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课:羊祜缓带轻裘
【原文】
缓带轻裘,羊叔子乃斯文主将;葛巾野服,陶渊明真陆地神仙。
【字词义解释】
(1)缓带:放宽衣带。缓,宽松。带,衣带。
(2)轻裘:轻便的皮衣。轻,简单方便。裘,皮衣。
(3)羊叔子:即羊祜(音护,hu),字叔子。西晋人,为官清廉节俭。
(4)斯文:此指儒者或文人。
(5)葛巾:葛布做的头巾。葛,植物名,茎皮纤维可纺织成布。
(6)野服:乡居朴素的粗布衣服。野,民间。
(7)陶渊明:即陶潜。东晋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
【译文参考】
羊祜不喜欢穿戎装,即使在指挥大军时依旧穿着轻便的皮衣,系着宽松的衣带,所以大家称他为斯文主将;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常戴葛布头巾,穿农夫的粗布衣,恬然安适,真有如陆上的神仙。
【读书笔谈】
这一课,以西晋开国元勋的大将军羊祜和东晋着名诗人陶渊明为典范,讲述他们高洁守志,不会被功名利禄所束缚或动摇的节操德行,跟前一课的劝诫孩子们向古代帝王学习,懂得以俭养德的主旨一致。只不过,这一次举的是两位出身名门的儒者,他们是古代读书人完美形像的代表。气质儒雅,才德兼备。
羊祜出身汉魏名门士族,祖辈历代为官,母亲蔡氏是汉代名儒蔡邕的女儿。家风以廉洁有德着称于世,到了羊祜,德行更是比先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的太原人郭奕赞叹他是“当代的颜回”。能与孔子最为节俭、以苦为乐的弟子颜回并肩,可见他的仁德天下闻名。
甚至连当时的敌国东吴名的将陆抗都敬佩他,两人各为其主,都是荆州主将。一次陆抗病了,居然向羊祜求药,他深信羊祜君子的为人,不顾属下怕对方下毒的劝诫,依然喝下羊祜送来的汤药,面对羊祜因宽厚仁义感化众多将士投降对方,陆抗不仅不妒恨,反而感服敬佩,内省自己更加注重信义。
羊祜待人仁德,并非用作沽名钓誉的手段,而是深明儒学的教导。做事只问是否符合仁义之道,不计自身得失。比如正始十年,司马懿发动政变,大举剪除曹爽集团,与曹爽有关的很多人遭到株连。而羊祜的岳父夏侯霸就是其中一人。他的岳父为逃避杀戮,投降了蜀汉。岳父的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关系,只有羊祜,毫不惧怕,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人,亲近恩礼,反胜过以前。由于他彬彬有礼,谦恭忍让,不居功自傲,待人公正,内心坦荡,不计较名利得失,也从不为子孙置办产业。所以不管是国君还是敌将,都十分敬重和信任他。
羊祜十二岁丧父,孝行哀思超过常礼。奉事叔父羊耽也十分恭谨。当母亲和长兄相继去世,羊祜拒绝应召为官,服丧守礼十多年,以道素自居,笃重朴实,是真正的儒者。
可见,他深得儒学教养的根本,以仁孝为本,才善用了一身的才华,获得后世敬仰,功名不求自得。
学识渊博,举止儒雅,能言善辩,还文武兼备,这些世人最为看重的外在才智,几乎完美地集中到他的身上,所以世人多仰慕他的儒雅风度,其实他的这些气质,是正气主导才智的结果,他最值得人学习的,是仁孝,是廉洁公正,是践行道义的精神。
至于陶渊明的人格,大家很熟悉,就不多说了。
【说故事时间】
位居宰相 清廉俭朴
张俭,辽圣宗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个性端正诚实,生活俭朴,穿的是粗布衣,吃饭只求填饱肚子,不讲究色香味。有一年冬天,天气严寒,他在便殿奏事,兴宗见他穿的衣袍十分破旧,就密令身边的侍卫,悄悄地用火夹在他的衣服上穿洞做记号。一年四季,张俭都穿着这件旧袍上朝,不曾换新。兴宗十分感动, 问张俭原因。张俭回答说:“这件袍子我已经穿了三十年了,现在还能穿,何必换新呢?”当时的人生活奢靡,不知节俭,张俭在相位二十馀年,清廉俭朴,以身作则,社会风气因而逐渐改善。
宋朝名臣司马光,为人正直,崇尚俭朴。他在《训俭示康》一文中训勉他的儿子司马康,要以清白的家风相承。他认为俭素是一种美德,不要因为他人的耻笑而改变。司马光在文章中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以俭立名”的故事,例如:春秋时鲁国的季文子,当过三个君王的宰相,而他的妻妾不穿绫罗绸缎,他家的马不吃粟米。
还有宋仁宗时的张文节,虽位居宰相,俸禄不少,但生活俭约,虽然别人讥笑他沽名钓誉,他也不在意。亲友规劝他要稍微随俗一些,张文节叹气说: “我现在的薪俸,即使全家锦衣玉食,哪怕办不到?只是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回到节俭很困难。我现在的薪俸哪能永久?生命哪能长存呢?一旦有了变化,家人已经习惯奢侈,不能立刻回到节俭,一定会失去生活依靠。倒不如不管我做不做官,活着或死了,家人的生活永远保持不变呢?”
司马光藉着这些名臣贤相的故事,训诫儿子“俭素为修德的基础”,不仅本身要身体力行,更要告诫后代子孙,让他们知道前辈的风俗,代代相传。
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意思是说“因为俭约节制而犯过失的人,太少见了。”“读书人立志求道,却以穿粗布衣、吃粗饭菜为耻,就不值得与他谈论正道了。”可见,若仅仅善于文章和思辨,拥有才智,不是真正的儒者。真正的儒者,就必须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样,能安贫乐道。人一旦为官,最容易利用才智谋求权位,忘记儒者的根本志向——无私奉公,匡扶正义。所以,不断传承先人的美好德行,以教育后人,实在最为重要。
(资料来源: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
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