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5月19日讯】在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曾出现过几位旷世君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明成祖,清朝的康熙大帝也是其中之一。
康熙帝雄才大略,崇儒重道,开启康干盛世。在康熙中叶以后,清朝社会呈现一派盛世景象。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富足。各个地方志的记载是“颇多开熟,村烟相接,鸡犬相闻”,“环河洛间无旷土,无游民”。而其“经文纬武,寰宇一统”,更使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也最为富庶的帝国。
后世史家在评价康熙帝的一生时,认为其“虽曰守成,实同开创”,此言不虚。
缔造盛世的康熙大帝亦是一位心胸开阔、博学的皇帝,他不但谙熟儒家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和艺术等颇有研究,而且对算学、天文、地理、光学、医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正是在康熙时期的开明宽松政策下,一批传教士得以在中国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基督教义。康熙帝时,在清朝耶稣会传教士的国籍,有义大利、法兰西、日耳曼、奥地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瑞士、墨西哥等。他们中的一些人与康熙帝产生了交集,那他们是如何描写他们眼中的康熙帝呢?
康熙戎装像(公有领域)
长期在北京传教并最终在北京去世的法国传教士白晋,曾撰写《中国现状》和《康熙大帝》两本书,并献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他的眼中,康熙是除了路易十四之外的另一个“太阳王”:威武雄壮,仪表堂堂,身材高大,举止不凡,五官端正,双目炯炯有神,鼻尖略圆稍显鹰钩状。
白晋描写康熙天分极高,思维敏捷,博闻强识,明察秋毫。具有经得起纷繁复杂的事变考验的坚强意志,并具有指定、指挥、完成宏伟规划的卓越才能。
他的嗜好和兴趣均高雅不俗,与他的帝王身份十分相称。他为人公正,主持正义,倡导德行,爱民如子,具有服从真理的可贵品质以及克制情欲的惊人自制力。”
康熙精通武艺,宫廷上下没有一个王公能与之匹敌。不论是立射还是骑射,也不管马是停下时还是飞奔时,他都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飞禽走兽,无论是静立的、飞跑的,他都能箭不虚发。
康熙不仅掌握各种兵器,学习百般武艺,而且对音乐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欧洲音乐,他给予高度评价。他很喜欢欧洲音乐的乐理、乐器和演奏方法。
治理国家作为君王的首要任务,康熙皇帝对此更是专心致志。他一向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意图,也不允许别人加以忖度。在召见臣下时,他总是提出问题,而很少主动给出自己的意见。他会一句不漏听取臣下的上奏,以便认真考虑他们的意见。而且他公正无私,依法行事,任人唯贤。
康熙帝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别人谈到的哪怕很细小的事情,或者只有过一面之缘的人的名字,他只要稍微认真一听,就永远不会忘记。他对事物洞察敏锐,因此别人不可能对他隐瞒事情的真相。同时他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具有极强的判断力。即使事物纷繁复杂,他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这使得那些精明干练的大臣们不得不坦率的承认,他们政治上的成就实际上依靠的是按照皇帝授予的旨意办事,如在中俄关系中。
