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7月22日讯】中国古代有不少因善用某种草药而得名的医生,如金代名医刘河间有位姓穆的弟子,因善用大黄而被人称为“穆大黄”,明代名医张介宾因善用熟地而被人称为“张熟地”。这类医生有很多都隐于民间,为当地的百姓所称颂。清朝年间,善用白术的李炳就是这样一位极具口碑的医生。
李炳(1729~1805),字振声,号西垣,是江苏仪征人。他从幼年时就开始学医,却一直未能掌握玄奥、精深的医理。李炳很苦恼,于是决定潜心钻研《易经》。十年后,他终于对四时变化、阴阳消长之理有所顿悟,还发现了《灵枢》、《素问》的精妙所在,在医学上大有长进。
他年轻时曾往来于湖北、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到了晚年,就居住在江苏邵伯镇瓜州渡口一带。因他喜欢钻研医书,平时与他交往的人不多,但喜欢听他畅谈医学的人却并不少见。他谈起深奥的医理来颇有文采,一点也不枯燥。他用词简单却很有章法,有时还颇像诗句,让人听起来意犹未尽,难免会沉醉其中。
李炳不仅钻研过上古的医书,对“医圣”张仲景的医书也理解颇深。他善用白术,也是因为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中获益良多。
有妇人腹胀得厉害,医生给她开了药后,不但没能使她的病情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李炳告诉她,只需要服用白术即可。到了第五天,她的腹胀就消失了。有个病人渴得厉害,吃遍了所有的凉性药物,却一直不见好。李炳让他服用白术,他第二天就好了。
当别人问起白术为何会有这样的疗效时,李炳回答说:“这都是张仲景的书中所记载的疗法。他在《金匮‧痉湿暍篇》中曾说过,如果一个人大便很坚硬但排小便很顺畅,就得在药方中去掉桂而加上白术,因为白术的通便效果胜过其它。他在《伤寒‧理中圆》中也说过,对渴了要饮水的病人,得在药方中加上白术,因为白术止渴的功效极大。”
后来有一个姓赵的病人,背部恶寒,别的医生都认为他得的是少阳病,于是给他开了肉桂、附子之类的药。可他服药后,病情仍不见好转。李炳看过后,给他开了白术、茯苓、桂枝的方子,他照方服用,马上就好了。一位姓余的病人已六十岁了,腰背疼痛,咳痰且有寒热的症状。李炳让他服用白术、茯苓,他的病很快就好了。李炳说:“这也是在《金匮要略》中有所记载的。赵某的症状是‘留饮’,余某的症状是‘伏饮’,二者都是痰饮症的一种,服用白术再合适不过了。”当地人见他用白术竟这般出神入化,都称他为“李仙”,还亲切地叫他“李白术”。
除了白术,李炳也将《金匮要略》中的其它方子运用得十分娴熟。通过钻研张仲景的医书,李炳早已领悟到了处方配药的神妙之处。他未见医圣其人,却在千年后深得他的真传。
李炳在研读张仲景的医书时,也曾跟随一位医生学医。有一天,这位医生正在治疗一位伤寒病人。他对病人说:“你身体就像背着棍杖似的,此乃阴症。”他用生姜、附子配药,可病人服用后,依然毫无起色。李炳在一旁仔细观察着,他提出用大青龙汤,结果病人喝下药,第二天就好了。
李炳的老师觉得十分惊讶,还摆了一桌酒席来慰劳李炳。老师问他:“怎么会想到用大青龙汤呢?”李炳回答:“身体像背着棍杖似的病人一般都无法转动身体,但这个病人却能翻身,有时起来,有时躺下。他一直喊疼,可身体却活动自如。于是我想,他患的可能不是阴症,不妨先给他发发汗吧,但没想到竟会有效。”老师听了很高兴,当即就告诉李炳:“从此以后,你可以开始行医了。”
正所谓医与道相通,更何况李炳还钻研过十年的《易经》,说他能开出驱鬼的方子,也绝非是虚妄之言。据史料记载,李炳曾给一位姓周的后生看过病。他头痛不已,李炳说:“这人身上有鬼气,怕是被鬼物附身了。”旁边的人都认为不可信,可没过多久,他们就亲眼看到了。李炳说:“现在鬼物就在他的肝上,不肯离去。”接着,他将羌活、独活、川芎、细辛、防风、荆芥、升麻、甘松等这类有昇阳、发散功效的草药碾成粉末,让病人服用。不一会儿,鬼物就消失了,病人的身体也恢复了正常。从那以后,李炳声名鹊起,他治好的那位病人还要拜他为师呢!
通过钻研张仲景的医书,李炳早已领悟到了处方配药的神妙之处。他未见医圣其人,却在千年后深得他的真传。(孙明国/大纪元)<br/>
这个不寻常的医案被收录在清代江南名士焦循为李炳所撰写的《李翁医记》中。焦循与李炳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交,李炳的墓志铭也是焦循所作。对焦循来说,李炳不仅是能与之谈论、研究《易经》的知己好友,也是为他自己及其家中至亲治好过重病的大恩人。
焦循曾患病“呕血,夜呕数升,呕已而咳”,以为“不治”;他父亲“臂痛,不能举”,“以为将成偏枯”,但李炳亲身前往进行救治后,父子俩很快就恢复了健康。即使在去世前一个月之时,李炳还去了焦循家,为他身患重疾的儿子、媳妇、孙子诊病。他们所患的不是急症,就是痼疾,还有被其族人误诊的疑难杂症,可李炳却“不畏劳烦,不恤人言”,“争命于须臾转移之机,其应如响”,最终用通神的医术治好了焦循一家人的病。
这家人感念不已,一个月后,得知李炳去世的消息,都像失去了亲人一样,泣不成声,悲伤难抑。李炳是在嘉庆十年(1085年)七月去世的。一位曾被他救治过的农民知道后,当时就站在路边哭了起来。
李炳德行贵重,无论患者身分如何,他总是尽心竭力,不问寒暑,不分昼夜,只要有人来请,就会亲自前往救治。他重义轻利,对谋财取利之事从不上心,也从不以“调理”为名,将行医作为牟利的手段。
正如《名医李君墓志铭》中所写的那样,李炳“拙于求富,巧于济贫”,“惟人思之,知君术之神”。他不问“财利所在”,只愿能“护之他人”、“以保庶民”。
参考资料:
嘉庆十五年《扬州府志》
《李翁医记》
《名医李君墓志铭》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