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2月14日讯】按《明外史・本传》: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今湖北省蕲春县)。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李时珍的祖父和父亲世代皆当医生。父亲希望他读书考试当官,不愿让他当医生。
李时珍出生之时,有白鹿入室,有紫芝产于庭中。自幼就以为修习“神仙之学”乃是命中定好了的。
李时珍于十四岁时开始科举考试,却“补诸生,三试于乡都不能得成”。
李时珍喜欢读书,非常的博学,几乎所有的书都读都看。已经读书十年,却从未出家门。他心中并无当官的想法与意愿。他所读的书中,尤其喜好而且善于医学方面,就以医生自居。
当时的楚王听闻时珍的医术了得,聘他为奉祠掌管良医的事情。后来楚王的世子暴厥,李时珍立刻救活了他。于是将他举荐于朝廷,授给太医院判的职位。可是,李时珍只做了一年的官就不做了,归回故里。
中国古代的医家本草之书,上自神农所传,就止有三百六十五种。在梁・陶弘景时修本草,本草数量亦没有增加。至唐朝,苏恭增加一百一十四种,宋朝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到了掌禹锡、唐慎微诸先生,先后增补,加上以前的共一千五百五十八种,当时认为已经算是完善的。
然而,李时珍认为,品数太烦多,名称也太杂,有时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他以为这样是不正确的。于是“穷搜搏采、芟烦补阙”,历经三十年,阅读的书籍八百馀家,书稿订正三次而着成《本草纲目》一书。
《本草纲目》增加药物达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合共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其馀各附释为“目”,以补足与纠正药物的原资料。次以集解,辨疑正误,将出产形色等详细说明也。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当作本草的体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原序中自述,读古书典籍,就像吃糖啃甘蔗一样,“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一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中,增删考证而着作成功的。
当《纲目》书着作将成,要贡献朝廷之时,李时珍已经七十六岁了,也自己预见了将死时期,果然很快地“遽卒”。
李时珍在未逝前,写了一个上书表遗给其子建元,命他送与皇帝。
没多久,神宗万历年间,诏修国史,命令中外贡献四方文籍,建元将父亲遗表及本书《纲目》献予。天子嘉许,朝廷命礼部誉写,分两京、各省布政刊行,从此“士大夫家有其书”。本草之学从这以后才算是集大成了。
李时珍遗书上皇帝的表,大略是说:历代,经久远年代后,许多的药物有同物不同名的,有同名不同物的,有难以辨识的,有些分类不对的,有些药物有毒却和那些无毒的药形态相似,增加采药困难,这都影响治病的效果。还有些历代发现的新药,以前的书中还未记载,于是增补、订正了许多药物。旧籍记载的一千五百多种,在《本草纲目》书中,增加三百七十四种。分为十六部,共五十二卷。根据药物的“正名”为纲,而“附释”的则为目;再加上以集解、辨疑、正误,详细的将其出产地、药物的气味、主治都记载于书中。着作本书的参考书籍非常多,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只要有攸关者,都收掇在书中。虽然称之为医书,实际是将万物以及药物的理讲明了。希望皇帝能“特诏儒臣补注,成昭代之典”,如此,本书便能成为指导医生们使用的很好的参考典籍。
李时珍晚年之时,自号“濒湖山人”,着作有《所馆诗》、《医案》、《脉诀》、《五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诗话》。
因为他的儿子建中当官,所以他被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不只是一位好的医生和本草家,他还是一位修神仙之术的修炼人,每晚都打坐炼功,以神仙自命。观顾景星《李时珍传》即知:“余儿时闻先生轶事,孝友,饶隐德,晚从余曾大父游,读书以日出入为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岂偶然与?”