作为一国之主,康熙帝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这可以从发生灾荒时他流露出的忧虑之情体会到。在灾荒期间,他杜绝所有的娱乐,只有履行祭天祈雨的国俗时,才离开皇宫。
康熙帝还经常到各省巡视,体察民情。他常常向老百姓提出各种问题,并且他一定要问他们对当地官吏是否满意。如果老百姓普遍对某个官员不满,康熙帝会将其撤职;但是如果老百姓赞扬某个官员,他却不一定提拔那个官员。
在一般人看来,康熙帝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君主,但白晋看到的是其个人的生活用度远非奢侈豪华。在饮食上,他吃的很少,从不铺张浪费,不追求精细的美食,而只满足于最普通的食物。
据白晋描写,皇城很大,彷彿一座瑰丽的城市,但从宫殿的内部布置上,特别是从皇帝的内室来看,却完全看不出这一点。皇帝的内室装饰着两三张壁画,金属镶嵌的饰物以及粗糙的彩色织锦绸缎……除此之外,能够称得上装饰的便是室内的整洁了。
至于在北京城二里远的康熙帝的行宫(指北京西郊的畅春园),也是相当整洁朴素,与巴黎近郊王公们的别墅相比,这座行宫无论是从建筑规制上,还是从占地面积看,都远远难以企及。
此外,从康熙帝的衣着也丝毫看不出有奢侈浪费的迹象。他冬天穿的皮袍是用两三张黑貂皮和普通貂皮缝制而成的,这种皮袍在宫廷中极为普通;他的御衣都是用非常平常的丝织品缝制的,这种丝织品除了很穷的人以外,其他人都能穿得起。阴雨天时,他常常穿一件很普通的羊毛呢绒外套,也没有什么异常之处。夏天,有时看到他穿着用麻布做的上衣,就是普通老百姓家中常见的那种麻布。除了举行仪式的场合外,他的装束上唯一能够称得上奢华的东西,就是他夏天戴的帽子帽檐上镶着一颗大珍珠,而这是满族人的风俗习惯。
对自己节俭的康熙帝,对利国利民之事却从不吝啬。为了修缮官署,以及为了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商业发展而治理河流、运河,建设桥梁,修造船只等其他事情经常拨出巨款。”
这样的康熙帝难怪让白晋感叹道,他是一位为臣民所爱戴的君主。
无疑,白晋对于康熙优待外国人印象十分深刻。书中写着康熙帝生来胸怀宽广,他优待的不仅仅是俄国人,对来北京的荷兰和葡萄牙两国使节同样予以优厚待遇。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白晋、张诚等6位法国科学家在干清宫受到康熙帝的召见,他们献上从法国带来的30件科技仪器和书籍作见面礼。这些非同寻常的礼品,令康熙帝天颜喜悦,当即决定让他们入宫,担任自己的科学顾问。从此开始外国科学家在清朝宫廷从事科学活动长达数十年的局面。
白晋等人入宫后,与康熙相处很融洽,而且受到尊重和照顾。他们对康熙热衷科学的态度给予高度评价。
白晋在1698年巴黎出版的《康熙大帝》中有过如下记述:康熙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西方科学,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同我们在一起,白天和晚上还要用更多的时间自学。他不喜欢娇生惯养和游手好闲,常常是起早贪黑。尽管我们谨慎地早早就来到宫中,但他还是经常在我们到达之前就做好准备,他急于向我们请教一些他已经做过的习题,或者是向我们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有时他亲自用几何方法测量距离、山的高度和池塘的宽度。他自己定位,调整各种仪器,精确地计算。然后他再让别人测量距离。当他看到他计算的结果和别人测量的数据相符合,就十分高兴。
耶稣会士天文学家和康熙大帝织锦画。(公共领域)
对从法国带来的科技仪器,白晋说康熙最喜欢的是用于观察天体的双筒望远镜、两座挂钟、水平仪,这种仪器精确度很高,他让人把这些仪器摆放在自己的房间里,他把着直尺和圆规爱不释手。
很明显,在外国人白晋的笔下,康熙帝是一位近乎完美的帝王,他具有高尚的人格,卓越的才能,更具备帝王的胸怀;他修身治民同样严谨,获得本国人民的拥戴和邻国的尊敬。就他的伟大业绩而言,他不仅威名显赫,而且实力雄厚,德高望重。诚如斯言!
