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天坛

2018年12月17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2018年12月17日讯】天坛,与天相连。踏上长长的甬道,由南向北行进,在苍松翠柏的环绕中,感受天之高远,体会天之“至高无上”。
天坛是北京城南的一座大型园林,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据说,一位法国建筑专家到此游览后,感叹道,摩天大厦也没有祈年殿那种高大与深邃的意境,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
天与祭天
天,是中国传统信仰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在《说文解字》里,“天”有一个意思是“至高无上”。天,可指与“地”相对的“天”,或广义的大自然、宇宙,还可指统治一切的最高之神,即皇天、昊天、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等。“苍天”、“上苍”、“老天爷”等说法即为此意。
中国古人抱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顺从“天意”;皇帝自称“天子”、“奉天承运”。人们相信“老天有眼”,做坏事会遭“天谴”,这都体现了人对上天的谦卑和顺应。
华夏民族自上古时期就已有祭天的活动,西周时确立了由天子直接向上帝祭祀的祭天礼仪,其他人则通过祖先祭祀上帝,而上帝会降福给有德行的人。
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祭祀天地,祭祀建筑在都城建设中总是集中强大的人力和物力,并且以最高的技术水平营造。古代皇帝在祭祀前,通常先行斋戒;在祭祀时,皇帝带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奉献供品、感谢上天的哺育之恩并祈求风调雨顺。
天坛与天
天坛占地约273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伦理等级最高的古代祭祀建筑群。明清两朝共有22位皇帝在此举行过祭祀大典。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干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天坛分为内坛和外坛,呈“回”字形,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内坛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的“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南部的“圜丘坛”用于“冬至”日祭天。两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之间以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两侧为大面积的郁郁葱葱的古柏林。
内坛有四大建筑群:祈谷坛、圜丘坛、斋宫(皇帝祭祀前斋戒的居所)及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共有古建筑92座,包括多处名胜古迹,例如:祈年殿、皇干殿、圜丘、皇穹宇、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等。
1998年11月,天坛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中提到,(天坛)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宏伟建筑 大成之作
天坛布局严谨,设计独特,突出了天空的辽阔高远。园内建筑气势恢宏,古树森森,烘托庄严肃穆的气氛。
天坛的建筑特色荟萃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声学及生态学,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内涵:阴阳、五行、天象、尊卑秩序等等皆在其中。
首先,坛墙的形状含有寓意:南侧垣墙的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则为圆弧形,象征 “天圆地方”,俗称“天地墙”。坛内主要建筑多以蓝色琉璃瓦覆顶,象征天色。
祈年殿和皇穹宇这两个单体建筑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其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呈层层收缩上举,营造出动感和渐渐与天接近的感觉。此外,祈年殿按天象列柱,圜丘坛重视“阳数”,与传统文化丝丝相扣。
祈年殿——切合天象
祈年殿位于祈谷坛中央,是天坛最宏伟、最华丽的建筑。此圆形大殿坐落在三层六米高的巨大石台(祈谷坛)上,直径32.72米、总高38米,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气势巍峨。
祈年殿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干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为现名。光绪十五年(1889年)此殿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一切建造全部为清代建筑规定的最高等级。
祈年殿的内部构造工艺精湛、富丽堂皇。大殿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中央4根龙柱象征四季,中圈12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层12根大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则象征二十四节气,三层巨柱总共28根,象征二十八宿。
殿内地板正中置放一块圆形大理石,此石带有天然的龙凤花纹,呼应着上方藻井及四周彩绘贴金的龙凤祥云纹样。
圜丘坛——妙用数学
圜丘为雕砌的三层露天圆台,象征着天。它共分三层,每一层的四面都有台阶,各为九级。古代把一、三、五、七、九单数称为“阳数”,又叫“天数”。三层坛面的石块及四周的栏板数均为九或九的倍数。
圜丘最高一层台面的直径是九丈,名“一九”;中间一层是十五丈,名“三五”;最下一层为二十一丈,名“三七”。三层直径总和为四十五丈,是九的倍数,且寓意 “九五之尊”。第一层有栏板七十二块,第二层一百零八块,第三层一百八十块,共计三百六十块,正合周天三百六十度。
最上层坛中央嵌有一块圆形石板,叫做“天心石”。人站在天心石上,高呼一声或发出敲击声,即能听到很大的回音,声效好似一呼百应。天心石周围绕有九重扇面石块。第一圈是九块,第二圈是十八块,一圈圈依次按九的倍数递增,至第九圈为八十一块。
中坛从第十环开始,绕有90块扇面石,依次递增至十八环,下坛从十九环开始,至第二十七环,以243块扇面石围绕。三层坛共有378个“九”,合计用扇面石3402块。
丹陛桥
丹陛桥为内坛的南北主轴线,全长360米,宽约30米,北连祈谷坛,南接圜丘坛。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叫“神道”,左右两侧的条石道分别为“御道”和“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整个桥体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直至祈年殿,象征皇帝升天,另外这也隐喻从人间到天上的遥远路程。游客行走在这条大道上,环顾左右两侧的松林古柏,极目远方的蓝色穹顶,心中升起难以言表的磅礴壮阔之感。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册问王道》中写道:“王者受天命,临四海,上承天之序,下正人之统。”如此的神圣君威,在天坛中得以巧妙地物化。
天坛的壮观、古朴与典雅,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依然光彩照人。她非凡、独特的美丽,源自传统内涵的博大与精深。@*#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