜无耻的程度古今历史鲜有出其右者,并非智力胆识有过人之处。事实上,楚汉战争的所有重大成果都是韩信打下的,刘邦最大的业绩就是把别人的功劳都集中到自己的手里而已。
项羽策反韩信失败,自己又四面受敌,十分焦虑。刘邦也因为屡战不胜而心力交瘁,便提出“中分天下”和项羽讲和,商定划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归汉,休兵罢战。项羽把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送回汉营,于公元前二零二年九月引兵东归。刘邦也打算收兵回关中。
张良和陈平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说:汉有天下大半,又有诸侯的支持,现在楚兵粮尽兵疲,乃天亡楚之时也。不如趁机取之。刘邦采取了这个建议,利用项羽东撤之机突然发起攻势,同时约韩信、彭越南下合围楚军。刘邦急躁冒进,在韩信、彭越到达之前就追击项羽至河南固陵。当时英布和刘贾被楚兵牵制在寿春一带,刘邦孤军面对项羽。
项羽早想和刘邦一决高下,加上对汉军违约的愤怒,项羽身先士卒,楚军排山倒海般冲向汉军。刘邦大败,只得坚壁自守。这时,他又想到了韩信,便问计于张良如何才能请韩信出兵解围。张良知道刘邦能与项羽抗衡皆因韩信之功,外加彭越和英布辅助削弱了楚军的力量。现在楚国将亡,而这几个功臣却寸土未封,特别是韩信,他历次征战所得的土地、兵将、物资全被刘邦强行拿走,而只留一个相国的空名,于情于理都难以再次开口求人,于是建议将项羽的土地分给这几位功臣,再请求他们解固陵之围。刘邦别无良策,只能忍痛答应。
在接到刘邦命令之前,韩信已经开始着手围攻项羽。他先派能征惯战的灌婴在项羽的后方发起攻击。灌婴纵横驰骋,以风卷残云之势占领了北到齐地南至广陵(江苏扬州)的大片土地。当刘邦向韩信求救时,韩信亲自披挂上阵,带着十万大军呼啸南下。战局随之急转突变。
当时,楚国的军队主要集中在固陵和寿春一带,都城彭城则防守薄弱。韩信审视全局,决定避开固陵而直接占领彭城。他先与灌婴的人马会合,在下邳击败了项声,斩杀薛公,又一鼓作气攻克了薛、留、沛等县,一举攻占了彭城,俘虏了项羽的柱国(宰相)项佗。
彭城一失,楚军便失去了依托。项羽极为恐慌,立刻放弃固陵,率兵向垓下撤退。韩信则转锋西上,与刘邦会师于颐乡(即河南鹿邑)。英布和彭越也随后赶到,刘邦的各路大军会齐,势力大增,便跟踪追击楚军至垓下。一时间,从关中到中原,从中原到齐鲁,连绵数千里,人马跃动,震天动地。楚汉最后的决战即将拉开帷幕。
项羽兵至垓下(今安徽灵壁县南),望着汹涌扑来的汉军他不禁仰天长叹,悔不该当初放了刘邦,还受骗与他议和。如今他背约发兵,使自己身陷汉军的包围,无路可走。不过项羽英勇一世,这种众寡悬殊的对决早已司空见惯,当年在巨鹿之战中,他曾经以三万人马大破秦军四十馀万;彭城之战,他又以三万兵马打败了五十六万汉军。他这一生中,还没有在战场上败过。这次,他身边有十万大军,还可以创造奇迹。他把兵力集中一处,计划先瘫痪汉军的指挥部队,然后乘机突围。
但项羽忘了这次他的对手不再是章邯、刘邦之辈,而是天下无双的韩信。所有的人,包括刘邦,都认为只有韩信才是项羽的真正对手。刘邦请韩信担任汉军的统帅,指挥七十万大军。韩信非常了解项羽,他预料到项羽的部署,针对楚军战斗力强、善于正面突破的特点,及汉军数量又占多数的情况,设计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五军阵:韩信自己率三十万大军为前阵,将军孔熙在左,费将军陈贺在右,刘邦率大军居中,周勃贺柴武殿后。
五军阵布好,韩信觉得决战的时机成熟了,于是命令士兵冲着楚营高喊:
人心皆背楚,天下已属刘。
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
项羽听了,气得七窍生烟,随即披挂上阵,带领楚军出列相迎。只见项羽端坐马上,如天神般伟岸。骏马豪杰,虎啸龙吟,仍然有着不可一世的冲天霸气。
