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曝出的北京原经信委副主任王颖光贪腐及虐待儿媳和甘肃厅官雷志强贪腐超92亿的丑闻,并未让笔者感到意外,因为在中共治下,无论怎样的恶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中共党官们做不到的。笔者只是好奇还有多少类似的党官们仍属漏网之鱼?。
说到中共党官们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不管中共怎么宣传,两面三刀、口是心非、欺软怕硬、缺少诚信、贪污腐败、凶狠残暴……等词汇,应是不少老百姓从生活中得到的共识。可以说,如果与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官员相比,中共党官的口碑应该是最为糟糕的,而且老百姓们也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历朝历代的庙堂都不缺少的君子,却在中共党官中几乎绝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君子”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尚书》、《诗经》等先秦文献中,不过,深入探讨“君子”之义的还是在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里。在孔子之前,“君子”除了地位尊贵外,已经有了“有高尚道德之人”的内涵,但直至孔子才对此加以了详尽阐述,指出什么是君子,每个人要做君子,而不要做小人;君子的品格到底包括哪些等。
据统计,《论语》中直接谈及君子的话语共有十多条。孔子谈及的君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当官之人、士大夫,二是一般意义上的君子。可以说,君子是儒家学说提倡的理想人格,他是与小人相对的。
在孔子看来,君子一定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境界,如“君子怀德”,“德不孤,必有邻”。“仁爱”是君子首要具备的,因为君子只有实践“仁”才能成为君子。是以孔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还必须襟怀坦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种胸怀的核心就是“忠恕”。君子应当在“仁”的原则下处理人际关系。“仁”除了爱人外,就是要“忠恕”。所谓“忠恕”,即“尽己”并“推己及人”,换言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亦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和而不同”,“君子之道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坦荡荡的君子,自然内心没有什么恐惧的。
在对待名的问题上,孔子曰:“君子疾(讨厌)没世而名不称焉”,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不亦君子乎?”君子重视的是要名符其实。
在利与义的问题上,“君子喻于(明白)义,小人喻于利”,意即君子更看重“义”,但君子并非不重利,而是取之要符合道义。因此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接受);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此外,君子要言行一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以言过其实为耻),“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要忠信,不欺骗他人。君子要能自我要求、约束自身,即“君子求诸己”,“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要仪容端庄,举止稳重,即“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君子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依据礼来行事,“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态度来表达显现,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有错要及时改过,并与道德修养高的人交友,即“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还要“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如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同君子相对的小人的特质是:重利;患得患失,心中常有忧戚;存心不忍,好成人之恶,破坏别人的好事;不愿承担责任,等等。是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提倡的君子品格即为各朝君王、文人墨客所推崇。在上位的“君子”要法天地之道,以身作则,垂化于人;身处社会各阶层的也要学习君子的品行,而中国传统教育,亦只是教人为君子不为小人,教人为雅人不为俗人。
反观在邪灵打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出的上上下下的党官,口中说着仁义道德,实际行动上哪个“怀德”,施行仁义?如果心中有德行,行仁义,又怎么会炮制那么多如聂树斌、雷洋般的冤案?又怎么会将一个正常批评鸿毛药酒的医生关押三个月,最后“被精神病”而被迫道歉?又怎么会非法关押高智晟、王全璋等维权律师?又怎么会动用举国力量,迫害法轮功,甚至干出强摘器官的罪恶?又怎么会不顾人民死活,将房价、医疗、上学变为三座大山压在老百姓身上?……
这样的党官,自然不会如君子那般襟怀坦荡,而是心中充满忧惧,忧惧如何上下、左右逢迎,忧惧如何坐稳官位、保住权力,忧惧何时会遭到天谴……这样的党官,自然是选择今朝有酒今朝醉,能贪多少就贪多少,能享乐多少就享乐多少。这样的党官,自然是对他人谈不上忠信,对别人也是满腹怀疑。
而且,试问,中共党官有几人“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至于为何中共满朝无“君子”,追根溯源就是中共在引进了西来幽灵马克思主义后,彻底摧毁了中华文化,使无数中国人在“假、恶、暴”的中共有意的灌输下,人性被扭曲,道德沦丧,人心魔变,而作为“急先锋”的党官们更是中毒颇深,长期浸泡在毒酒中的他们已全然不知晓什么是真正的仁、义、礼、智、信,更不知道何为君子之风。由这样的党官组成的中共,正在将中国引向深渊,中国人还是及早跳下中共这列死亡列车为好。
