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挂剑:什么是承诺?

2019年10月02日文化漫步
释义: 原本是指吴人季札,解剑系于徐国国君冢树的故事,后传为重友谊、守信用及吊唁亡友的典范。 出处: 《史记‧吴太伯世家》:“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在春秋战国时代,南方的吴越两国是出产名剑的地方,而这次要谈的就是一个跟宝剑有关的故事。
季札,姬姓,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是吴王寿梦最小的儿子,一向有贤德的英名,因此吴王寿梦非常器重他,曾派季札出使鲁、齐、郑、卫、晋等大国。
在出使晋国的途中,季札经过了徐国,便佩带宝剑拜见了徐国的国君。徐国国君看着季札的宝剑,虽然心里很喜欢,但知道是吴国的宝物,因此不敢开口讨取。
在当时配剑是一种礼节,季札心想:“我还要出使上国,不能没有配剑,等我从晋国回来,就要把宝剑送给徐君。”
但是,等到季札从晋国回来后,徐君竟然已经去世了。季札于是便把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当时,季札的随从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能用来赠送别人。”季札说:“我不是要送给他的。之前我们经过这里,徐国的先君虽没有说什么,但心里却很喜欢这把宝剑。当时,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但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却不把宝剑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违背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继位的徐国国君却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札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后离去。徐国人因此赞美季札,歌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这件事在《史记‧吴太伯世家》、《新序‧节士第七》中都有记载,内容虽然略有出入,但两人之间的友谊,以及季札的守信,却都是不变的。
这个故事说明了,古时候的君子就连没有开口的“心诺”都要努力遵守,而今天的人们,即使有言语上承诺都还怕反悔,只好用白纸黑字的契约与合同,来约束彼此的行为。这不禁让我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承诺?◇#
(点阅【成语中的故事——信】系列文章。)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