如果说法国人白晋是全方位且直接地赞美了康熙大帝,那么南怀仁、张诚、洪约翰等则是通过他们亲身经历的细小之事,从不同侧面描摹了康熙大帝。
比利时人南怀仁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他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深受康熙大帝的宠信。1682年,在康熙巡视东北时,南怀仁随同巡行,并写下《鞑靼旅行记》。在这篇旅行记中,他除了记载辽东地区的风貌、途中的狩猎活动以及康熙祭拜长白山外,还记述康熙大帝是如何亲民的。
南怀仁写道,他亲切的接近百姓,力图让所有人都能看见自己,就像在北京的惯例一样,他谕令卫兵们不许阻止百姓靠近。所有的百姓,不管男女,都以为他们的皇帝是从天而降的,他们的目光中充满异常的喜悦……对他们来说,皇帝亲临此地是从不曾有过的事情。皇帝也非常高兴于臣民们赤诚的感情流露,他尽力撤去一切尊严的夸饰,让百姓们靠近,以此向臣民们展示祖先传下来的质朴精神。
法国人热比雍,汉名张诚,与白晋同时在康熙时期供职于朝廷。他除了给康熙帝讲授西方天文学、数学等知识外,还曾8次随康熙或大臣出行蒙古和关外地区,在1689年中俄边界谈判中,曾被任命为使团翻译。
1691年5月至9月,张诚曾跟随康熙参加多伦会盟。他描写康熙在途中狩猎的经过。“皇帝不扶缰绳,快马疾驰,穿过高地低坑,满弓发射,动作十分骁勇,技术相当娴熟,头三发就射中了两只被困而疾驰逃跑的狍子。”
张诚写道,皇帝练习射击弓弩作为消遣,他左右开弓,命中率都极高,宫廷大臣中无人能与之匹敌。皇帝对追猎毫不知疲倦,不断张弓射箭。他每天要更换8到14匹坐骑,每到一地都要准备15匹马备用。
在一次狩猎过程中,众人发现了老虎,据张诚描写,皇帝射击三四发,但距离太远,老虎只受了点轻伤,而后仍是不慌不忙地卧在荆棘丛中。过了一会儿,老虎突然跃出,以极快的速度冲向皇帝所在之处,但刚刚到山脚下,就突然转向,窜回它最初藏身的森林中。皇帝骑马越过山谷,紧追老虎。在清楚地看到老虎后,他开枪射击。仅射两发,老虎便被击中丧命。众人一起围拢过来,看到这只威猛的大老虎倒地毙命,都对皇帝钦佩不已。
另一位法国传教士洪约翰则在写给法国另一位神父的信中,详细叙述了康熙大帝对于西方科学知识,如算术、实用几何学、哲学等学习的热情,而教材是几位传教士编写的。
教士们每天都进宫讲解,上午讲两个小时,晚上讲两个小时。讲课时,康熙让他们坐到御座旁或者他的身边,以使他们讲课更为自在。即使康熙住到郊外的畅春园后,也从不中断课程。
在教士们离去后,康熙还会自己复习讲过的知识,重看那些图解,有时还叫来几个皇子,亲自给他们讲解。如果他对所学的东西没有弄明白,就一定会一直钻研到弄明白为止。
康熙帝就这样一直勤奋学习了四五年,期间没有一天耽误上朝,没有丝毫怠政。他并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把所学应用到实践中。比如,讲到固体的成分时,他就会拿起一个球,精确地称出它的重量、测量其直径。然后,他会算出同样材料、直径不同的另一个球的重量,或者算出另一个比较大或比较小的球的直径该是多少。计算出来后,康熙会拿来相应的直径、重量的球,来证明实际情况是否与理论相符。
有时,康熙会亲自用几何方法测量距离、山的高度、河流和池塘的宽度等。之后,他再命人测量实际距离。每当他的计算结果和实际测量的数据符合时,就会非常高兴。