面对具有哀兵之势的楚军,韩信兵马很快处于弱势,韩信按照事先预计的方案,令中军后退,避开楚军的锐气。韩信后退,项羽就向前追击,这时,事先安排在两侧的接应部队突然杀出,猛攻楚军的侧面。在楚军穷于应付两侧的汉军时,韩信又引兵杀回,三面夹击楚军。双方激战一日,楚军最终失败,损失了大部分人马。
韩信在这场战役中的战术策划和临阵指挥上都是非常完美的。他不像项羽那样单纯依靠个人的勇猛,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军队的力量,同时也非常善于心理战。
项羽新败,率残部退回营中闭门不出。韩信并不发起强攻,只是四面包围楚军。
十万楚军经过厮杀,伤亡大半,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又加上时值隆冬,寒风刺骨,楚军饥寒难忍,多有怨声。
夜里,寒风凄凄,如泣如诉。风中隐约传来了低沉凄怆的楚歌,开始是远远的隐隐约约的,慢慢的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那是韩信让汉军用歌声来勾起楚军的乡愁。项羽的士兵听到家乡的歌声,不由泪流满面,有人禁不住轻声和唱起来,一个、两个……和唱的人越来越多,歌声越来越大,回荡在整个楚军营地。这就是“四面楚歌”的典故。
外面的楚歌,项羽也听到了。凄凉低沉的歌声使这个驰骋一生的马上英雄也泪眼婆娑。他问身边的妃子虞姬说:莫非汉军把楚地全占了吗?怎么汉军里有这么多楚地之人呢?
项羽的军帐之外,他的士兵一个个抹着眼泪,放下手中的武器,偷偷向营外逃去;跟随项羽多年的将军们,也不辞而别,就连项羽的叔父也偷偷离去了。一夜之间,项羽身边只剩下了一千多人。
项羽坐在帐内饮酒消愁,吟唱着英雄末路的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左右听了,低头皆泣,不能仰视。虞姬从侍卫手中拿过一把宝剑,挥剑起舞,为项羽解忧。她边舞边唱: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唱完之后,挥剑自刎,倒在项羽的脚下。
这一夜,星月无光,阴风呼啸。四面楚歌声中,项羽满怀悲戚地埋葬了虞姬。曾经不可一世的楚霸王,此刻满目疮痍。看着空荡荡的军营,他明白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于是跨上了乌骓马,连夜突围向南逃去。这时他身后只有八百骑兵。
天亮之时,汉军发现项羽脱逃,韩信立刻派灌婴带了五千铁骑兵前去追击。刘邦悬出赏格,无论是谁,斩杀项羽者列土封侯。
项羽一直往东南跑,一路上损兵折将,过了淮河之后,身边的人马只剩下百馀人。这时他又被当地农民误导,走进了一片沼泽地,汉兵很快就追上他们。经过一番厮杀,他冲出包围,跟上来的人马只有二十八人,而身后追赶的汉军有数千。
项羽对他身边那二十八个至死跟随的子弟兵说:我起兵反秦至今已经八年了,身经七十馀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因此称霸天下。今天被困于此,实乃上天要灭我,非我作战不利。不过虽然上天要灭我,我还要和汉军比试一下,我要三战三胜,证明我的话不是自夸。
汉军的兵马渐渐追了上来,把项羽和他手下的二十八壮士团团围住。项羽镇定自若,指挥人马从四处出击,约定到对面山坡上集合。
项羽身先士卒冲入汉军,迎面就将一名汉将斩落马下。汉军把项羽围在中间,项羽在包围中来回纵马驰骋,一会儿就杀了一名汉将和数十名汉军,之后他又退回和其馀的人马会合。这时他的人马被汉军截成三队,被分别层层包围。项羽几进几出,斩杀了数名汉将和无数汉军,最后把人马集合于一处,发现仅损失了两人。
汉军被他的勇猛所震摄,均不敢靠前,眼睁睁看着他们突围而去。
项羽一路往南,一直到乌江岸边。乌江亭长驾着一只小船前来接他,请项羽渡江,到江东再图东山再起。项羽望着滔滔的江水,对亭长说:“我当年带着八千子弟兵西征天下,如今没能带一个人回去,又有何脸面见江东父老呢?”
