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5日讯】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伤春悲秋、离愁别绪是一大主题。一个“愁”字,古人用了太多、太美妙的词句去形容它:
愁有长度,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有重量,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空间,柳宗元诗曰:“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愁也有时间,冯延巳词曰:“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在南宋的一个秋天,落魄的文人吴文英,在江南和友人道别。那时候秋雨才过,秋风飕飕,碧绿的蕉叶发出凄凉的声响;佳人相送,垂柳依依,将行的孤舟彷彿被离情羁绊不肯远去。吴文英伤感地想到,过往如梦境悠悠,又似流水落花不可挽回。
忽然,一道灵光闪现,他为自己的种种愁绪,想到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于是就有了这首《唐多令·惜别》: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这里的“愁”,是一个拆字游戏,被作者描述为离人心中的悲秋之意,它有情、有景,有人物、有故事,又贴切自然,开篇便是大家手笔。
词境赏析
这首惜别词,词人即眼前景道心中事、抒别离愁,是常见的填词法,但胜在构思新巧别致、用词明白如话。起句犹如凿空之语,想他人所未想,问他人所未问:世上什么样的事物怎样才能组合成“愁”?词人自问自答,是离别之人,因秋色触动了离情啊。很多时候,一个精彩的开头就能抓住读者的心,奠定作品的成就。“离人心上秋”,既是从字面上拆解“愁”字,展现文字的内部结构;同时道出词人为何而愁。原来是别离的伤感和秋天的萧瑟,共同酝酿了他心中浓郁的愁情。
这两句看似信手拈来,却有出奇制胜之效,将离别之情和凉秋之景相结合,流露出愁上加愁的意味。相较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样直抒胸臆的方式,词人的感叹更具含蓄而耐人寻味的美感。
接下来,他以愁心感受愁景,选取典型的意象加以描绘。“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即使没有秋雨,芭蕉在秋风的吹拂下,叶子也会发出凄苦的声音。芭蕉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秋景,也是孤独忧愁的象征,词人同样用它来渲染和友人分别时的忧伤。
既然提到了雨,其实是词人在暗示,这时候秋雨方停,秋风寒凉,芭蕉经过雨打风吹,越发让人感到凄楚清冷。“飕飕”二字,不仅是风吹芭蕉的景致,也是词人内心感触向外界的一种投射。离人已是满腹惆怅,看到芭蕉便忍不住感叹,哪怕没有秋雨,它也会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让人平添愁绪。
芭蕉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秋景,也是孤独忧愁的象征,词人吴文英的《唐多令》同样用它来渲染和友人分别时的忧伤。图为《芭蕉夜雨图》的局部,日本佚名。(公有领域)
“都道晚凉天气好”,说的是夏去秋来,暑气消褪,人们等来了凉爽的好天气。但是对于饱受离别之苦的词人来说,这种凉爽就成了凄凉和冷清。吴词大概也借鉴了辛弃疾的那句:“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不过,吴文英仅仅一笔带过,将那“愁滋味”化作言外之意,带给读者无穷回味。
“有明月、怕登楼”,明月照高楼,同样是常见意象。从建安的“明月照高楼”,唐朝的“何处相思明月楼”,再到宋朝的“明月楼高休独倚”,这些词句都传达出作者或相思、或哀叹的孤独苦闷的情思。
吴词仍然用最简练的文字,塑造这个意象,却将千百年来赋予明月和楼阁的种种情感寄寓其中。也就是说,词人的情感,既有相思情,也有离别苦;既有羁旅无定的漂泊之感,更有人事无常的身世之叹。
这首词的上阕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逐渐加深愁的分量。到了下阕,词人切入主题,注重内心情感的展现以及离别情景的描写。“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秋天开始进入一年的尾声,容易让人产生对时间的感慨。临别之际,词人联想到和友人相处的过往种种,如今都像梦醒一般无法重来,也像鲜花凋零、不尽烟水滚滚流逝那样无法挽回。
