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11月21日讯】魏武帝曹操诗歌有云:“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济世安民、肃清寰宇之志及一统天下的雄心和抱负,跃然纸上。而为了实现这雄心和抱负,曹操凭藉其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金戈铁马,历经三十馀战,终于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的分裂状态,延续了汉王朝的统治。期间,多少英雄归附,多少豪杰向往,多少经典故事流传。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说曹操“有大功于天下”。
关于其军事才能,《三国志》评价其是“该韩白之奇策”。此处说的“韩白”指的是秦末汉初的大将军韩信和战国时期的大将白起。两人都是军事天才。当某人被说有“韩白之奇策”时,意思是此人非常聪明,有军事天赋。而魏晋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更是将曹操与着名的大军事家孙子和吴起相提并论。对此,三国时期另一位奇才诸葛亮的评价与此相似:“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宋代阮逸假托唐朝大将李靖与唐太宗对话所作的《李卫公问对》,亦对曹操的行军用兵大加赞赏。
这样神武雄才的曹操,当年是如何笑傲天下的?
史载,曹操“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大意是说他武艺高强,没有谁可以加害他。他还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他在修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并注《孙子兵法》十三篇,流传至今。
看曹操所注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可知其不仅对孙子用兵之法了然于心,而且还有其评价和独到的见解。如在第一篇《计篇》中,孙子开篇即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随即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孙子认为,将者,要具备“智、信、仁、勇、严”,曹操的批注是“将宜五德备也”,表明了他选将的标准。
在紧接的一系列设问中,曹操都给予了回答。如“主孰有道?将孰有能?”,答曰:“道德、智能。”“天地孰得?”,答曰:“天时,地利。”“法令孰行?”,答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等等。表明曹操对于君主、将领的德行、智能可决定战争的胜负有着清楚的认识。
再如在《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中,曹操开篇即评注道:“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即粮草、费用对战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李卫公问对》中唐太宗询问李靖“奇兵与正兵”的情况时,李靖首先引用曹操的说法:“(在兵力对比上)我为二敌为一时,我就分兵为二,以一部分为正兵,一部分为奇兵;我为五敌为一时,我就以五分之三为正兵,五分之二为奇兵。”李靖认为临阵对敌时的奇正变化是没有穷尽的,并对曹操的“奇兵之说”深以为然。
曹操绝非纸上谈兵,他不仅善于治军,而且更善于用兵。他收复百万青州兵,并择选部分变成自己的精锐部队的故事,更彰显了其个人魅力。
东汉末年,由河北巨鹿人张角率领发动的“黄巾农民运动”被镇压后,黄巾残馀势力退守到山东青州一带,并逐渐发展壮大,人数达到百万以上。其后黄巾势力进入冀州袁绍的势力范围,袁绍派曹操前去剿灭黄巾军。
曹操率领征召来的不多的人马,与黄巾军在河南濮阳进行了第一次大战,并以少胜多;第二次则集合有限的所有兵力,采取围魏救赵之法,破了黄巾军的伏击。之后青州黄巾军的势力向兖州方向扩展,并在东平附近斩杀兖州刺史刘岱。在曹操谋士陈宫的劝说下,当地官员共推曹操为兖州牧。
曹操接替兖州牧后,马上征召新兵,并集合所有部队,与这支比自己庞大几十倍的军队对抗。寿张一役,曹操运用了很多战术,但因对方人数众多,始终无法取得关键性胜利。在一次大战中官员鲍信被杀后,曹军奋勇作战,终于获得暂时的胜利,但敌众我寡的局面依然存在。
此时黄巾军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劝他不要为了马上要灭亡的东汉王朝卖命,称“天地之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并再次声明,黄巾军是上天所眷顾的。信中还提到了黄巾军中的很多人,因曹操在济南当地方官时的所为,如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等,对其颇有好感,并认可他的政绩。
于是,曹操利用这一契机,凭藉个人的名誉,说服青州黄巾军归顺,并保证他们归顺后不会被杀害,而且每个人都会有田地,每个人都可以过上好日子。
得到曹操的承诺后,逾百万青州黄巾军全部归顺。曹操从中挑选了三十多万身体强壮者,编成了“青州军”。其馀人等被安排从事农业生产,保障军事上所需的粮草,这与之前曹操所注的《孙子兵法》中对粮草的重要性的认识相符。“青州军”自此成为曹操的精锐部队,并在以后的征战中发挥巨大作用,其战斗力所向披靡,而且他们只效忠曹操一个人。
曹操治军严整,法令严明,《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便反映了他严明的军令。
