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今年除夕夜“年三十”并非年年有(组图)

2018年02月15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2月15日讯】2月15日是大年三十,又叫除夕夜,是过年前的最后一天。但除夕夜并非都在年三十晚上,而年三十亦不是年年都有,而这一切都和月亮有关。

中国黄历有大小月之分,这是由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而定的,称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29.53天,为确保初一一定是朔日(即新月),故有时黄历月份会出现仅29天的小月,或30天的大月。也因此,并非每年都会出现年三十。

据天文年历显示,未来20年,年三十将会“缺席”8次,其中2025年至2029年,更连续5年都没有年三十。

不过,由于平均月长稍多于29天,故每年大月出现的次数会多于小月,因此有年三十的黄历朔日年分比没有年三十的年分要多。

除夕源于先秦时代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记载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邪鬼。此即除夕节令。

而最早提出“除夕”这个名称的,则是西晋的《风土记》。《风土记》记述了古时除夕大年夜的民间习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酒食相邀,称“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此习俗,经唐宋相袭,并沿袭至今。

同时《风土记》中还有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驱鬼”(即“年”这种猛兽)的记载。

宋代诗人陆游的《除夜》一诗写道:

野水枫林屋数椽,寒炉无火坐无毡。

残灯耿耿愁孤影,小雪霏霏送旧年。

椒酒辟瘟倾潋滟,蓝袍俘鬼舞跰跹。

从今供养惟春荠,莫羡愚公日万钱。

除夕与清、盂、九三节同是中华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庆,家家祭祖。

辞岁:除夕当日午后,各家张灯结彩,每家备牲醴、菜碗、粿类祭祀神明与祖先(有些人会先祭拜玉皇大帝),供品中一定会有发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业发达。还有饭上插春花,称为“春饭”,春和“剩”谐音,表示“富裕”,另外加一碗“长年菜”。

贴春联:春联又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春联相传是由桃符演变而来,而桃符则是用桃木板在上面画上门神的图案,后来则用纸画门神,也有贴上吉祥图案的年画。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联是一种结合文学与书法的民间艺术,常见:“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干坤福满门”、“春风春雨春常在,宜室宜家宜放怀”。

贴年画: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贴窗花: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

挂灯笼: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二千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围炉:祭祀神灵之后,一家大小围坐一桌,吃年夜饭,称为“围炉”。鱼圆、肉圆和虾圆取意三元及第,鱼取意年年有馀。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

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馀”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压岁钱:年夜饭之后,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晚辈,又称红包,中国古代也有用红线将一百个铜钱串成一串外形类似麦穗,表示长命百岁。其中一个说法是岁与“穗”同音。

守岁:“守长寿岁”之意,分过压岁钱后,一家人围坐炉边,欢谈达旦,称做守岁。在一些庙宇,会有不少信众等待上头香,插上新年庙宇香炉的第一炷香,据说代表吉利与神明一年的护佑。

祭天:除夕的夜间23时(相当于正月初一),备好鲜花、素果祭拜玉皇大帝,感谢一年来庇佑,祈祷新年顺利平安,称为“贺正”。有些地方则是在小年夜的夜间23时(相当于除夕),称之为“辞岁”。

(记者罗婷婷报导/责任编辑:曲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