项羽谢绝了亭长的好意,坚决不肯上船。他把自己胯下的乌骓马送给亭长,然后让身边的二十六名勇士都下了马,徒步回头,迎向后面追来的汉军。
双方短兵相接,直杀得天混地暗,日月无光。忽然间,项羽在汉军中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停下手中的剑,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吕马童吗?”
吕马童羞愧地低下了头,项羽没有理会他的表情,接着说:“听说汉王以千两黄金和万户侯爵来买我的人头,我就送给你做个人情吧!”说完就自刎而死。曾经气吞山河的一代英雄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楚汉相争的混战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同一时期诞生两位神级名将是极其难得的,秦末却出现这一盛况:一个是千古无二的霸王,一个是用兵如神的兵仙。战场上双方主帅一出场,不等交锋,胜负即已决对出来,那就是谁的能量层次更高。对于韩信,他战胜楚霸王证明了自己的天才智慧能力以及历史地位,成为后世兵家称道的兵仙;对于项羽,即使最终败北,输在韩信手下,也不算辱没堂堂霸王之威名。
项羽二十四岁起兵,三年后称霸,到三十一岁自刎,垓下之战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败仗。他霸气冲天,英勇无敌,韩信是唯一能够战胜他的人。没有韩信,刘邦连汉中也走不出;即使出了汉中,也难逃被项羽击败的结局。难怪刘邦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史记‧高祖本纪》)“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资治通鉴‧汉纪四》北宋司马光语)
韩信不止是“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明茅坤语),包括其破楚以“四面楚歌”也是“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的典范。真可谓,神人用兵,不战已胜。
(责任编辑:唐颖)
想知道更多历史故事吗?欢迎前往《笑谈风云》官方网站:XTFY.NTDTV.com
《大纪元》刊载的千古英雄人物之韩信篇,记载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读之令人荡气回肠。文章写道,刘邦倚仗韩信和项羽一分天下,可生性狡诈的刘邦却连个王都不愿封给韩信。但韩信的功劳和能力天下人有目共睹。很多有识之士看出韩信才是左右大局之人,可以一统天下。如果韩信靠向刘邦则汉胜;倒向项羽则楚赢;如果自立为王则天下三分。
项羽本来自信天下无敌,看不起智谋和兵法。但驻守齐国的龙且之死给了他当头一击,战局也急转而下,在和韩信决战之前,项羽左思右想之后,请能言善辩的武涉前去游说韩信。
武涉劝进
武涉的家乡和淮阴毗邻,算是韩信的同乡,素以口才见长。武涉来见韩信,分析了刘邦的为人,历数了他种种贪得无厌、背信弃义、翻脸无情和以怨报德之举,如此不讲信义反覆无常之人怎么能依靠呢?刘邦没有和韩信翻脸,是因为要藉助韩信对付项羽。一旦项羽消灭了,下一个就轮到韩信了。像韩信这么聪明的人难道一定要为汉王效力而使自己身处险境吗?
武涉的游说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但韩信不为所动,表达了“虽死不易(改)”的忠诚。他要武涉向项王致谢。武涉见韩信态度坚决,也只好悻悻而归。
武涉走后,韩信的心腹蒯彻也来和他讨论相同的话题。他深知韩信轻利重义,有恩必报,所以假托相面向韩信进言。他自称受高人指点,深谙相术奥秘,从骨相、面容预测命运,一向灵验。韩信果然很感兴趣,请蒯彻为自己相面。
蒯彻让韩信屏退左右,一语双关地说:“只看您的面相,最多不过是封侯,而且还有危险。但看您的背,则贵不可限量。”这里蒯彻说的“背”意指背弃汉王,“面”是相对“背”而言,意指忠于汉王。
他进一步阐述道:天下大乱之初,俊雄豪杰振臂一呼,万人云集响应。大家的目的是推翻秦朝。现在变成了楚汉相争,连累无数无辜之人肝胆涂地,骸骨暴露在荒野之地。项羽虽然起势很好,威震天下,但如今受阻于成阜一带,三年不能突破;汉王率领十万大军,在洛阳一带凭藉有利的地形,一日数战却无寸土之功,连连败退,他们都是智勇不足之人。如今双方的锐气已尽,财力空虚,百姓厌战已久,盼望安定,但没有可以依靠的力量。当下的情况,没有圣贤大德之人难以平息天下的祸乱。
