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9年03月14日讯】中共在60年代发动的“四清运动”,被称为文革预演,不仅为文革整人提供了所谓的理论,还发展出大量整人手段。今天的“百年红祸”特别报导,我们就来回顾这场大张旗鼓,却不了了之的“四清运动”。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共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引发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饥荒,在风调雨顺的三年间饿死了几千万百姓。
中国历史学专家、原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元华:“大跃进造成空前的大饥荒, 毛泽东的声望一落千丈。而中苏关系到60年代进一步恶化。处于内外交困中的毛泽东鼓吹‘反修防修’、重提阶级斗争。这个是四清运动在1963年开始的一个大的社会背景。”
毛泽东和中共把帐算在所谓的“自然灾害”和省级以下的干部头上,认为是基层干部浮夸谎报,欺上瞒下,或是被所谓的坏分子篡夺了领导权。为此,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大讲阶级斗争。1963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包括在城市搞“五反”运动,和在农村搞“四清”运动。
原大陆史学教授刘因全:“党内的很多人也对毛泽东提出了一些批评。毛泽东为了转移矛盾,就搞所谓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首先是在基层,他把老百姓的意见,都转移到基层的干部身上去。要发动群众整这些基层的干部。”
当年5月20号,中共正式发出《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各地陆续开始搞“清理帐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运动的试点。这份“四清运动”的纲领性文件被简称为“前十条”,强调当前社会存在严重尖锐的阶级斗争。
根据郭德宏、林小波着的《四清运动实录》记载,各地先入为主,认为农村存在严重的阶级斗争,因此人为的制造了不少事实,产生了打人、捆绑罚跪,吊人等极端现象。
李元华:“许多基层的干部受到打击。比如湖北省第一批试点铺开前后死了2000多人,第二批试点开始后,仅襄阳在25天内就死了74人。”
之后中共又出台了“后十条”,明确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并一改运动之初的谨慎,在全国全面铺开,四清运动的打击面和激烈程度进一步极端化。
李元华:“四清运动主要覆盖了中国三分之一的县的农村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共逼死干部群众77,560人,(在城乡)共整了5,327,350人。这些‘四清’成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复查中,被证明绝大多数是冤错假案。”
1964年下半年,“四清运动”达到高潮,刘少奇挂帅四清、五反指挥部,大兵团作战,百万干部下乡蹲点搞运动。尽管他贯彻了毛泽东的指示,但两人的矛盾在四清运动中越来越表面化。
李元华:“刘少奇和毛泽东之间的这个矛盾,表面上看好像是对运动本身想发展下去的不同的政见。实际上是毛泽东看到了刘少奇很有可能去篡夺他的权力,就像赫鲁晓夫。所以毛泽东害怕这种结果,实际上在这个四清的后期,就跟刘少奇又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两人冲突的直接结果,就是1965年初出台的“二十三条”,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意见,而否定了刘少奇的一些重要意见。四清运动已经演变成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的重点转向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为文革的发动做了铺垫。
李元华:“文革的研究专家就指出来的,刘少奇倡导的四清运动的‘桃园经验’就是抛开现存体制,发动群众把领导权从阶级敌人手中夺回来。运动的方法还包括贴大字报,以及逼供信和体罚等等,实际上是为文革迫害开了一个先河。”
到了1965年下半年,毛泽东基本放弃了“四清运动”,他也决心斗垮刘少奇,转而筹划和发动更为激烈的“文化大革命”。文革开始以后,各地的四清运动也就不了了之。
采访/常春 编辑/尚燕 后制/王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