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的由来

2021年07月12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7月12日讯】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内,所以又称为慈恩寺塔。这座千古佛塔,为什么以大雁命名呢?
贞观二十二年,皇太子李治为逝去的母后长孙皇后祈冥福,奏请唐太宗敕建佛寺,得赐名“慈恩寺”。这座皇家寺院坐落在长安城南郊。此时,玄奘法师从西天取经返回大唐已有三年。大慈恩寺建成后,太子请玄奘担任首位住持。太子准备了五十辆宝车,迎请佛门高僧,护送经卷、佛像和舍利进入寺中。唐太宗龙颜大悦,亲自驾临安福门城楼上,手拿香炉向大德众僧致敬,直到经卷、神像全部通过了城门。
这一年,玄奘译出了《瑜珈师地论》,奏呈唐太宗御览。唐太宗详细地阅览后,觉得所译经卷词义宏博高深,闻所未闻。于是下令秘书官将译出的经卷各抄写了九部,赐予九道总管广为流传,让大唐子民早闻佛法。为纪念此盛事,唐太宗亲自御题序文,名为“大唐三藏圣教序”。当时,皇太子李治又亲自撰写了《述圣记》,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改元永徽。永徽二年,玄奘法师在寺内建造一座砖塔,收藏梵语经书,以免火灾焚毁。
这座砖塔后来之所以被称为雁塔,具体由来已不可考。但在唐代流传的诗文中,用“雁塔”作为佛塔的代表用法十分普遍。也有一说可能是采用西域故事。在古印度,王舍城中有一座“僧娑窣堵波”。僧娑,翻译成汉语是大雁的意思;窣堵波,印度语是坟塚的意思,翻译为汉语则是塔。玄奘行至王舍城,瞻仰礼拜佛塔,向人问起“僧娑窣堵波”的由来。
有人告诉他说:“昔日,这里建造了一座寺院。按照小乘佛教的戒律,僧人可以吃三净肉。一天,众僧人化缘,没有得到足够的食物,他们仰望天空,看见一群飞翔中的大雁,其中,有只大雁飞在最前面,引导众雁飞行。有人开玩笑地说:‘今天午斋食物不够,菩萨应该知道我们的心声吧?’”那只引导的大雁听到僧人的话,当即舍身坠落下来,死在僧人的面前。
出家人不杀生,没想到一句戏言,导致大雁舍身而死。僧人深感悲伤,真想大哭一场。僧众认为是佛陀的点化,于是就改奉大乘佛教,也不再吃所谓的三净肉了。为此,他们建造了一座塔,即“僧娑窣堵波”,将大雁埋在塔下方。
慈恩寺大雁塔建成后,禇遂良亲自书写太宗、高宗二帝华章,于永徽四年(653年)将二通石碑镶嵌于佛塔中,史称“二圣三绝碑”。二圣,指两位唐朝皇帝,即唐太宗和唐高宗。三绝,一指御撰,唐太宗李世民御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太子李治题撰《述圣记》;二是玄奘不远万里取经,弘扬佛法之伟业;三是唐朝宰相褚遂良楷书书法之威名。这二通唐碑保存至今,是碑刻艺术的精品。
大雁塔后来成为游客登高望远,瞻仰礼佛的胜地。为此,还兴起了一道特别的景致。自从唐中宗神龙年间(705年—707年)以后,凡是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参加杏园游宴(帝王恩赐新科进士的宴会),然后登临大雁塔,在塔壁题名留念。
譬如,徐夤金榜题名后,与同年进士登临佛塔,在塔壁题名,赋诗吟咏。这首《曲江宴日呈诸同年》就是他高中进士后的真实写照。诗文曰: “鹪鹩惊与凤凰同,忽向中兴遇至公。金榜连名升碧落,紫花封敕出琼宫。 天知惜日迟迟暮,春为催花旋旋红。好是慈恩题了望,白云飞尽塔连空。”
登上大雁塔,站在高处远眺长安,题名后的喜悦,看尽白云飞尽的空阔,那份自信的信心,在委婉中自然流淌。
唐代的雁塔题名,虽然每个人的书法不同,然而风格皆高雅古朴,很有法度。据说唐会昌年间,宰相李德裕因为自己不是进士出身,所以主张停了杏园宴,也削除了大量雁塔的题名。经过晚唐战乱流离,佛寺和雁塔屡遭祝融,多次修葺,这些提名一度湮没。
到了北宋时期,雁塔仅存的题名才再度重见天日,只是诗人、处士、公卿、贵游子弟的题名更多。留下了宋拓“雁塔题名帖”(《慈恩雁塔唐贤题名帖》)的传世。北宋《懒真子》的作者马永卿评价说,唐朝雁塔题名,深厚的书法功底后人都赶不上。
虽然唐朝末年,都城长安屡遭兵祸,殃及寺院,殿宇被焚毁,然而大雁塔巍然独存,岿然耸立至今。
参考资料:《唐摭言》卷3、《佛祖历代通载》卷13、《大唐西域记》卷9、《懒真子》卷2。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