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周,美联储的杰罗姆•鲍威尔和欧洲央行的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均对未来几年实施数字货币的可能性表达看法。
数字货币的积极因素已经得到了透彻的解释:更透明、使用更便捷及成本更低。
欧洲央行表示,“数字欧元将确保欧元区公民能够免费获取简单、普遍认可、安全和可靠的支付方式”。它将数字欧元描述为“一种由欧元体系(欧洲央行和各国央行)发行的、所有公民和公司都能使用的电子货币形式”。
欧洲央行认为,数字欧元不会取代现金:“欧元体系将继续确保民众可以在整个欧元区使用欧元现金。数字欧元将给予民众在支付方式方面更多选择,支付更加便捷,与现金一起为金融兼容做出贡献。”
在美国,许多人士呼吁建立数字美元,与中国的人民币竞争。然而,美元已经是全球的储备货币;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美元在全球交易中的使用占比超过80%,而人民币的使用比例不到4%(由于每笔交易均涉及两种货币,因此总比例为200%),而且大多数支付和转帐已经实现电子化。
欧元是全球第二大通行货币,也大多通过电子转帐使用。可以说,美元和欧元已经实现“数字化”了。
所有这些听起来都不错。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担心央行“数字货币”呢?
有一些重要的风险因素需要考虑。
首先是隐私问题。
央行将控制几乎所有的货币交易,并掌握存款和储蓄去向的所有信息。尽管央行数字货币的逐步实施将考虑隐私方面的重要风险,但亦会引发公众对央行控制储蓄数量和形式方面的担忧。央行一旦掌控了所有交易和储蓄保存信息,将能够通过货币政策“溶解”这些储蓄,对其采取行动。
数字货币最重要的风险是,它将为央行提供无限权力以增加货币供应,并将其引导至政府想要的规模。
数字货币将消除银行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调节器功能。这些“刹车器”对于抑制通货膨胀和货币创造方面的政府过度控制至关重要,过去和现在皆是如此。
在量化宽松政策中,信用体系作为防止货币供应通胀压力的工具发挥作用。当各国央行提升财务状况表时,并不会立即转化为通货膨胀,因为民众和企业通过采取比货币供应增加更少的信贷来限制货币供应破坏货币购买力的风险。如果民众和企业不要求更多的信贷,那么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就有足够的逆止器,防止货币过剩造成商品和服务方面的大规模通胀压力。
是的,量化宽松确实会通过令最安全的资产——主权债券——变得非常昂贵而产生大规模的资产价格通胀,但它作为通胀风险的制动措施,效果自然不错。政府的借贷计划也受到预算和内部财务控制等方面的限制。
货币创造从来都不是中立的,它不成比例地令新创货币的初始受众——政府——获益,同时却极大地伤害了终端受众——储户和普通的工薪阶层。
数字货币不仅会打开更高的货币供应增长的闸门,而且会破坏所有阻止新货币完全被政治支出吸收的机制,并侵蚀薪资的购买力。
究其本质,央行数字货币可以令中央计划者梦想成真,作为征用财富和控制经济的终极手段,令其完全处于政府掌控之中。
数字货币可能会带来消除控制政府支出的风险,因为政客将成为所有新创货币的初始受众,他们还能够不受预算控制进行消费。因此,数字货币可能会成为服务于经济国有化的一个危险工具。
当银行和信用机制从货币政策的传导中被抹去,通货膨胀和货币购买力被破坏的风险就会大幅度上升。这将消除信用机制中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需求部分。
读者诸君或许会认为,上述说法过于消极,这些风险不一定真会发生。然而,诸位必须思考以下问题:如果给政府一个工具,允许他们任意开支、控制经济,您真的相信他们不会使用吗?
读者可能还会说,央行是独立的,这种独立性可以防止政府挤占所有的货币供给,不致承担无止境的风险。不幸的是,央行的独立性日益招致外界质疑,货币政策已经从帮助进行结构性改革的工具沦落为阻挡改革的绊脚石。央行在几乎所有场合都采取措施强化挤占公共资源,强化政府控制和政府支出,但均于事无补。
只有当央行无权增加货币供应时,只有央行对其政策有明确的、牢不可破的规则,比如泰勒法则,并且不能采取自行酌定措施时,数字货币才会是一个好主意。继续幻想吧。
数字货币对储户和普通工薪阶层友好的唯一前提条件,是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它不会被央行控制,以遏制政府对经济的日益强化控制。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当新凯恩斯主义者谈论央行业务和数字货币的“创新”功能时,他们看重的只是阿根廷式印钞,从而推进政府的经济控制。
数字货币的风险是巨大的。隐私可能会消失,针对政府支出的限制也会遭到消解。更为糟糕的是,政府在决定接收新型代币的主体和理由方面的权力将不容挑战。
在当今社会,我们甚至都不应该讨论任何可以打开闸门的手段,以免给予政府更多权力控制经济、薪资和储蓄。
原文The Dangers of a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简介:
作者丹尼尔·拉卡列(Daniel Lacalle)博士是对冲基金Tressis的首席经济学家,着有《自由还是平等》、《逃离央行陷阱》和《金融市场生活》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立场。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