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长者获赐“王杖” 汉朝老人很幸福

2019年01月18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2019年01月18日讯】汉朝是一个“以孝治天下”的王朝,如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对于自己的母亲薄太后,就非常孝顺。母亲生病,他不仅广招名医,而且还亲自给母亲喂药。母亲病情突然加重时,他更是万分焦急。上行下效,整个汉朝,对于老人,是相当的尊重,也给予了一定的特权,而保障老人特殊权利的是历史上有名的“王杖制度”。
《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道:“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𫗦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
意思就是说,秋天的第二个月,各地区要挨家挨户调查老者的人数。70岁的老人,要授其王杖,同时赐糜粥给他们。80、90岁的老人,还有额外的赏赐。王杖长九尺,顶端用斑鸠鸟装饰。斑鸠,从不咀嚼食物而是直接咽下,但不会噎着,因此,用斑鸠鸟装饰王杖的用意是希望老人吃饭也如鸠鸟一样,咽而不噎。
是以“王杖”又被称作“鸠杖”,通俗说就是老人使用的拐杖。后来称年长者为“丈人”,并引申为岳父,就来自于此。之所以称为“王杖”,是因为它是当朝皇帝所赐,以彰显皇帝尊老之意。
先秦时期,已经有了“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等做法,汉朝的第一个皇帝汉高祖刘邦开了汉朝做鸠杖赠送给高龄老人的先河。为什么使用斑鸠鸟作装饰呢?
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有这样的解释:当年刘邦和项羽相争时,一次刘邦兵败,项羽紧追不舍。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刘邦躲藏在树丛中。彼时正好有一只斑鸠鸟落在树上,而且不断地鸣叫。项羽的追兵赶到,认为鸟在树上,树下就不会有人,因此就没去树那边搜查。有了斑鸠的掩护,刘邦这才化险为夷。等他当了皇帝,就做了鸠杖赐予老人。
汉文帝时,除了下诏书告诫臣下要善待老人外,还下令对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一石、酒五斗、肉二十斤;对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加赐帛两匹。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更是大力提倡孝道,举荐人才有一科就是“举孝廉”。
到了汉宣帝时,正式确立了“高年受王杖”的制度,规定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由朝廷授以鸠杖。汉成帝时,降到70岁授杖。每年秋季各地统计好人数后,由地方政府举行授杖礼。东汉亦继承了西汉的做法。
1959年至1981年,甘肃武威汉墓先后出土了8根鸠杖,还有《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册》木简。简文抄录了东汉明帝和桓帝时期颁发王杖的诏书,让今人得以一窥当时70岁老人享有的待遇和特权,主要有:
一、持杖的老人,相当于六百石的官吏。汉代时食六百石的官吏为卫工令、郡丞、小县县令。有了这样的待遇,老人持王杖进入官府就不必低头小步疾走,而是可以几乎和当地官员平起平坐。
二、持杖老人不但被允许自由出入官府,还获许走在只有天子的马车可以走的驰道旁,这是非常大的优待,因为当时就连太子都不敢横过驰道。
三、各级官府严禁对高龄老人擅自征召、拘系,即免除劳役,也不准辱骂、殴打,“吏民有敢殴辱者,逆不道,弃市。”
诏书中记载了一些遭遇弃市之刑的具体案件。如汝南郡男子王安世因为“击鸠杖主,折伤其杖,弃市”。汝南地区云阳白水亭长张熬仗势欺人,不仅殴打了持有鸠杖的老人,还拉老人去修路。张熬后被皇帝下令暴尸街头。
四、不赡养老人者,要被处弃市之刑,即在闹市执行死刑并暴尸街头。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也是重罪,子女杀父母或祖父母,即使没有成功,也要被判处弃市之刑,殴打长辈同样要遭受弃市之刑。
五、地方官吏要及时给持杖者修理王杖或者更换。
此外,持杖者有免刑优待,老人们即使触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可以免予起诉,这继承了先秦时期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的制度。
汉代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上,可见“养老图”和“尊老图”。如1956年于四川出土的东汉养老画像砖,就形象地描绘了汉朝持杖老人所受到的优待。画像砖的正面有一座粮仓,建在台阶之上,以防粮食潮湿。台阶前有踏道上下,便于运输粮食。仓房开两门,门闩在外,房顶上有两气窗,用于通风。仓房左侧铺一席,上坐一戴冠长服之人,两手伸出似做指挥状,面前还放着大小两个量器。而仓房右侧有一老人持鸠杖跪坐在地上,在他面前,一名仆役用量器往地上的容器中放入粮食。
还有1958年河南省荥阳县出土的东汉陶仓上也有一幅彩绘养老图。养老图的中间跪坐者是老者,左边两人为朝廷官吏,右边两个侍从中有一人手提粮袋,描绘的是朝廷赐给老者粮食的场景。
汉代皇帝提倡尊老、养老,并身体力行,带动了整个社会形成了尊老、养老的氛围。汉代老人的生活也有了切实的保障,可以说汉朝的老人生活是很幸福的。@*#
参考书目: 1. 《汉书》 2. 《看得见的古人的生活》 3. 《后汉书》
──转自《大纪元》有删节
(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