胸怀宽广、对外界事物持开放态度的康熙帝,通过与西方天主教传教士的接触,了解天主教教义,并对此持开放态度,允许教士们传教,甚至还同意建教堂。
北京有一个着名的西什库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的4个高高的尖塔,3个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圆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庄而绮丽的立面。教堂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高16.5米,钟楼塔尖高约31米。其前身要追溯到康熙时期。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因为两名天主教传教士治好康熙的疾病,应张诚的请求,康熙在皇城西安门内蚕池口一带划出一块地方,并拨款项兴建天主教教堂,这所教堂便是今天西什库教堂的前身,当时名为救世堂。教堂在道光年间被查封,同治年间重新在西什库这个地方兴建新的教堂。
在神父殷宏绪写的一封信中,透露了太子第一次被废的情形和康熙的反应。因为宫中发生一场政变,太子在一夜间被缉拿,康熙随即下令将其废除。之后,当康熙得知太子是受皇长子魇镇而被冤枉的后,大怒,马上将皇长子囚禁起来。
皇帝命人将太子带到自己面前。太子在康熙面前哀告。康熙为之动情,甚至掉下眼泪。他几次询问大臣,是否有权释放一个众所周知的无辜受屈的儿子。大多数大臣没有异议,但少部分人向他建议立新的太子。在权衡利弊后,充满政治智慧的康熙选择复立太子,并同时赦免天下。
从上述西方人的描摹,离我们相距遥远的康熙大帝的形象更加丰满,中华历史也因为有了这样一位人格高尚、具有帝王胸怀、关心百姓且具备卓越政治才能的君王而熠熠生辉。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唐颖)
康熙帝雄才大略,崇儒重道,开启康干盛世。在康熙中叶以后,清朝社会呈现一派盛世景象。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富足。各个地方志的记载是“颇多开熟,村烟相接,鸡犬相闻”,“环河洛间无旷土,无游民”。而其“经文纬武,寰宇一统”,更使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也最为富庶的帝国。
后世史家在评价康熙帝的一生时,认为其“虽曰守成,实同开创”,此言不虚。
缔造盛世的康熙大帝亦是一位心胸开阔、博学的皇帝,他不但谙熟儒家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和艺术等颇有研究,而且对算学、天文、地理、光学、医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正是在康熙时期的开明宽松政策下,一批传教士得以在中国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基督教义。康熙帝时,在清朝耶稣会传教士的国籍,有义大利、法兰西、日耳曼、奥地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瑞士、墨西哥等。他们中的一些人与康熙帝产生了交集,那他们是如何描写他们眼中的康熙帝呢?