现在两个王的命运都掌握在您的手里,你帮汉则汉赢,帮楚则楚胜。我愿意为您披肝沥胆,献上愚计,就怕您不愿意采用。按我的计策,最好是两不相帮,您与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以您的圣贤才能,加上强大的兵力和齐、燕、赵、代的大片疆土,就可以把刘项两家强制住。我们顺应民意,天下人一定会来响应我们。再怀诸侯以德,以礼相待,诸侯们一定前来归顺,天下就属于齐了。常言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秧”,请您一定慎重考虑。
韩信说:汉王对我有恩,我听说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怎能因为自己的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蒯彻说:“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张耳、陈馀乃同生共死的刎颈至交,巨鹿之战时因为小小误会变成不共戴天的仇敌,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祸患生于多欲而且人心难测!将军和汉王之间的情谊不能和张耳和陈馀当初的感情相比,而和汉王之间的误会却远远超过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为什么坚信汉王不会加害于您呢?有言道:野禽尽,走犬烹;敌国破,谋臣亡。从前大夫文种复兴了被消灭的越国,帮助勾践坐上霸主的地位,自己却落得功成身亡。这两个例子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我听说勇猛有谋使君主畏忌之人自身是危险的,功劳盖世的人得不到赏赐。您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向西报捷,就是我所说的盖世无双的功劳和天下无二的谋略,如果去归附项羽,他也不敢信任您;如果归附汉王,汉王也必然心存顾虑,您还能去归附谁呢?处于人臣的位置上,功劳却比谁都高,您很危险了!”
韩信止住了蒯彻的话:“先生不要说了,我好好想一想。”
过了几天,蒯彻看韩信没有动静,又去游说:“善于听取意见是成事的条件,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是成功的关键。时机易失难得。请您一定要仔细体察。”韩信始终不愿意背叛汉国,蒯彻深知事关重大,如果他们的对话泄露出去绝对是灭门之祸,于是佯狂为巫,逃离他乡。
韩信始终没有自立为王,最后的结局真的印证了武涉所说的“项王今日亡,则次日取足下”的预言。后世人对此评议颇多。许多人不能理解韩信“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的心胸,把他轻生死重然诺的行为贬称为“愚痴”,也有后人说韩信的盖世才华只在军事方面,在政治上则远非刘邦的对手。
其实韩信在战场上的胜利靠的并不是兵多将广,往往是处在绝境或弱势中以非凡的智谋取胜。这种智谋不仅需要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和审时度势的精准判断,也需要超越常人的果敢和气魄,这种智慧用在哪里同样也是无人可与之抗衡的。韩信不为之也!
这就是历史的韩信!
老辣多疑的刘邦其厚颜无耻的程度古今历史鲜有出其右者,并非智力胆识有过人之处。事实上,楚汉战争的所有重大成果都是韩信打下的,刘邦最大的业绩就是把别人的功劳都集中到自己的手里而已。
四面楚歌
项羽策反韩信失败,自己又四面受敌,十分焦虑。刘邦也因为屡战不胜而心力交瘁,便提出“中分天下”和项羽讲和,商定划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归汉,休兵罢战。项羽把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送回汉营,于公元前二零二年九月引兵东归。刘邦也打算收兵回关中。
张良和陈平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说:汉有天下大半,又有诸侯的支持,现在楚兵粮尽兵疲,乃天亡楚之时也。不如趁机取之。刘邦采取了这个建议,利用项羽东撤之机突然发起攻势,同时约韩信、彭越南下合围楚军。刘邦急躁冒进,在韩信、彭越到达之前就追击项羽至河南固陵。当时英布和刘贾被楚兵牵制在寿春一带,刘邦孤军面对项羽。
