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6月14日讯】三千多年前,贵族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风貌?一览西周的贵族教育,习文习武,修乐理,学跳舞,学礼义,学子气质高雅,彬彬有礼,俨然一副绅士的形象。
如此完善的教育体制,出现在三千年前的中国。
西周贵族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生员是公、卿、大夫、士人的子弟,统称为国子。(《周礼‧夏官‧诸子》)
小学修建在王宫附近,大学(太学)修建在郊区。周朝贵族儿童从十岁起,就要离开父母长辈,到外舍读书,十五岁束发为成童,就要进入大学。小学、大学所学的史籍,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略有出入,但差异不很大。
根据《礼记‧内则》记载,儿童六岁时,教其认识数字,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七岁时,要教育孩子男女有别,吃、坐不再同席;八岁时,要教其敬让长者;九岁时,则要教其看懂朔望(即黄历初一和十五)以及用干支记日。
十岁时,男孩要离开家,住到小学的宿舍里,跟老师继续学习识字、算术以及早晚洒扫、进退等诸多礼仪;十三岁时,开始学习乐器、乐舞〈勺〉和诵读诗歌。
十五岁进入大学,要学习乐舞〈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以礼乐、射箭和驾车为主;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成人。这时就要学习五礼,分别是吉、嘉、宾、军、凶礼。
周朝贵族教育,分为德行教育和道艺教育。
德行教育,主要是教导待人处世的各种原则,包括三德和三行。三德是指至德、敏德、孝德;三行,是指孝行、友行、顺行 。(《周礼.地官.师氏》)
道艺教育,包括六艺,具体是指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六书、九数。还包括六仪,也就是祭祀、宾客、朝廷、丧纪、军旅和车马的仪容。(《周礼‧地官‧保氏》)
如果细分的话,五礼包括吉、凶、军、宾、嘉。吉礼,指祭祀神明先王等。凶礼,指处理丧事,包括国有灾荒、战乱时所行之礼义。宾礼,是指外交的礼节。军礼,和战争相关,包括动员贵族参战及战场准则等。
五射,是各项户外体能运动;五驭,要学习各种驾车技能;六书,是指要学文字发音的义理,象形、会意、转注、假借等不同文字的区别;九数,就是数学中的各种计量和统计,比如丈量土地、米粮交易、赋税多寡、建筑工程计算、青铜铸造的比例等等,都包括在内。
西周大学(太学)是贵族子弟学习的地方,也是贵族举行公共活动的场所,比如:乡饮酒礼和乡射礼。乡饮酒礼的意义在于“尚齿”,即敬老养老,由天子言传身教于诸侯子弟;射礼的意义在于练习武艺,学习进退谦让等礼节、反求诸己的道德理念。所有这些行礼活动,现场都用音乐伴奏。
周朝贵族学习礼义,是按照春夏秋冬的不同特点,顺着四季的动静、阴阳之气学习不同科目,包括乐舞、御射、计量等等。
春夏万物生长,为顺应阳气的生发,此时学干舞这样的武舞,干舞是执盾而舞的武舞;秋冬时节,寒气渐凝渐静,适合学习籥舞这样安静的文舞,籥舞是一种执羽吹籥的文舞。羽是指山雉的长尾羽;籥,古时用竹子制成的簧管乐器。《礼记正义》上有“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的说法,认为顺从四时的阴阳之气来学习,功业易成。(《礼记正义‧文王世子》卷20)
周朝贵族子弟必学的乐舞,包括黄帝时期创作的《云门大卷》、尧帝时的《大咸》、舜帝时的《大韶》、大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以及西周的《大武》,统称为“六代乐舞”。六代乐舞都是用来祭祀的,《云门大卷》祭天神、《大咸》祭地祗、《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享先妣、《大武》享先祖。(《周礼‧大司乐》)
古时认为,音乐之道和政相通。政和,人心安宁,乐音也会安宁;政乱,百姓哀怨,乐音就充满怨怒。周朝时期,从天子到士人都要修习乐理,使心志平和,避免外来邪气干扰。(《通典‧乐一》)
周朝贵族子弟在成年之前,凡是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礼义交往、德行和知识技能,通过小学、大学的教育就可以获得。贵族子弟离开大学时,就已是国中精英,或辅佐天子,或统帅军队,王朝需要的栋梁之材几乎都从贵族中产生。
