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有眼 禹以神土“息壤”塞眼止洪水

2017年12月14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7年12月13日讯】对于拥有各种科学技术的现代人来说,大海仍是一个迷。然而中国古人对大海的了解,却大大颠覆现代人类的认知。古籍中记载,大海有海眼,洪水就是从这氾滥出来的,大禹为了填塞洪水,以神土息壤堵塞海眼。

大海是有眼的


据古籍《玉堂闲话》记载,江陵县城的南门外,雍门内的东墙下有一所小堂室,上覆小瓦,仅一尺多高,堂室虽小,梁、柱、门、窗,一应俱全。询问州内的人,这是什么建筑?回答说:这是“息壤”。

问:这“息壤”是怎么来的。说:几百年以前,这个州暴发洪水,土地大部分被淹没,没淹没的只有三两处建筑,州帅很害怕,不知怎么办好。这时有人告诉他说,在城郊有一个书生,博览群书,才智出众,请把他召来问一问。

州帅便把那读书人召来询问,他说:这是“息壤”之地,建在南门。我曾读过《息壤记》,书中说:大禹为了填塞洪水,这里有海眼,洪水就是从这氾滥出来的。大禹雕刻石头,造了一个龙宫,填在穴中,用以堵塞水脉。后来听说为了建筑此城,把旧建筑都毁掉了。所以才造成了这么大的水灾。

州帅请人挖掘一下看看。在东墙下挖了数尺,果然挖出了一个石头雕刻的宫室,已经被损坏了。荆州帅于是重新修葺,用厚土掩埋,才没有再发生洪水。现在在土上面又建起这个堂室,用来标志这个地方。

神土息壤


据说在帝尧的时代,洪水氾滥,野兽横行,天上飞的、地上奔跑的猛禽野兽远比人要多出许多倍来。先民在浑浊的黄水中奔走逃命,刺寒的风在水上刮,饥寒交迫,朝不保夕。为了治平这滔天的洪水,尧帝召集众臣子来到身边,要挑选一位治水的良臣。四岳推荐鲧去治水。

《山海经》中记述鲧是黄帝的曾孙。他封在崇伯,也就是嵩山一带,是一位有着贵族血统的诸侯。在四岳的推荐下,尧帝命鲧治水。

鲧以土筑,也就是筑堤阻挡的方式来治水。此外,鲧还以版筑,也就是筑城墙的方式来围堵洪水。《淮南子‧原道训》记载鲧发明了筑城墙的方法:“鲧作三仞之城”。然而洪水涛涛,鲧使尽了浑身解数也没有法子治理这无边的大水。

天上有一种神土叫“息壤”,能够自生自长,永不耗减。把它掷在水中会一直不停地生长,盖过大水。传说鲧最终上天盗来了这神奇的息壤,以填土掩埋的方式来治理大水。

“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说的就是这个神土。

大水无边无际,鲧一回又一回在滔天洪水中撒下息壤,用息壤在河岸上筑起河堤,水上涨一尺,息壤也长高一尺,然而河堤越筑越高,却挡不住不断漫延而来的大水。

此外鲧又修起三仞高的城墙,在城内囤积财物,大水暂时被挡在墙外,却并没有被真正根治。而诸侯却都渐渐背离了鲧。如此耗费了九年的时间,鲧指挥人们修高墙、修堤坝,却因为不“修德于天下”,大水依旧四处氾滥。

鲧还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上天盗取了天帝的息壤,拿到地上来治理上天用以警示人类的洪水。而他治理的方法,又是以防堵、堙塞为主,这既违背了水往低处流的本性,亦违背了“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法。

天帝发现鲧盗取息壤,又以围堵的方法治水,勃然大怒,派遣祝融下来殛鲧于羽郊。《山海经‧海内经》对鲧之死如此记述道:“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被杀后,其神化为熊,遁入了羽渊。亦有说鲧死后身体三年不腐,剖之以吴刀,于是化为黄龙。海民在羽山建庙四时祭拜鲧。庙一旁的水渊中,不时有大玄鱼或蛟龙从水面一跃而出。

天上的理与人间的理是相通的,鲧盗取息壤,不仅触犯了天条,也干扰了地上的法则,所以,当天帝震怒殛鲧于羽山时,对应到地上,也留下了大舜帝因鲧治水不利而放逐鲧的记载。《尚书舜典》中这样写道:“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舜帝在处置四凶时,将鲧流放到羽山。

鲧治水不利,舜又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诗经‧商颂》里这样写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鲧从天庭盗来息壤,围堵洪水却不见收效。不过大禹治水时,也使用了息壤,却有效地治理了洪水,那么禹又是如何治水的呢。

原来大禹将填土造陆之法与疏濬导引之法,结合运用。在山川险阻恶水漫淹的大地上,大禹把生长不止的息壤抛入渊水中、覆在山丘上,土地一寸寸长高了,高出氾滥的大水,万民在上面居住。

大禹又用息壤造出一座座高山,改变了大地的地貌。大禹一边治水,一边为神州大地的山川命名,引导神州大地上的河流,又用来自天庭的息壤积山造陆。在鲧的手中未能起到功效的息壤,在大禹的手中却发挥了整治山河的大作用。

息壤的传说在历代史书中都有记载。一说荆州古城留下的一处息壤遗迹,凡遇亢旱,发掘其地,必致雷雨滂沱。唐代李石《续博物志》说:“息壤在荆州南门外,状若屋宇陷土中,而犹见其脊。”

柳宗元写《永州龙兴寺息壤记》:“永州龙兴寺东北陬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锸者尽死。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敢夷。”。

北宋朝苏东坡游历荆州,拜谒息壤祠,作《息壤歌》:“帝息此壤,以藩幽台。有神司之,随取而培。”。明朝时,在永州龙兴寺,“地如负瓮而起,皆为息壤”。

(责任编辑: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