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8月19日讯】人间有不变之理,从古代史官预言看世道人心,足为殷鉴。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夏桀惑乱,殷人灭夏,殷的子孙应以夏的覆亡作为鉴戒,后人也能从前人的成败历史中学习智慧。这种重视历史殷鉴的文化,源流久远,成了华夏文化的重要精神。
《吕氏春秋》记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
这些记载,显现历代对历史的重视,坚守着史实不能湮灭的精神。同时,从天象的显示和人事对应中,太史也能作出准确的预言。
春秋时代末期,晋国的太史屠黍看到晋公骄奢不讲求道德仁义,晋国混乱,因此,他尽忠于太史的天职,为了保存晋国的历史,就带着天文星图、法典,归于周天子的王畿。
周威烈王知道了,召见屠黍。一见面,周威烈王就直问天下之势,国家的存亡:“如今天下纷乱,哪个国家将会先灭亡?”
屠黍哀伤答道:“晋国先亡。”
周威烈王又问:“何以见得?”
屠黍说:“我在晋国时不敢直白地向晋烈公进谏,我向他陈述观察到的天象人事已经预示的危机。如天象出现夭异现象,日月星辰的运行宿度,也出现许多不合常轨的现象,他只说:‘怎么会这样?’我又说:国中的人事多不公义,百姓十分幽怨愤恨。晋公并不重视,却说:‘这对我国有什么损失呢?’我接着提醒他:邻国不服我们,贤良人才不受举用。他却说:‘这对我国有什么伤害呢?’晋公显然不明白历史天象显现的国家存亡的道理。所以我说晋国先亡。”
过了三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要求周天子封侯,周天子答应了,他们从晋国分出成了新诸侯国──韩、赵、魏三国。本是周朝开朝之初三大封国之一的晋国只剩下二成封地,名存实亡。(到了西元前376年,晋静公被贬为庶人,晋侯领地被韩、赵完全瓜分,晋国彻底灭亡。)
这事之后,周威烈王再召见屠黍,又问了同样的问题:“接下来,哪一国会先灭亡呢?”
屠黍答道:“接下来是中山国!”
周威烈王问他怎能断定的?
屠黍解释说:“天生人,让人能够辨别是非,这是人能够异于禽兽的灵性。因此,人伦有序,君臣上下的关系才能建立。可是,当今中山国的习俗,男男女女日夜厮摩,无日无夜地嬉戏,从无止息,荒淫无度,又爱好悲情歌谣。而中山国的国君不以为是坏事,举国上下呈现这种国风,显现亡国之兆,所以我说下一个亡国的是中山国!”
过了两年,中山国果然灭亡。
接着,周威烈王三度召见屠黍,问道:“下一个亡国的将是谁?”
这时屠黍竟然静默不答。在周威烈王的追问下,他终于幽幽说道:“大王,您将是下一个!”
有了两个前车之鉴,这预告让周威烈王大惧!他紧急改革政事,礼遇贤良,延揽了义莳、田邑等人士,并聘请史驎、赵骈当他的谏臣,革除掉三十九项苛令。完成了这些改革,他又请来屠黍,将自己这些施政情形告诉他。屠黍听后,说:“即使大王这么做,也只能保全到大王您这一代而已。”
屠黍又告诉周威烈王:“臣听说,上天遣来贤人和极力正谏之士,让国家兴盛;国家将灭亡时,来的则是乱邦之子和谄媚阿谀之人。”周威烈王二十四年(西元前402年),王崩,死后停棺九个月无法安葬。此后春秋时代交棒给战国时代,周天子完全失去了号令天下的帝尊之位。
屠黍是太史,也就是观天象、察星变、掌历法的史官。在中华文化中讲天人感应,汉代太史公司马迁以“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作为历史核心价值。史官要精通天象的观察,而且必须具有专精的解读能力,可以说是具有天象预言能力的人,屠黍即是其一。他们秉承殷鉴的精神,从天象变化和国家人事的对应中,提出建言,让国君掌稳龙舵,掌握趋吉避凶的契机。然而,若当政者权欲摆中间,仁义忘脑边,一迳执迷不悟时,即便有一位精通天象奥义的史官也无从使力,那也就是国家乱亡之时了。即使像周威烈王做了“亡羊补牢”的工夫,仍不能保全周朝,只因觉悟太晚。
以古鉴今,当今的世界,显然也有这样频危之国,豺狼当道,仁义荡然,荼毒生灵,以邻为壑。当下,也是异象频现,人事多变之秋,面对世代巨变,对人心的下滑、道德的迷乱,若毫无警悟畏惧,举目望去,只见末路就在眼前,能不令人忧心吗?
资料来源:《吕氏春秋·先识览》、《说苑·权谋》
─点阅【璀璨中华文化】系列─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