项羽早想和刘邦一决高下,加上对汉军违约的愤怒,项羽身先士卒,楚军排山倒海般冲向汉军。刘邦大败,只得坚壁自守。这时,他又想到了韩信,便问计于张良如何才能请韩信出兵解围。张良知道刘邦能与项羽抗衡皆因韩信之功,外加彭越和英布辅助削弱了楚军的力量。现在楚国将亡,而这几个功臣却寸土未封,特别是韩信,他历次征战所得的土地、兵将、物资全被刘邦强行拿走,而只留一个相国的空名,于情于理都难以再次开口求人,于是建议将项羽的土地分给这几位功臣,再请求他们解固陵之围。刘邦别无良策,只能忍痛答应。
在接到刘邦命令之前,韩信已经开始着手围攻项羽。他先派能征惯战的灌婴在项羽的后方发起攻击。灌婴纵横驰骋,以风卷残云之势占领了北到齐地南至广陵(江苏扬州)的大片土地。当刘邦向韩信求救时,韩信亲自披挂上阵,带着十万大军呼啸南下。战局随之急转突变。
当时,楚国的军队主要集中在固陵和寿春一带,都城彭城则防守薄弱。韩信审视全局,决定避开固陵而直接占领彭城。他先与灌婴的人马会合,在下邳击败了项声,斩杀薛公,又一鼓作气攻克了薛、留、沛等县,一举攻占了彭城,俘虏了项羽的柱国(宰相)项佗。
彭城一失,楚军便失去了依托。项羽极为恐慌,立刻放弃固陵,率兵向垓下撤退。韩信则转锋西上,与刘邦会师于颐乡(即河南鹿邑)。英布和彭越也随后赶到,刘邦的各路大军会齐,势力大增,便跟踪追击楚军至垓下。一时间,从关中到中原,从中原到齐鲁,连绵数千里,人马跃动,震天动地。楚汉最后的决战即将拉开帷幕。
项羽兵至垓下(今安徽灵壁县南),望着汹涌扑来的汉军他不禁仰天长叹,悔不该当初放了刘邦,还受骗与他议和。如今他背约发兵,使自己身陷汉军的包围,无路可走。不过项羽英勇一世,这种众寡悬殊的对决早已司空见惯,当年在巨鹿之战中,他曾经以三万人马大破秦军四十馀万;彭城之战,他又以三万兵马打败了五十六万汉军。他这一生中,还没有在战场上败过。这次,他身边有十万大军,还可以创造奇迹。他把兵力集中一处,计划先瘫痪汉军的指挥部队,然后乘机突围。
但项羽忘了这次他的对手不再是章邯、刘邦之辈,而是天下无双的韩信。所有的人,包括刘邦,都认为只有韩信才是项羽的真正对手。刘邦请韩信担任汉军的统帅,指挥七十万大军。韩信非常了解项羽,他预料到项羽的部署,针对楚军战斗力强、善于正面突破的特点,及汉军数量又占多数的情况,设计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五军阵:韩信自己率三十万大军为前阵,将军孔熙在左,费将军陈贺在右,刘邦率大军居中,周勃贺柴武殿后。
五军阵布好,韩信觉得决战的时机成熟了,于是命令士兵冲着楚营高喊:
人心皆背楚,天下已属刘。
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
项羽听了,气得七窍生烟,随即披挂上阵,带领楚军出列相迎。只见项羽端坐马上,如天神般伟岸。骏马豪杰,虎啸龙吟,仍然有着不可一世的冲天霸气。
面对具有哀兵之势的楚军,韩信兵马很快处于弱势,韩信按照事先预计的方案,令中军后退,避开楚军的锐气。韩信后退,项羽就向前追击,这时,事先安排在两侧的接应部队突然杀出,猛攻楚军的侧面。在楚军穷于应付两侧的汉军时,韩信又引兵杀回,三面夹击楚军。双方激战一日,楚军最终失败,损失了大部分人马。
韩信在这场战役中的战术策划和临阵指挥上都是非常完美的。他不像项羽那样单纯依靠个人的勇猛,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军队的力量,同时也非常善于心理战。
项羽新败,率残部退回营中闭门不出。韩信并不发起强攻,只是四面包围楚军。
十万楚军经过厮杀,伤亡大半,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又加上时值隆冬,寒风刺骨,楚军饥寒难忍,多有怨声。
夜里,寒风凄凄,如泣如诉。风中隐约传来了低沉凄怆的楚歌,开始是远远的隐隐约约的,慢慢的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那是韩信让汉军用歌声来勾起楚军的乡愁。项羽的士兵听到家乡的歌声,不由泪流满面,有人禁不住轻声和唱起来,一个、两个……和唱的人越来越多,歌声越来越大,回荡在整个楚军营地。这就是“四面楚歌”的典故。
外面的楚歌,项羽也听到了。凄凉低沉的歌声使这个驰骋一生的马上英雄也泪眼婆娑。他问身边的妃子虞姬说:莫非汉军把楚地全占了吗?怎么汉军里有这么多楚地之人呢?