康熙戎装像(公有领域)
另一个“太阳王”
长期在北京传教并最终在北京去世的法国传教士白晋,曾撰写《中国现状》和《康熙大帝》两本书,并献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他的眼中,康熙是除了路易十四之外的另一个“太阳王”:威武雄壮,仪表堂堂,身材高大,举止不凡,五官端正,双目炯炯有神,鼻尖略圆稍显鹰钩状。
白晋描写康熙天分极高,思维敏捷,博闻强识,明察秋毫。具有经得起纷繁复杂的事变考验的坚强意志,并具有指定、指挥、完成宏伟规划的卓越才能。
他的嗜好和兴趣均高雅不俗,与他的帝王身份十分相称。他为人公正,主持正义,倡导德行,爱民如子,具有服从真理的可贵品质以及克制情欲的惊人自制力。”
康熙精通武艺,宫廷上下没有一个王公能与之匹敌。不论是立射还是骑射,也不管马是停下时还是飞奔时,他都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飞禽走兽,无论是静立的、飞跑的,他都能箭不虚发。
康熙不仅掌握各种兵器,学习百般武艺,而且对音乐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欧洲音乐,他给予高度评价。他很喜欢欧洲音乐的乐理、乐器和演奏方法。
治理国家作为君王的首要任务,康熙皇帝对此更是专心致志。他一向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意图,也不允许别人加以忖度。在召见臣下时,他总是提出问题,而很少主动给出自己的意见。他会一句不漏听取臣下的上奏,以便认真考虑他们的意见。而且他公正无私,依法行事,任人唯贤。
康熙帝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别人谈到的哪怕很细小的事情,或者只有过一面之缘的人的名字,他只要稍微认真一听,就永远不会忘记。他对事物洞察敏锐,因此别人不可能对他隐瞒事情的真相。同时他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具有极强的判断力。即使事物纷繁复杂,他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这使得那些精明干练的大臣们不得不坦率的承认,他们政治上的成就实际上依靠的是按照皇帝授予的旨意办事,如在中俄关系中。
作为一国之主,康熙帝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这可以从发生灾荒时他流露出的忧虑之情体会到。在灾荒期间,他杜绝所有的娱乐,只有履行祭天祈雨的国俗时,才离开皇宫。
康熙帝还经常到各省巡视,体察民情。他常常向老百姓提出各种问题,并且他一定要问他们对当地官吏是否满意。如果老百姓普遍对某个官员不满,康熙帝会将其撤职;但是如果老百姓赞扬某个官员,他却不一定提拔那个官员。
力求节俭
在一般人看来,康熙帝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君主,但白晋看到的是其个人的生活用度远非奢侈豪华。在饮食上,他吃的很少,从不铺张浪费,不追求精细的美食,而只满足于最普通的食物。
据白晋描写,皇城很大,彷彿一座瑰丽的城市,但从宫殿的内部布置上,特别是从皇帝的内室来看,却完全看不出这一点。皇帝的内室装饰着两三张壁画,金属镶嵌的饰物以及粗糙的彩色织锦绸缎……除此之外,能够称得上装饰的便是室内的整洁了。
至于在北京城二里远的康熙帝的行宫(指北京西郊的畅春园),也是相当整洁朴素,与巴黎近郊王公们的别墅相比,这座行宫无论是从建筑规制上,还是从占地面积看,都远远难以企及。
此外,从康熙帝的衣着也丝毫看不出有奢侈浪费的迹象。他冬天穿的皮袍是用两三张黑貂皮和普通貂皮缝制而成的,这种皮袍在宫廷中极为普通;他的御衣都是用非常平常的丝织品缝制的,这种丝织品除了很穷的人以外,其他人都能穿得起。阴雨天时,他常常穿一件很普通的羊毛呢绒外套,也没有什么异常之处。夏天,有时看到他穿着用麻布做的上衣,就是普通老百姓家中常见的那种麻布。除了举行仪式的场合外,他的装束上唯一能够称得上奢华的东西,就是他夏天戴的帽子帽檐上镶着一颗大珍珠,而这是满族人的风俗习惯。
对自己节俭的康熙帝,对利国利民之事却从不吝啬。为了修缮官署,以及为了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商业发展而治理河流、运河,建设桥梁,修造船只等其他事情经常拨出巨款。”
这样的康熙帝难怪让白晋感叹道,他是一位为臣民所爱戴的君主。
优待外国人学习西方科学
无疑,白晋对于康熙优待外国人印象十分深刻。书中写着康熙帝生来胸怀宽广,他优待的不仅仅是俄国人,对来北京的荷兰和葡萄牙两国使节同样予以优厚待遇。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白晋、张诚等6位法国科学家在干清宫受到康熙帝的召见,他们献上从法国带来的30件科技仪器和书籍作见面礼。这些非同寻常的礼品,令康熙帝天颜喜悦,当即决定让他们入宫,担任自己的科学顾问。从此开始外国科学家在清朝宫廷从事科学活动长达数十年的局面。
白晋等人入宫后,与康熙相处很融洽,而且受到尊重和照顾。他们对康熙热衷科学的态度给予高度评价。
白晋在1698年巴黎出版的《康熙大帝》中有过如下记述:康熙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西方科学,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同我们在一起,白天和晚上还要用更多的时间自学。他不喜欢娇生惯养和游手好闲,常常是起早贪黑。尽管我们谨慎地早早就来到宫中,但他还是经常在我们到达之前就做好准备,他急于向我们请教一些他已经做过的习题,或者是向我们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有时他亲自用几何方法测量距离、山的高度和池塘的宽度。他自己定位,调整各种仪器,精确地计算。然后他再让别人测量距离。当他看到他计算的结果和别人测量的数据相符合,就十分高兴。
耶稣会士天文学家和康熙大帝织锦画。(公共领域)
对从法国带来的科技仪器,白晋说康熙最喜欢的是用于观察天体的双筒望远镜、两座挂钟、水平仪,这种仪器精确度很高,他让人把这些仪器摆放在自己的房间里,他把着直尺和圆规爱不释手。
近乎完美的帝王
很明显,在外国人白晋的笔下,康熙帝是一位近乎完美的帝王,他具有高尚的人格,卓越的才能,更具备帝王的胸怀;他修身治民同样严谨,获得本国人民的拥戴和邻国的尊敬。就他的伟大业绩而言,他不仅威名显赫,而且实力雄厚,德高望重。诚如斯言!