比如《魏武军令》中有这样的规定:“兵欲作阵对敌营,先白表,乃引兵就表而阵。皆无欢哗,明听鼓音,旗旛麾前则前,麾后则后,麾左则左,麾右则右。不闻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斩。伍中有不进者,伍长杀之;伍长不进,什长杀之;什长不进,都伯杀之。督战部曲,将拔刃在后,察违令不进者斩之。一部受敌,馀部有不进救者斩之。”显然,所有人都要听从号令,而这也是曹军具有战斗力的重要原因。
此外,曹操还能以身作则。历史上流传着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的是一次在行军的路上,曹操骑的马受惊踩坏了路边的庄稼,按照预先规定的行军纪律,是要砍头的。曹操知道谁也不敢杀他,但为了严肃军纪,他拔出佩剑就要自杀,吓得身边的文臣武将慌作一团。谋士郭嘉说:“孔圣人的《春秋》有‘法不加于薄’的说法,主公现在统帅大军,重任在肩,怎么能自杀呢?”于是曹操割发代首,传令三军。要知道,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割发是很严重的事,因此,曹操之举也是非常严厉的自我惩罚了。曹操割发之举取信于自己的将士的同时,也赢得了民心。主将如此,其他将士自是不敢违背任何法令、军令。
曹操个人的魅力和才能、严明的军纪,以及爱才、惜才,“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用人不疑”的用才观,吸引了天下众多英雄归附。据统计,直至曹操去世,其核心谋臣、重要谋士以及各级掾属(注:佐治的官吏)共有102人,他们皆死心塌地辅佐曹操成就一代霸业。
而在选拔武将方面,曹操同样是不拘一格。《武帝纪》注引王沈《魏书》说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馀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换言之,曹操的洞察力非比一般,他慧眼所提拔的许多将领,或是来自于行伍战阵之间,如于禁、乐进、田豫、陈矫、满宠等;或是被收服的降将,如张辽、徐晃、张郃等;或是原本不知名或没有甚么名气的、出身低微之人,如许褚、典韦、胡质等;或是自己的族人、亲属甚至是儿子,如夏侯惇、曹仁、曹彰、曹昂等。其中,张辽、于禁、李典、徐晃、张郃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他们智勇双全,为曹操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此众多的豪杰心甘情愿辅佐曹操实现统一大业,不正说明曹操正是当世的大英雄吗?
而对于手下将领,曹操亦是知人善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所长。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志节任侠,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就割青、徐二州托付于霸,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等等。
《三国演义》中还描写了曹操因喜爱关羽的忠勇义气,在其与刘备、张飞失散而为保护嫂子而降曹后,诚心交纳,送其金银房屋、赠其美女宝马,并晓以大义以真情待之。其后任其过五关斩六将,曹操惜才爱才,仁至义尽不免让人唏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仁义,才有了后来关羽为还曹操情义,在华容道将其放走。这岂不是天意?
曹操不仅治军有方,善选良将,而且更善于用兵,史称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馀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
曹操一生征战不断,历经大小三十多场战役,主要有荥阳之战、濮阳武阳之战、破黄巾军兖州之战、击袁术封丘之战 、彭城之战、攻吕布定陶之战、破刘备徐州之战、夜袭乌巢之战、仓亭之战、邺城之战 、南皮之战 、平定幽州之战、壶关之战、攻乌桓白狼山之战、襄阳之战、阳平之战、当阳之战等,可以说,曹操是胜多败少,败者十中不足一二,且其失败多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如讨伐董卓时败给徐荣,一是兵力太少,二是系刚开始从事军事指挥活动,缺乏经验;建安二年败于张绣,实际上是由于麻痹;赤壁之战败于蜀吴联军,乃是因其不擅长水战。曹操留给世人的更多的是那些善于把握战机、出奇制胜且以少胜多的战例,这显而易见是他熟读兵书的结果和过人智慧的体现。
不妨说一说历史上着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在今天的河南)。公元200年,袁绍统帅大军十万进攻曹操,想一举消灭曹操的势力。当时四面受敌的曹操手下可用的将士远逊于袁绍。但曹操先是在白马之战中,声东击西,斩颜良、诛文丑,挫了袁军锐气。接着在与袁绍军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艰苦对峙后,曹操大胆采用谋士许攸的烧粮计,亲率步骑兵五千人,深入敌后,偷袭袁绍军的粮食等。在袁绍等待援军之际,曹操又以破釜沉舟的勇气,率领将士拼死一战。
最终,袁绍只带着十多个骑兵,逃回了黄河以北,而歼敌七万的曹军,大获全胜。此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的神武雄才也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西晋文人缪袭作的“鼓吹十二曲”中的第四曲《克官渡》描绘的正是这场大战:
“克绍官渡由白马。僵尸流血被原野。贼众如犬羊。王师尚寡,沙堆傍。风飞扬。转战不利士卒伤。今日不胜后何望。土山地道不可当。卒胜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净心凝神,你可以从这首诗中,听到嘶鸣的战马声、飞扬的大风声、刀剑的撞击声、将士的呐喊声和奏捷的阵阵鼓声;你可以看到激战方酣、血流成河的战场;你还可以感受到曹操与袁绍一决雌雄的豪气,以及攻城破邑取得胜利后威震北方的神武气概!
