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11月25日讯】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包括一项三舍法[1],以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实行三舍法期间,福建邵武人吴郛的父亲住在军学[2],和同郡的读书人吴淑、黄铸、施逵住在同一宿舍。
北宋时有一位世外高人,即相学大家陈抟。他有一本重要的相书《人伦风鉴》。王安石变法的那段时间,出现一位明道人,此人也很擅长“人伦风鉴”,为人看相、卜卦非常准确,但是人们不知道他来自哪儿。
凡是找这位明道人看相,每人须出相费一百钱。住在同一宿舍的四名士子一起出钱,将相士请到学校的斋阁为他们看相。
明道人先看吴郛的父亲面相,说道:“您是个山野之人,一生与功名无缘。”其次,他为吴淑看相,说:“虽然您的功名不很显着,但还是比平常人过得好一些。”
轮到给黄铸看相,明道人对他说:“您二十六岁中举,二十七岁登第,官位可到员外郎,寿数几乎到八十。”
最后轮到施逵(1091年─1163年,后改名施宜生),明道人说:“您的相貌跟其他人很不一样。今天我还不能说。请您改天在没人的时候,过来找我。”
后来,施逵如约而至。他第一次去找明道人,发现那里挤满了看相的人。次日再去,还是很多人。于是第三天,天还没亮,施逵就去拜访明道人。
明道人点燃蜡烛,仔细审视施逵面相,慢慢地问他一些家里的情况:“您有父母妻子吗?”施逵说:“家里就我一个人。”
明道人又问:“那您有叔叔、伯父、兄弟或其他的亲人吗?”施逵说:“我只有一个叔叔。”
这时,明道人才说出观相结果:“您的面相是反叛之相,须眉全都是倒长。将来您一定会叛国,不忠于臣节。”施逵听后哈哈大笑,遂即张口吟诵一首诗,赠给明道人:
休论道骨与仙风,自许平生义与忠。
千古已尝窥治乱,一身何足计穷通。
仰天但觉心如铁,览镜犹欣发未蓬。
尘世纷纷千百辈,只君双眼识英雄。
诗意为:不要说什么仙风道骨,我平生就很崇尚义气和忠诚。我曾经窥探千百年来的治乱之道,一己之身又怎能谋划全部的计策呢?
抬头仰望苍天,只是感到心坚如铁;照着镜子依然欣喜,我的头发还没有长得丰密。纷纷扰扰的尘世包含着多少世人,只有您的双眼识得英雄?
其实最后一句话,施逵反讽明道人:世上那么多人,难道只有你一人识得英雄之相吗?此时的施逵年少气盛,不相信自己将来会叛国。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施逵参加贡试,获中第四名。但是几年以后,他就因为贪腐,被罢免官职。
宋高宗建炎末年(1130年),建州瓯宁人范汝为聚众反宋,施逵也加入范汝为的军队。范汝为的军队打不过宋军,撤退到回源洞,范汝为自焚身亡。
金兵攻入汴京后,施逵投奔金国扶持的伪齐皇帝刘豫(1073年-1146年)。后因施逵不被刘豫的儿子刘麟所器重,被贬官。天德二年(1150年),金朝参知政事张浩推荐施逵作顾问,海陵王完颜亮(1122年─1161年)召他为翰林直学士。施逵因此投奔金国。
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施逵以侍读学士身分出使宋朝,庆贺新年。宋廷派吏部尚书张焘接待金国使臣。尽管昔日在乡邑的学校学习时,施逵和张焘两人是同学。但此时,他们是不同国家的代表,因此无法私下好好地聊天说话。
有一次,恰逢众人都赶到浙江亭观看钱塘江海潮。施逵趁着引接使臣不在身旁,眼睛注视着亭栏之外,用极低的声音对张焘说,要宋朝早早做些准备。因为金主完颜亮准备再次进攻南宋了,要宋朝开始警惕边境之事。
在《金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宋朝大臣张焘带领金国使臣游览浙江亭。宋臣以“首丘”讽金臣。首丘出自“狐死首丘”,民间传说狐狸死在外面时,一定会把头朝着它的洞穴。以此比喻不忘根本,对故国抱有思念之情。
施逵听后,或许有些动容吧。他看到引接使臣不在身旁,悄悄地说道:“今日北风甚劲”。今天北边刮起劲风,以此提醒宋臣。施逵又以笔扣着桌子,说道:“笔来,笔来!”他以“笔来”(彼来)隐喻“金兵来”,泄露了军机。
年少的施逵本不相信自己将来会叛国。最初他在宋朝做官,没干几年,就因贪污被罢免官职。是否他不满被罢官,因此铤而走险,走上反叛的路,最终,远离故国,留下悲情一生。
当初明道人为军学的四名士子看相,结果吴郛的父亲一生都没有得到功名。吴淑在乡试中获得第一名,他常招集学徒讲学。乡民也都乐意将孩子送到他那儿学习,所以他收到的拜师费也颇丰厚,但他始终没有进士及第。而黄铸则是进士登科,官至柳州太守,享年七十八岁才去世。明道人对他们的预测,一一中的。@*#
注释:
[1]三舍法:是指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官宦子弟可以免考入太学(古代最高学府),平民子弟需要经过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入学。宣和三年废除此法。
[2]军学:宋朝的地方行政分为,第一级为路,第二级为州、府、军、监,第三级为县。由州、府、军或监设立的学校,称为州学(或府学、军学、监学),所以军学等同于州学;由县设立的学校称为县学。
