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梦半醒被吵醒 诺贝尔医学奖3得主兴奋无比

2019年10月08日科技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9年10月08日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凯林、英国医学家雷克里夫和美国医学家塞门萨凭藉研究细胞如何感知氧气、适应缺氧环境获颁诺贝尔医学奖。7日,3人在半梦半醒之间得知获奖时都表示很开心。
凯林(William Kaelin Jr)今天清晨5时接到从斯德哥尔摩打来的电话。他说:“作为一个科学家会有警觉心,如果清晨5时接到来电显示很多位数号码的电话,有时候是非常好的消息。我的心开始跳很快,有点超现实的感觉。”
对于如何使用这笔奖金,凯林说,他还不确定,但“显然我会拿来做一些好事”。
65岁的伦敦法兰西斯克利克研究中心(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临床研究主任雷克里夫(Peter Ratcliffe),也是牛津大学标靶研发院(Target Discovery Institute)的主任,得知获奖消息时,人正在牛津大学的办公室中撰写申请补助计划书。
“当我开始做研究时,完全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兴奋的雷克里夫告诉诺贝尔奖官方网站(Nobelprize.org):“尽管有这个好消息,我想我还是会赶在期限之前,继续写计划书。”
他告诉瑞典通讯社(TT)说,氧气对细胞的影响“一直不是流行的研究领域,在这段旅程中,甚至备受他人怀疑”。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授塞门萨(Gregg Semenza)表示,他在将近凌晨4时被来自斯德哥尔摩通知他获奖的电话吵醒后,就不断接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祝贺电话,还没有时间去想该怎么使用奖金。
医学奖得主揭细胞缺氧因应机制 有助抗癌
中央社报导,2019诺贝尔医学奖由3名研究细胞如何感知氧气、适应缺氧环境的英、美学者获得。他们的研究揭示细胞氧气感应的平衡机制,釐清细胞在低氧环境的生存之道,并据此发展抗癌妙方。
细胞需要反应组织环境氧气浓度,进而维持细胞代谢、分化与生存。为了解细胞如何因应缺氧状况,塞门萨的研究发现促红血球生成素(EPO)的基因,该激素是一种在氧气水平低下时会产生更多红血球的激素,而EPO基因表现与2种蛋白质有关。
其中一种蛋白质(HIF-1)在低氧状态下能稳定表现,进一步促进细胞基因表现,但氧气充足时,HIF蛋白因降解失去作用。
凯林和雷克里夫的研究则鉴定出另一种蛋白质VHL,该蛋白质可在氧气充足时促进HIF-1降解。3名获奖者共同揭示了细胞氧气感应的动态平衡。
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系生化学科教授黄彦华晚间受访表示,缺氧诱发因子(HIF)是人体生理发育重要关键因子,在细胞处于低氧状态时稳定表现,促进细胞因应低氧状态下的基因表达;在病理上,HIF 蛋白也表现于癌细胞, 特别是固体肿瘤,可促进血管增殖、无氧代谢等细胞基本代谢调节中扮演关键角色。
黄彦华解释,当身体细胞氧气充足状态下,氧气会修饰HIF蛋白,让HIF 蛋白不稳定被降解掉;但如果缺氧,HIF蛋白就能稳定存在,进而诱发一系列反应让身体适应缺氧状态。
以肿瘤发育来说,黄彦华表示,本来对于胚胎发育至为重要的HIF机制被聪明的癌细胞绑架,因肿瘤内部缺乏血管导致细胞缺氧,低氧环境会诱发HIF-1反应,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过度表达致血管新生,帮助癌细胞得到养分,导致肿瘤愈长愈大、更为恶性。
了解生物细胞感知氧气、适应低氧环境,对癌症治疗扮演重要角色。黄彦华表示,现在许多治癌的奈米用药希望把药物带进固态肿瘤里,破坏缺氧诱发因子稳定性,藉此抑制血管新生达到治疗目的。
台北荣民总医院肿瘤医学部药物治疗科科主任杨慕华受访表示,人体有时候需要应对缺氧状态,如到高山上,氧气稀薄,身体会收到讯号,分泌更多红血球生成素来代偿氧气不够的问题。今年3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贡献在于了解细胞生物在缺氧环境下如何运作,属基础研究,影响层面非常广,对癌症治疗、视网膜病变、微小血管病变等治疗扮演关键角色。
(责任编辑:卢勇信)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