而曹操“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还可以再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公元192年,曹操讨伐吕布,中计受伤,曹军士气低落。曹操于是施展诈死计,诱使吕布来攻,一战使吕布损兵折将,大败而回,挽回了不利的局面。
另一个是公元195年,曹操攻打割据势力张绣。为了抢得先机,曹军日夜急行军,三天没有喝到水,士气低落。这时,曹操灵机一动,在马上指着前面说道:“我以前来过这里,前面有一片梅林,我们加快行军,到了那里找不到水,也可以以梅止渴。”将士一听,口舌生津,烦渴消减,加快了行军速度。曹操一句话,解除了危机。
官渡之战前,谋士郭嘉为给曹操打气写了一篇《十胜十败论》,内里通过比较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等十个方面,论述了袁绍的“十败”与曹操的“十胜”。简言之,曹操胜在知人善任的王者气质、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和刚毅果敢的性格。
何谓“王者气质”?应该说,王者之气是一种让众人敬仰的大家风范,而只有才能卓绝,在道德和人格方面具有魅力者,才可以被称作“王者”。在曹操的身上,就有着这样的魅力:知人善任,宽宏大量,真诚对待他人,弘扬道德,使邪恶的事不能施行等。此外,曹操是个轻易不会被打败之人,而这也正是王者必备的气质。即便面对赤壁的大败,曹操依然是雄心依旧。
曹操身上的王者气质,通过诗歌、歌舞,通过选才、待人,通过行军布阵,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上的举措,辉映着三国这个重要的时代,也有力地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承,其功绩非凡。
还是清朝诗人陈祚明一语中的:“孟德天分甚高,因缘所至,成此功业。” 因缘所至,曹操一生所为岂不是天命使然?#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
关于其军事才能,《三国志》评价其是“该韩白之奇策”。此处说的“韩白”指的是秦末汉初的大将军韩信和战国时期的大将白起。两人都是军事天才。当某人被说有“韩白之奇策”时,意思是此人非常聪明,有军事天赋。而魏晋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更是将曹操与着名的大军事家孙子和吴起相提并论。对此,三国时期另一位奇才诸葛亮的评价与此相似:“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宋代阮逸假托唐朝大将李靖与唐太宗对话所作的《李卫公问对》,亦对曹操的行军用兵大加赞赏。
这样神武雄才的曹操,当年是如何笑傲天下的?
熟读兵书,注《孙子兵法》
史载,曹操“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大意是说他武艺高强,没有谁可以加害他。他还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他在修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并注《孙子兵法》十三篇,流传至今。
看曹操所注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可知其不仅对孙子用兵之法了然于心,而且还有其评价和独到的见解。如在第一篇《计篇》中,孙子开篇即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随即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孙子认为,将者,要具备“智、信、仁、勇、严”,曹操的批注是“将宜五德备也”,表明了他选将的标准。
在紧接的一系列设问中,曹操都给予了回答。如“主孰有道?将孰有能?”,答曰:“道德、智能。”“天地孰得?”,答曰:“天时,地利。”“法令孰行?”,答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等等。表明曹操对于君主、将领的德行、智能可决定战争的胜负有着清楚的认识。
再如在《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中,曹操开篇即评注道:“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即粮草、费用对战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李卫公问对》中唐太宗询问李靖“奇兵与正兵”的情况时,李靖首先引用曹操的说法:“(在兵力对比上)我为二敌为一时,我就分兵为二,以一部分为正兵,一部分为奇兵;我为五敌为一时,我就以五分之三为正兵,五分之二为奇兵。”李靖认为临阵对敌时的奇正变化是没有穷尽的,并对曹操的“奇兵之说”深以为然。