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有一段评述张紫阳八脉经的记载:“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正说明了修仙家所观察到的奇经八脉和医生所认知有所不同的秘密,就是反观而照察到的。
另外,作为精通医学和修仙者的他,很重视“奇经八脉”之秘要。所以在他的《奇经八脉考》中,认为医生和修仙者一定要知道“奇经八脉”。他说,“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医而知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牡幽微窍妙得矣。”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张信燕)
李时珍的祖父和父亲世代皆当医生。父亲希望他读书考试当官,不愿让他当医生。
李时珍出生之时,有白鹿入室,有紫芝产于庭中。自幼就以为修习“神仙之学”乃是命中定好了的。
李时珍于十四岁时开始科举考试,却“补诸生,三试于乡都不能得成”。
李时珍喜欢读书,非常的博学,几乎所有的书都读都看。已经读书十年,却从未出家门。他心中并无当官的想法与意愿。他所读的书中,尤其喜好而且善于医学方面,就以医生自居。
当时的楚王听闻时珍的医术了得,聘他为奉祠掌管良医的事情。后来楚王的世子暴厥,李时珍立刻救活了他。于是将他举荐于朝廷,授给太医院判的职位。可是,李时珍只做了一年的官就不做了,归回故里。
中国古代的医家本草之书,上自神农所传,就止有三百六十五种。在梁・陶弘景时修本草,本草数量亦没有增加。至唐朝,苏恭增加一百一十四种,宋朝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到了掌禹锡、唐慎微诸先生,先后增补,加上以前的共一千五百五十八种,当时认为已经算是完善的。
然而,李时珍认为,品数太烦多,名称也太杂,有时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他以为这样是不正确的。于是“穷搜搏采、芟烦补阙”,历经三十年,阅读的书籍八百馀家,书稿订正三次而着成《本草纲目》一书。
《本草纲目》增加药物达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合共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其馀各附释为“目”,以补足与纠正药物的原资料。次以集解,辨疑正误,将出产形色等详细说明也。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当作本草的体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原序中自述,读古书典籍,就像吃糖啃甘蔗一样,“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一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中,增删考证而着作成功的。
当《纲目》书着作将成,要贡献朝廷之时,李时珍已经七十六岁了,也自己预见了将死时期,果然很快地“遽卒”。
李时珍在未逝前,写了一个上书表遗给其子建元,命他送与皇帝。
没多久,神宗万历年间,诏修国史,命令中外贡献四方文籍,建元将父亲遗表及本书《纲目》献予。天子嘉许,朝廷命礼部誉写,分两京、各省布政刊行,从此“士大夫家有其书”。本草之学从这以后才算是集大成了。
李时珍遗书上皇帝的表,大略是说:历代,经久远年代后,许多的药物有同物不同名的,有同名不同物的,有难以辨识的,有些分类不对的,有些药物有毒却和那些无毒的药形态相似,增加采药困难,这都影响治病的效果。还有些历代发现的新药,以前的书中还未记载,于是增补、订正了许多药物。旧籍记载的一千五百多种,在《本草纲目》书中,增加三百七十四种。分为十六部,共五十二卷。根据药物的“正名”为纲,而“附释”的则为目;再加上以集解、辨疑、正误,详细的将其出产地、药物的气味、主治都记载于书中。着作本书的参考书籍非常多,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只要有攸关者,都收掇在书中。虽然称之为医书,实际是将万物以及药物的理讲明了。希望皇帝能“特诏儒臣补注,成昭代之典”,如此,本书便能成为指导医生们使用的很好的参考典籍。
李时珍晚年之时,自号“濒湖山人”,着作有《所馆诗》、《医案》、《脉诀》、《五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诗话》。
因为他的儿子建中当官,所以他被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不只是一位好的医生和本草家,他还是一位修神仙之术的修炼人,每晚都打坐炼功,以神仙自命。观顾景星《李时珍传》即知:“余儿时闻先生轶事,孝友,饶隐德,晚从余曾大父游,读书以日出入为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岂偶然与?”
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有一段评述张紫阳八脉经的记载:“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正说明了修仙家所观察到的奇经八脉和医生所认知有所不同的秘密,就是反观而照察到的。
另外,作为精通医学和修仙者的他,很重视“奇经八脉”之秘要。所以在他的《奇经八脉考》中,认为医生和修仙者一定要知道“奇经八脉”。他说,“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医而知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牡幽微窍妙得矣。”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