──转自《大纪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明湘)
说到中共党官们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不管中共怎么宣传,两面三刀、口是心非、欺软怕硬、缺少诚信、贪污腐败、凶狠残暴……等词汇,应是不少老百姓从生活中得到的共识。可以说,如果与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官员相比,中共党官的口碑应该是最为糟糕的,而且老百姓们也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历朝历代的庙堂都不缺少的君子,却在中共党官中几乎绝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君子”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尚书》、《诗经》等先秦文献中,不过,深入探讨“君子”之义的还是在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里。在孔子之前,“君子”除了地位尊贵外,已经有了“有高尚道德之人”的内涵,但直至孔子才对此加以了详尽阐述,指出什么是君子,每个人要做君子,而不要做小人;君子的品格到底包括哪些等。
据统计,《论语》中直接谈及君子的话语共有十多条。孔子谈及的君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当官之人、士大夫,二是一般意义上的君子。可以说,君子是儒家学说提倡的理想人格,他是与小人相对的。
在孔子看来,君子一定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境界,如“君子怀德”,“德不孤,必有邻”。“仁爱”是君子首要具备的,因为君子只有实践“仁”才能成为君子。是以孔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还必须襟怀坦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种胸怀的核心就是“忠恕”。君子应当在“仁”的原则下处理人际关系。“仁”除了爱人外,就是要“忠恕”。所谓“忠恕”,即“尽己”并“推己及人”,换言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亦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和而不同”,“君子之道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坦荡荡的君子,自然内心没有什么恐惧的。
在对待名的问题上,孔子曰:“君子疾(讨厌)没世而名不称焉”,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不亦君子乎?”君子重视的是要名符其实。
在利与义的问题上,“君子喻于(明白)义,小人喻于利”,意即君子更看重“义”,但君子并非不重利,而是取之要符合道义。因此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接受);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此外,君子要言行一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以言过其实为耻),“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要忠信,不欺骗他人。君子要能自我要求、约束自身,即“君子求诸己”,“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要仪容端庄,举止稳重,即“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君子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依据礼来行事,“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态度来表达显现,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有错要及时改过,并与道德修养高的人交友,即“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还要“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如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同君子相对的小人的特质是:重利;患得患失,心中常有忧戚;存心不忍,好成人之恶,破坏别人的好事;不愿承担责任,等等。是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提倡的君子品格即为各朝君王、文人墨客所推崇。在上位的“君子”要法天地之道,以身作则,垂化于人;身处社会各阶层的也要学习君子的品行,而中国传统教育,亦只是教人为君子不为小人,教人为雅人不为俗人。
反观在邪灵打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出的上上下下的党官,口中说着仁义道德,实际行动上哪个“怀德”,施行仁义?如果心中有德行,行仁义,又怎么会炮制那么多如聂树斌、雷洋般的冤案?又怎么会将一个正常批评鸿毛药酒的医生关押三个月,最后“被精神病”而被迫道歉?又怎么会非法关押高智晟、王全璋等维权律师?又怎么会动用举国力量,迫害法轮功,甚至干出强摘器官的罪恶?又怎么会不顾人民死活,将房价、医疗、上学变为三座大山压在老百姓身上?……
这样的党官,自然不会如君子那般襟怀坦荡,而是心中充满忧惧,忧惧如何上下、左右逢迎,忧惧如何坐稳官位、保住权力,忧惧何时会遭到天谴……这样的党官,自然是选择今朝有酒今朝醉,能贪多少就贪多少,能享乐多少就享乐多少。这样的党官,自然是对他人谈不上忠信,对别人也是满腹怀疑。
而且,试问,中共党官有几人“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至于为何中共满朝无“君子”,追根溯源就是中共在引进了西来幽灵马克思主义后,彻底摧毁了中华文化,使无数中国人在“假、恶、暴”的中共有意的灌输下,人性被扭曲,道德沦丧,人心魔变,而作为“急先锋”的党官们更是中毒颇深,长期浸泡在毒酒中的他们已全然不知晓什么是真正的仁、义、礼、智、信,更不知道何为君子之风。由这样的党官组成的中共,正在将中国引向深渊,中国人还是及早跳下中共这列死亡列车为好。
──转自《大纪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