──转自《大纪元》有删节
(责任编辑:张信燕)
如此完善的教育体制,出现在三千年前的中国。
贵族蒙童所学科目
西周贵族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生员是公、卿、大夫、士人的子弟,统称为国子。(《周礼‧夏官‧诸子》)
小学修建在王宫附近,大学(太学)修建在郊区。周朝贵族儿童从十岁起,就要离开父母长辈,到外舍读书,十五岁束发为成童,就要进入大学。小学、大学所学的史籍,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略有出入,但差异不很大。
根据《礼记‧内则》记载,儿童六岁时,教其认识数字,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七岁时,要教育孩子男女有别,吃、坐不再同席;八岁时,要教其敬让长者;九岁时,则要教其看懂朔望(即黄历初一和十五)以及用干支记日。
十岁时,男孩要离开家,住到小学的宿舍里,跟老师继续学习识字、算术以及早晚洒扫、进退等诸多礼仪;十三岁时,开始学习乐器、乐舞〈勺〉和诵读诗歌。
十五岁进入大学,要学习乐舞〈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以礼乐、射箭和驾车为主;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成人。这时就要学习五礼,分别是吉、嘉、宾、军、凶礼。
贵族教育 有道有德
周朝贵族教育,分为德行教育和道艺教育。
德行教育,主要是教导待人处世的各种原则,包括三德和三行。三德是指至德、敏德、孝德;三行,是指孝行、友行、顺行 。(《周礼.地官.师氏》)
道艺教育,包括六艺,具体是指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六书、九数。还包括六仪,也就是祭祀、宾客、朝廷、丧纪、军旅和车马的仪容。(《周礼‧地官‧保氏》)
如果细分的话,五礼包括吉、凶、军、宾、嘉。吉礼,指祭祀神明先王等。凶礼,指处理丧事,包括国有灾荒、战乱时所行之礼义。宾礼,是指外交的礼节。军礼,和战争相关,包括动员贵族参战及战场准则等。
五射,是各项户外体能运动;五驭,要学习各种驾车技能;六书,是指要学文字发音的义理,象形、会意、转注、假借等不同文字的区别;九数,就是数学中的各种计量和统计,比如丈量土地、米粮交易、赋税多寡、建筑工程计算、青铜铸造的比例等等,都包括在内。
贵族所尚 礼乐和文武
西周大学(太学)是贵族子弟学习的地方,也是贵族举行公共活动的场所,比如:乡饮酒礼和乡射礼。乡饮酒礼的意义在于“尚齿”,即敬老养老,由天子言传身教于诸侯子弟;射礼的意义在于练习武艺,学习进退谦让等礼节、反求诸己的道德理念。所有这些行礼活动,现场都用音乐伴奏。
周朝贵族学习礼义,是按照春夏秋冬的不同特点,顺着四季的动静、阴阳之气学习不同科目,包括乐舞、御射、计量等等。
春夏万物生长,为顺应阳气的生发,此时学干舞这样的武舞,干舞是执盾而舞的武舞;秋冬时节,寒气渐凝渐静,适合学习籥舞这样安静的文舞,籥舞是一种执羽吹籥的文舞。羽是指山雉的长尾羽;籥,古时用竹子制成的簧管乐器。《礼记正义》上有“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的说法,认为顺从四时的阴阳之气来学习,功业易成。(《礼记正义‧文王世子》卷20)
周朝贵族子弟必学的乐舞,包括黄帝时期创作的《云门大卷》、尧帝时的《大咸》、舜帝时的《大韶》、大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以及西周的《大武》,统称为“六代乐舞”。六代乐舞都是用来祭祀的,《云门大卷》祭天神、《大咸》祭地祗、《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享先妣、《大武》享先祖。(《周礼‧大司乐》)
古时认为,音乐之道和政相通。政和,人心安宁,乐音也会安宁;政乱,百姓哀怨,乐音就充满怨怒。周朝时期,从天子到士人都要修习乐理,使心志平和,避免外来邪气干扰。(《通典‧乐一》)
周朝贵族子弟在成年之前,凡是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礼义交往、德行和知识技能,通过小学、大学的教育就可以获得。贵族子弟离开大学时,就已是国中精英,或辅佐天子,或统帅军队,王朝需要的栋梁之材几乎都从贵族中产生。
──转自《大纪元》有删节
(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