曹操绝非纸上谈兵,他不仅善于治军,而且更善于用兵。他收复百万青州兵,并择选部分变成自己的精锐部队的故事,更彰显了其个人魅力。
守信重诺,收服青州兵
东汉末年,由河北巨鹿人张角率领发动的“黄巾农民运动”被镇压后,黄巾残馀势力退守到山东青州一带,并逐渐发展壮大,人数达到百万以上。其后黄巾势力进入冀州袁绍的势力范围,袁绍派曹操前去剿灭黄巾军。
曹操率领征召来的不多的人马,与黄巾军在河南濮阳进行了第一次大战,并以少胜多;第二次则集合有限的所有兵力,采取围魏救赵之法,破了黄巾军的伏击。之后青州黄巾军的势力向兖州方向扩展,并在东平附近斩杀兖州刺史刘岱。在曹操谋士陈宫的劝说下,当地官员共推曹操为兖州牧。
曹操接替兖州牧后,马上征召新兵,并集合所有部队,与这支比自己庞大几十倍的军队对抗。寿张一役,曹操运用了很多战术,但因对方人数众多,始终无法取得关键性胜利。在一次大战中官员鲍信被杀后,曹军奋勇作战,终于获得暂时的胜利,但敌众我寡的局面依然存在。
此时黄巾军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劝他不要为了马上要灭亡的东汉王朝卖命,称“天地之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并再次声明,黄巾军是上天所眷顾的。信中还提到了黄巾军中的很多人,因曹操在济南当地方官时的所为,如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等,对其颇有好感,并认可他的政绩。
于是,曹操利用这一契机,凭藉个人的名誉,说服青州黄巾军归顺,并保证他们归顺后不会被杀害,而且每个人都会有田地,每个人都可以过上好日子。
得到曹操的承诺后,逾百万青州黄巾军全部归顺。曹操从中挑选了三十多万身体强壮者,编成了“青州军”。其馀人等被安排从事农业生产,保障军事上所需的粮草,这与之前曹操所注的《孙子兵法》中对粮草的重要性的认识相符。“青州军”自此成为曹操的精锐部队,并在以后的征战中发挥巨大作用,其战斗力所向披靡,而且他们只效忠曹操一个人。
治军有方,善于任将
曹操治军严整,法令严明,《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便反映了他严明的军令。
比如《魏武军令》中有这样的规定:“兵欲作阵对敌营,先白表,乃引兵就表而阵。皆无欢哗,明听鼓音,旗旛麾前则前,麾后则后,麾左则左,麾右则右。不闻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斩。伍中有不进者,伍长杀之;伍长不进,什长杀之;什长不进,都伯杀之。督战部曲,将拔刃在后,察违令不进者斩之。一部受敌,馀部有不进救者斩之。”显然,所有人都要听从号令,而这也是曹军具有战斗力的重要原因。
此外,曹操还能以身作则。历史上流传着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的是一次在行军的路上,曹操骑的马受惊踩坏了路边的庄稼,按照预先规定的行军纪律,是要砍头的。曹操知道谁也不敢杀他,但为了严肃军纪,他拔出佩剑就要自杀,吓得身边的文臣武将慌作一团。谋士郭嘉说:“孔圣人的《春秋》有‘法不加于薄’的说法,主公现在统帅大军,重任在肩,怎么能自杀呢?”于是曹操割发代首,传令三军。要知道,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割发是很严重的事,因此,曹操之举也是非常严厉的自我惩罚了。曹操割发之举取信于自己的将士的同时,也赢得了民心。主将如此,其他将士自是不敢违背任何法令、军令。
曹操个人的魅力和才能、严明的军纪,以及爱才、惜才,“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用人不疑”的用才观,吸引了天下众多英雄归附。据统计,直至曹操去世,其核心谋臣、重要谋士以及各级掾属(注:佐治的官吏)共有102人,他们皆死心塌地辅佐曹操成就一代霸业。
而在选拔武将方面,曹操同样是不拘一格。《武帝纪》注引王沈《魏书》说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馀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换言之,曹操的洞察力非比一般,他慧眼所提拔的许多将领,或是来自于行伍战阵之间,如于禁、乐进、田豫、陈矫、满宠等;或是被收服的降将,如张辽、徐晃、张郃等;或是原本不知名或没有甚么名气的、出身低微之人,如许褚、典韦、胡质等;或是自己的族人、亲属甚至是儿子,如夏侯惇、曹仁、曹彰、曹昂等。其中,张辽、于禁、李典、徐晃、张郃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他们智勇双全,为曹操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此众多的豪杰心甘情愿辅佐曹操实现统一大业,不正说明曹操正是当世的大英雄吗?