事据《金史》卷七十九《列传第十七》、《夷坚三志壬》 卷五
──转自《大纪元》有删节
(责任编辑:张信燕)
北宋时有一位世外高人,即相学大家陈抟。他有一本重要的相书《人伦风鉴》。王安石变法的那段时间,出现一位明道人,此人也很擅长“人伦风鉴”,为人看相、卜卦非常准确,但是人们不知道他来自哪儿。
四少去相面 明道人如是说
凡是找这位明道人看相,每人须出相费一百钱。住在同一宿舍的四名士子一起出钱,将相士请到学校的斋阁为他们看相。
明道人先看吴郛的父亲面相,说道:“您是个山野之人,一生与功名无缘。”其次,他为吴淑看相,说:“虽然您的功名不很显着,但还是比平常人过得好一些。”
轮到给黄铸看相,明道人对他说:“您二十六岁中举,二十七岁登第,官位可到员外郎,寿数几乎到八十。”
最后轮到施逵(1091年─1163年,后改名施宜生),明道人说:“您的相貌跟其他人很不一样。今天我还不能说。请您改天在没人的时候,过来找我。”
少年面带叛相 心中不服 反讽道人
后来,施逵如约而至。他第一次去找明道人,发现那里挤满了看相的人。次日再去,还是很多人。于是第三天,天还没亮,施逵就去拜访明道人。
明道人点燃蜡烛,仔细审视施逵面相,慢慢地问他一些家里的情况:“您有父母妻子吗?”施逵说:“家里就我一个人。”
明道人又问:“那您有叔叔、伯父、兄弟或其他的亲人吗?”施逵说:“我只有一个叔叔。”
这时,明道人才说出观相结果:“您的面相是反叛之相,须眉全都是倒长。将来您一定会叛国,不忠于臣节。”施逵听后哈哈大笑,遂即张口吟诵一首诗,赠给明道人:
休论道骨与仙风,自许平生义与忠。
千古已尝窥治乱,一身何足计穷通。
仰天但觉心如铁,览镜犹欣发未蓬。
尘世纷纷千百辈,只君双眼识英雄。
诗意为:不要说什么仙风道骨,我平生就很崇尚义气和忠诚。我曾经窥探千百年来的治乱之道,一己之身又怎能谋划全部的计策呢?
抬头仰望苍天,只是感到心坚如铁;照着镜子依然欣喜,我的头发还没有长得丰密。纷纷扰扰的尘世包含着多少世人,只有您的双眼识得英雄?
其实最后一句话,施逵反讽明道人:世上那么多人,难道只有你一人识得英雄之相吗?此时的施逵年少气盛,不相信自己将来会叛国。
面有叛相 终是应运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施逵参加贡试,获中第四名。但是几年以后,他就因为贪腐,被罢免官职。
宋高宗建炎末年(1130年),建州瓯宁人范汝为聚众反宋,施逵也加入范汝为的军队。范汝为的军队打不过宋军,撤退到回源洞,范汝为自焚身亡。
金兵攻入汴京后,施逵投奔金国扶持的伪齐皇帝刘豫(1073年-1146年)。后因施逵不被刘豫的儿子刘麟所器重,被贬官。天德二年(1150年),金朝参知政事张浩推荐施逵作顾问,海陵王完颜亮(1122年─1161年)召他为翰林直学士。施逵因此投奔金国。
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施逵以侍读学士身分出使宋朝,庆贺新年。宋廷派吏部尚书张焘接待金国使臣。尽管昔日在乡邑的学校学习时,施逵和张焘两人是同学。但此时,他们是不同国家的代表,因此无法私下好好地聊天说话。
有一次,恰逢众人都赶到浙江亭观看钱塘江海潮。施逵趁着引接使臣不在身旁,眼睛注视着亭栏之外,用极低的声音对张焘说,要宋朝早早做些准备。因为金主完颜亮准备再次进攻南宋了,要宋朝开始警惕边境之事。
在《金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宋朝大臣张焘带领金国使臣游览浙江亭。宋臣以“首丘”讽金臣。首丘出自“狐死首丘”,民间传说狐狸死在外面时,一定会把头朝着它的洞穴。以此比喻不忘根本,对故国抱有思念之情。
施逵听后,或许有些动容吧。他看到引接使臣不在身旁,悄悄地说道:“今日北风甚劲”。今天北边刮起劲风,以此提醒宋臣。施逵又以笔扣着桌子,说道:“笔来,笔来!”他以“笔来”(彼来)隐喻“金兵来”,泄露了军机。
年少的施逵本不相信自己将来会叛国。最初他在宋朝做官,没干几年,就因贪污被罢免官职。是否他不满被罢官,因此铤而走险,走上反叛的路,最终,远离故国,留下悲情一生。
当初明道人为军学的四名士子看相,结果吴郛的父亲一生都没有得到功名。吴淑在乡试中获得第一名,他常招集学徒讲学。乡民也都乐意将孩子送到他那儿学习,所以他收到的拜师费也颇丰厚,但他始终没有进士及第。而黄铸则是进士登科,官至柳州太守,享年七十八岁才去世。明道人对他们的预测,一一中的。@*#
注释:
[1]三舍法:是指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官宦子弟可以免考入太学(古代最高学府),平民子弟需要经过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入学。宣和三年废除此法。
[2]军学:宋朝的地方行政分为,第一级为路,第二级为州、府、军、监,第三级为县。由州、府、军或监设立的学校,称为州学(或府学、军学、监学),所以军学等同于州学;由县设立的学校称为县学。
事据《金史》卷七十九《列传第十七》、《夷坚三志壬》 卷五
──转自《大纪元》有删节
(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