项羽的军帐之外,他的士兵一个个抹着眼泪,放下手中的武器,偷偷向营外逃去;跟随项羽多年的将军们,也不辞而别,就连项羽的叔父也偷偷离去了。一夜之间,项羽身边只剩下了一千多人。
项羽坐在帐内饮酒消愁,吟唱着英雄末路的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左右听了,低头皆泣,不能仰视。虞姬从侍卫手中拿过一把宝剑,挥剑起舞,为项羽解忧。她边舞边唱: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唱完之后,挥剑自刎,倒在项羽的脚下。
这一夜,星月无光,阴风呼啸。四面楚歌声中,项羽满怀悲戚地埋葬了虞姬。曾经不可一世的楚霸王,此刻满目疮痍。看着空荡荡的军营,他明白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于是跨上了乌骓马,连夜突围向南逃去。这时他身后只有八百骑兵。
天亮之时,汉军发现项羽脱逃,韩信立刻派灌婴带了五千铁骑兵前去追击。刘邦悬出赏格,无论是谁,斩杀项羽者列土封侯。
项羽一直往东南跑,一路上损兵折将,过了淮河之后,身边的人马只剩下百馀人。这时他又被当地农民误导,走进了一片沼泽地,汉兵很快就追上他们。经过一番厮杀,他冲出包围,跟上来的人马只有二十八人,而身后追赶的汉军有数千。
项羽对他身边那二十八个至死跟随的子弟兵说:我起兵反秦至今已经八年了,身经七十馀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因此称霸天下。今天被困于此,实乃上天要灭我,非我作战不利。不过虽然上天要灭我,我还要和汉军比试一下,我要三战三胜,证明我的话不是自夸。
汉军的兵马渐渐追了上来,把项羽和他手下的二十八壮士团团围住。项羽镇定自若,指挥人马从四处出击,约定到对面山坡上集合。
项羽身先士卒冲入汉军,迎面就将一名汉将斩落马下。汉军把项羽围在中间,项羽在包围中来回纵马驰骋,一会儿就杀了一名汉将和数十名汉军,之后他又退回和其馀的人马会合。这时他的人马被汉军截成三队,被分别层层包围。项羽几进几出,斩杀了数名汉将和无数汉军,最后把人马集合于一处,发现仅损失了两人。
汉军被他的勇猛所震摄,均不敢靠前,眼睁睁看着他们突围而去。
项羽一路往南,一直到乌江岸边。乌江亭长驾着一只小船前来接他,请项羽渡江,到江东再图东山再起。项羽望着滔滔的江水,对亭长说:“我当年带着八千子弟兵西征天下,如今没能带一个人回去,又有何脸面见江东父老呢?”
项羽谢绝了亭长的好意,坚决不肯上船。他把自己胯下的乌骓马送给亭长,然后让身边的二十六名勇士都下了马,徒步回头,迎向后面追来的汉军。
双方短兵相接,直杀得天混地暗,日月无光。忽然间,项羽在汉军中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停下手中的剑,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吕马童吗?”
吕马童羞愧地低下了头,项羽没有理会他的表情,接着说:“听说汉王以千两黄金和万户侯爵来买我的人头,我就送给你做个人情吧!”说完就自刎而死。曾经气吞山河的一代英雄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楚汉相争的混战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同一时期诞生两位神级名将是极其难得的,秦末却出现这一盛况:一个是千古无二的霸王,一个是用兵如神的兵仙。战场上双方主帅一出场,不等交锋,胜负即已决对出来,那就是谁的能量层次更高。对于韩信,他战胜楚霸王证明了自己的天才智慧能力以及历史地位,成为后世兵家称道的兵仙;对于项羽,即使最终败北,输在韩信手下,也不算辱没堂堂霸王之威名。
项羽二十四岁起兵,三年后称霸,到三十一岁自刎,垓下之战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败仗。他霸气冲天,英勇无敌,韩信是唯一能够战胜他的人。没有韩信,刘邦连汉中也走不出;即使出了汉中,也难逃被项羽击败的结局。难怪刘邦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史记‧高祖本纪》)“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资治通鉴‧汉纪四》北宋司马光语)
韩信不止是“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明茅坤语),包括其破楚以“四面楚歌”也是“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的典范。真可谓,神人用兵,不战已胜。
(责任编辑:唐颖)
想知道更多历史故事吗?欢迎前往《笑谈风云》官方网站:XTFY.NTD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