如果说法国人白晋是全方位且直接地赞美了康熙大帝,那么南怀仁、张诚、洪约翰等则是通过他们亲身经历的细小之事,从不同侧面描摹了康熙大帝。
亲近百姓
比利时人南怀仁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他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深受康熙大帝的宠信。1682年,在康熙巡视东北时,南怀仁随同巡行,并写下《鞑靼旅行记》。在这篇旅行记中,他除了记载辽东地区的风貌、途中的狩猎活动以及康熙祭拜长白山外,还记述康熙大帝是如何亲民的。
南怀仁写道,他亲切的接近百姓,力图让所有人都能看见自己,就像在北京的惯例一样,他谕令卫兵们不许阻止百姓靠近。所有的百姓,不管男女,都以为他们的皇帝是从天而降的,他们的目光中充满异常的喜悦……对他们来说,皇帝亲临此地是从不曾有过的事情。皇帝也非常高兴于臣民们赤诚的感情流露,他尽力撤去一切尊严的夸饰,让百姓们靠近,以此向臣民们展示祖先传下来的质朴精神。
骁勇善射
法国人热比雍,汉名张诚,与白晋同时在康熙时期供职于朝廷。他除了给康熙帝讲授西方天文学、数学等知识外,还曾8次随康熙或大臣出行蒙古和关外地区,在1689年中俄边界谈判中,曾被任命为使团翻译。
1691年5月至9月,张诚曾跟随康熙参加多伦会盟。他描写康熙在途中狩猎的经过。“皇帝不扶缰绳,快马疾驰,穿过高地低坑,满弓发射,动作十分骁勇,技术相当娴熟,头三发就射中了两只被困而疾驰逃跑的狍子。”
张诚写道,皇帝练习射击弓弩作为消遣,他左右开弓,命中率都极高,宫廷大臣中无人能与之匹敌。皇帝对追猎毫不知疲倦,不断张弓射箭。他每天要更换8到14匹坐骑,每到一地都要准备15匹马备用。
在一次狩猎过程中,众人发现了老虎,据张诚描写,皇帝射击三四发,但距离太远,老虎只受了点轻伤,而后仍是不慌不忙地卧在荆棘丛中。过了一会儿,老虎突然跃出,以极快的速度冲向皇帝所在之处,但刚刚到山脚下,就突然转向,窜回它最初藏身的森林中。皇帝骑马越过山谷,紧追老虎。在清楚地看到老虎后,他开枪射击。仅射两发,老虎便被击中丧命。众人一起围拢过来,看到这只威猛的大老虎倒地毙命,都对皇帝钦佩不已。
充满学习热情
另一位法国传教士洪约翰则在写给法国另一位神父的信中,详细叙述了康熙大帝对于西方科学知识,如算术、实用几何学、哲学等学习的热情,而教材是几位传教士编写的。
教士们每天都进宫讲解,上午讲两个小时,晚上讲两个小时。讲课时,康熙让他们坐到御座旁或者他的身边,以使他们讲课更为自在。即使康熙住到郊外的畅春园后,也从不中断课程。
在教士们离去后,康熙还会自己复习讲过的知识,重看那些图解,有时还叫来几个皇子,亲自给他们讲解。如果他对所学的东西没有弄明白,就一定会一直钻研到弄明白为止。
康熙帝就这样一直勤奋学习了四五年,期间没有一天耽误上朝,没有丝毫怠政。他并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把所学应用到实践中。比如,讲到固体的成分时,他就会拿起一个球,精确地称出它的重量、测量其直径。然后,他会算出同样材料、直径不同的另一个球的重量,或者算出另一个比较大或比较小的球的直径该是多少。计算出来后,康熙会拿来相应的直径、重量的球,来证明实际情况是否与理论相符。
有时,康熙会亲自用几何方法测量距离、山的高度、河流和池塘的宽度等。之后,他再命人测量实际距离。每当他的计算结果和实际测量的数据符合时,就会非常高兴。
宽容天主教同意建教堂
胸怀宽广、对外界事物持开放态度的康熙帝,通过与西方天主教传教士的接触,了解天主教教义,并对此持开放态度,允许教士们传教,甚至还同意建教堂。
北京有一个着名的西什库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的4个高高的尖塔,3个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圆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庄而绮丽的立面。教堂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高16.5米,钟楼塔尖高约31米。其前身要追溯到康熙时期。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因为两名天主教传教士治好康熙的疾病,应张诚的请求,康熙在皇城西安门内蚕池口一带划出一块地方,并拨款项兴建天主教教堂,这所教堂便是今天西什库教堂的前身,当时名为救世堂。教堂在道光年间被查封,同治年间重新在西什库这个地方兴建新的教堂。
天家骨肉
在神父殷宏绪写的一封信中,透露了太子第一次被废的情形和康熙的反应。因为宫中发生一场政变,太子在一夜间被缉拿,康熙随即下令将其废除。之后,当康熙得知太子是受皇长子魇镇而被冤枉的后,大怒,马上将皇长子囚禁起来。
皇帝命人将太子带到自己面前。太子在康熙面前哀告。康熙为之动情,甚至掉下眼泪。他几次询问大臣,是否有权释放一个众所周知的无辜受屈的儿子。大多数大臣没有异议,但少部分人向他建议立新的太子。在权衡利弊后,充满政治智慧的康熙选择复立太子,并同时赦免天下。
小结
从上述西方人的描摹,离我们相距遥远的康熙大帝的形象更加丰满,中华历史也因为有了这样一位人格高尚、具有帝王胸怀、关心百姓且具备卓越政治才能的君王而熠熠生辉。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