而对于手下将领,曹操亦是知人善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所长。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志节任侠,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就割青、徐二州托付于霸,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等等。
《三国演义》中还描写了曹操因喜爱关羽的忠勇义气,在其与刘备、张飞失散而为保护嫂子而降曹后,诚心交纳,送其金银房屋、赠其美女宝马,并晓以大义以真情待之。其后任其过五关斩六将,曹操惜才爱才,仁至义尽不免让人唏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仁义,才有了后来关羽为还曹操情义,在华容道将其放走。这岂不是天意?
戎马倥偬,谲敌制胜
曹操不仅治军有方,善选良将,而且更善于用兵,史称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馀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
曹操一生征战不断,历经大小三十多场战役,主要有荥阳之战、濮阳武阳之战、破黄巾军兖州之战、击袁术封丘之战 、彭城之战、攻吕布定陶之战、破刘备徐州之战、夜袭乌巢之战、仓亭之战、邺城之战 、南皮之战 、平定幽州之战、壶关之战、攻乌桓白狼山之战、襄阳之战、阳平之战、当阳之战等,可以说,曹操是胜多败少,败者十中不足一二,且其失败多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如讨伐董卓时败给徐荣,一是兵力太少,二是系刚开始从事军事指挥活动,缺乏经验;建安二年败于张绣,实际上是由于麻痹;赤壁之战败于蜀吴联军,乃是因其不擅长水战。曹操留给世人的更多的是那些善于把握战机、出奇制胜且以少胜多的战例,这显而易见是他熟读兵书的结果和过人智慧的体现。
不妨说一说历史上着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在今天的河南)。公元200年,袁绍统帅大军十万进攻曹操,想一举消灭曹操的势力。当时四面受敌的曹操手下可用的将士远逊于袁绍。但曹操先是在白马之战中,声东击西,斩颜良、诛文丑,挫了袁军锐气。接着在与袁绍军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艰苦对峙后,曹操大胆采用谋士许攸的烧粮计,亲率步骑兵五千人,深入敌后,偷袭袁绍军的粮食等。在袁绍等待援军之际,曹操又以破釜沉舟的勇气,率领将士拼死一战。
最终,袁绍只带着十多个骑兵,逃回了黄河以北,而歼敌七万的曹军,大获全胜。此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的神武雄才也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西晋文人缪袭作的“鼓吹十二曲”中的第四曲《克官渡》描绘的正是这场大战:
“克绍官渡由白马。僵尸流血被原野。贼众如犬羊。王师尚寡,沙堆傍。风飞扬。转战不利士卒伤。今日不胜后何望。土山地道不可当。卒胜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净心凝神,你可以从这首诗中,听到嘶鸣的战马声、飞扬的大风声、刀剑的撞击声、将士的呐喊声和奏捷的阵阵鼓声;你可以看到激战方酣、血流成河的战场;你还可以感受到曹操与袁绍一决雌雄的豪气,以及攻城破邑取得胜利后威震北方的神武气概!
而曹操“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还可以再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公元192年,曹操讨伐吕布,中计受伤,曹军士气低落。曹操于是施展诈死计,诱使吕布来攻,一战使吕布损兵折将,大败而回,挽回了不利的局面。
另一个是公元195年,曹操攻打割据势力张绣。为了抢得先机,曹军日夜急行军,三天没有喝到水,士气低落。这时,曹操灵机一动,在马上指着前面说道:“我以前来过这里,前面有一片梅林,我们加快行军,到了那里找不到水,也可以以梅止渴。”将士一听,口舌生津,烦渴消减,加快了行军速度。曹操一句话,解除了危机。
王者气质
官渡之战前,谋士郭嘉为给曹操打气写了一篇《十胜十败论》,内里通过比较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等十个方面,论述了袁绍的“十败”与曹操的“十胜”。简言之,曹操胜在知人善任的王者气质、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和刚毅果敢的性格。
何谓“王者气质”?应该说,王者之气是一种让众人敬仰的大家风范,而只有才能卓绝,在道德和人格方面具有魅力者,才可以被称作“王者”。在曹操的身上,就有着这样的魅力:知人善任,宽宏大量,真诚对待他人,弘扬道德,使邪恶的事不能施行等。此外,曹操是个轻易不会被打败之人,而这也正是王者必备的气质。即便面对赤壁的大败,曹操依然是雄心依旧。
曹操身上的王者气质,通过诗歌、歌舞,通过选才、待人,通过行军布阵,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上的举措,辉映着三国这个重要的时代,也有力地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承,其功绩非凡。
还是清朝诗人陈祚明一语中的:“孟德天分甚高,因缘所至,成此功业。” 因缘所至,曹操一生所为岂不是天命使然?#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