“燕辞归、客尚淹留。”燕子已经南归,而词人这位孤客还在外地滞留,不知归期。候鸟与词人两相对照,竟然人不如鸟,那种飘零无依的愁闷与无奈便油然而起。词人通过以上对芭蕉、天凉、明月、高楼、落花、流水、归燕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离人眼中的秋景,正是对“离人心上秋”的详细注解。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词作末句,明确点明主题,是词人离别场景的再现。垂柳,象征着惜别的离思;裙带,暗示送别之人乃是一位佳人。两人在岸边依依话别,佳人送词人登上了舟船。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佳人最终离开了,这就是“垂柳不萦裙带住”。因心中难舍难分,词人独坐孤舟,仍然不愿立刻出行,彷彿被那绵绵柳枝牵绊住一样,所以他感叹说:“漫长是、系行舟。”
此刻读者也恍然大悟,原来词人是和相恋的女子分别,才有这样缠绵悱恻的愁思。前文的层层铺垫,就像温火慢炖,慢慢熬出愁的滋味;结尾处仅用十馀字刻画离别场景,却在最浓厚的“愁”情中,有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词人背后的故事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他有一部《梦窗词》,流传的词作多达340首,是南宋后期词坛的一位卓然大家。他的名气在今天,虽然不如北宋的苏轼、李清照那么大,但是他在古代、甚至到清朝都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人物。前人形容他:“才秀人微,行事不彰。”意思是吴文英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命运坎坷,一生与仕途无缘。为了生计,他无奈四处奔走,在贵族、权臣门下做一个幕僚,其生平事迹也就没有被正史记载。
芭蕉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秋景,也是孤独忧愁的象征,词人吴文英的《唐多令》同样用它来渲染和友人分别时的忧伤。图为《芭蕉夜雨图》的局部,日本佚名。(公有领域)
后人对吴文英的了解,大部分是从词作考证、推测而来。吴词中,竟然有几首是写给奸臣贾似道的,再加上人们无法确定那些作品具体的创作背景,因而他的人品总会遭到一些人的质疑和抨击。
吴词本身的艺术成就,也是毁誉悬殊的。喜欢的人称赞:“梦窗奇思壮采,腾天潜渊”(《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于逼塞中见空灵,于浑朴中见勾勒,于刻画中见天然。”(《绝妙好词》)
那些不喜欢吴文英作品的,就批评说:“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词源》)王国维也把他的作品形容为:“映梦窗,零乱碧。”(《人间词话》)这些评价大意是说,吴词具有文字华丽、意象密集、含意曲折等特点,不免晦涩难解、堆砌雕饰之弊病。
前人的评价中,大概有一句是比较中肯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词家之有吴文英,如诗家之有李商隐。”吴词的风格,大概和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首《唐多令》,却是吴词中的一个特例,被赞为“疏快、不质实”(《词源》),也就是说全词不饰雕琢,语言犹如天成。更难得的是,这首词富含韵味,又有新颖、独到的佳句。
若仔细品读,我们也能发现,这首接近于民歌的曲词,也有“七宝楼台”的炫目密丽之感。七十多字的双调,几乎每句都在描述新的意象,组合成一幅内容丰富的秋景图画。而从内容来看,词人直到结尾才呼应题目“惜别”,点明送别的场景与人物;此前大部分篇幅,都是通过意象的堆叠在烘托离愁的氛围,为最后的叙述蓄足力量。这种写法,也赋予作品更多朦胧的色彩。
简洁明快的文字、繁复多彩的意象,传达出的是词人深挚沉郁的情思。这不仅源自吴文英临别之际的真情流露,更是他一生爱而不得的悲情写照。据学者考证,吴文英结识过两位红颜知己,但是一个无奈离去,一个因病亡殁,为他本就黯淡的生命再添重重阴影。
从大环境来看,南宋末年,国家衰亡,带给吴文英的是更沉重的创痛,也是他怀才不遇、劳燕分飞的深层原因。或许词中提到的佳人,正是吴文英的至爱之一。分别之时,他不仅为一段缘分的消逝而忧愁,更为国家危亡、山河破碎而愁苦。因而他表面上在写恋人之间的离情,表达的感情却是深沉而动人的。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唐多令》反映了宋词向元曲过渡的迹象。最典型的是“纵芭蕉不雨也飕飕”一句,罕见地加入衬字“也”,这是元曲创作流行的手法。另外,词曲开篇两句,用拆字法阐述愁情,也是词曲“俗化”的现象。
虽然吴文英的人与词饱受争议,但是读吴文英的词,回顾他怀才不遇的人生,或许更多地带给我们惋惜之感。结交者皆为显贵,自己却潦倒穷困;拥有两段缘分,最终却遗憾收场。幸好,他还能在诗词中抒发忧闷,一展才华,谱写了“愁是心上秋”的绝妙之词。
点阅【品读宋词】连载文章。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