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漫谈】帝者气象

2021年06月21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6月21日讯】还陕述怀(唐太宗)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唐玄宗)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隋末大乱,太宗年虽少,然“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劝父起兵,拯救天下黎民;且其为“天策上将”,披坚执锐、攻坚克难,乃有大唐。24岁时所写的《还陕述怀》一诗,首尾联相应,中间三联分别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直抒胸臆,真情实感,“千古一帝”之胸襟、气魄于此可见一斑。此诗还可与其《句》一诗相印证: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 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
两诗堪称“雅丽高朗,顾盼自雄”(清代潘德舆《唐诗评选》)。太宗爱写诗文,后人或有菲薄,但“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全唐诗》卷一《太宗皇帝》小传)。其诗现存108首,“首辟吟源”(《唐音癸签》卷五),于唐诗之璀璨有开创之功。
太宗除暴济世、仁政安民,其诗一派浩然正气,此为帝者气象之正宗。然而,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这里取武则天一诗来对照:
腊日宣诏幸上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全唐诗》载录此诗并有诗序,唐代计有功《唐诗纪事》说得更加详尽:“天授二年(691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
寒冬腊月,竟令百花齐放!武则天诗尽显其睿智应变、刚毅果断、号令一切,但恰恰缺少了“皇仁济世”之心,固其执政也苛,终非为帝之正途。
这里接着把上苑腊月花开的故事说完。据说,接到诏令之后,百花不敢不开,唯牡丹例外,武则天大怒,下令将此花贬至洛阳。到了洛阳,下人们将牡丹草草埋进土里,谁知牡丹不久就开出鲜艳无比的大朵花来。武则天闻知后大为光火,下令将牡丹烧死。可当大火过后,牡丹虽枝干烧焦,但花朵毫发无损,更加娇媚,是为“焦骨牡丹”。牡丹被拥为花王,武则天也折服了。
太宗“贞观之治”,经武则天一朝之波折,而于玄宗臻于“开元盛世”。玄宗前期励精图治,2000年中国史发展到顶峰,唐诗中的“盛唐气象”标榜千秋。玄宗爱写诗,现存诗79首。其《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一诗是《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唯一一首皇帝诗。
孔子万世师表。“孔子之道,从何处赞叹?”玄宗诗只就孔子不遇立言。孔子为济世,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犬”, 明知凤图难出、王道难行、麒麟惨遭捕杀,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泽被中华民族。玄宗诗既表现了对孔子壮志难酬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自己要推行仁道的决心。
可惜玄宗后期堕于女色,为政不终,爆出安史之乱,不仅唐朝从此衰落,整个中国历史都走下坡路了。盛唐之后是中唐、晚唐,皇帝并非都是酒囊饭袋,也有想力挽干坤者,其中就出了个被称为“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
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母亲地位低微,在众多皇子之中是最不起眼的那一个,在外界看来是个“傻子”,他也装傻,一装就是36年。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李忱被宦官拥立为帝(以为好控制),是为宣宗。哪知,李忱一登基,就断然出手整顿朝纲,做了三件大事:拿下宰相李德裕,肃清朝政;扫清内廷,清理宦官;整顿军事,派兵收复河湟之地。李忱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惠爱民物,在位的13年史称“大中之治”,驾崩52年后唐亡。
李忱亦能诗,且来看他的这一首《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此诗前两句为禅师所做。李忱装傻时曾游历江淮,寻访名山禅院,一日,遇黄檗禅师(或曰香严闲禅师)并与之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
禅师作前两句,暗射李忱当时处境;李忱续后两句,则有冲决一切之心,气势磅礴。知人论世论诗,从这首《瀑布联句》,可见李忱帝者气象。
顺便说一句,有唐一代,儒道释三教齐盛,但李忱前任武宗皇帝,却搞了个“会昌灭佛”。 会昌法难次年,武宗死,李忱即位,立即制止灭佛运动,有组织、有规划地修复寺院,法教复兴,功德大焉。李忱也是个颇有佛缘的皇帝,传说曾在着名的百丈寺当和尚,留诗一首《百丈山》,诗曰:
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 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常在掌中看。 仙花不问三春秀,灵境无时六月寒。 惟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
帝者气象和向佛之心俱在也。@*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