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转眼间人们已送走了纷繁凌乱的2021年,并迎来了充满变数的2022年。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的政治、经济、金融、外交、民生等各方面都显示出动荡不安。
随着中共二十大一步步逼近,中南海各方的政治博弈也在不断加剧。将连任视为2022年首要任务的习近平,能否铁腕压制住反习势力、成功打破惯例,可谓举世关注。
2021年年初,习当局迅速斩杀曾庆红的大心腹赖小民,党媒反覆敲打“铁帽子王”,显示出习近平与江、曾之间的政治妥协或已破局。
随之,习又选择在国殇日前后,“双开”了江派的国保头子、前公安部副部长孙力军,并将“狠角色”、前司法部长傅政华拉下马,剑指曾庆红的大马仔、前政法委书记孟建柱。
此外,在过去一年里,习当局还将曾庆红的侄女曾宝宝的公司捶到了“至暗时刻”,并出手打击了与曾庆红家族有关的众多资本大鳄,折射出习当局逐步对曾庆红进行锁喉。
而六中全会以后,中南海的权斗愈发浮到表面上来,随着习近平对江、曾势力不断清洗,各种政治传闻如暗杀、政变等满天飞。除了近期中共官媒上出现了“抬邓压习”的政治杂音外,前空军上将、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被捕的政治传闻也折射出军中的反习势力之蠢蠢欲动。
纵观习近平掌中共最高权九年多以来的经历,其通过“反腐”拿下了大量的高级别“老虎”和各类大小不同的“苍蝇”,并展现出了铁腕手段。
因此,面对江曾反习势力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威胁和挑战,习应该早已有所准备,不会退缩,而且一定会强力反击。
这一点,从近期中纪委副书记肖培在党媒《人民日报》上引用的习近平讲话中可以看出:“在重大风险、强大对手面前,唯有主动迎战、坚决斗争才有生路出路,逃避退缩、妥协退让只能是死路一条。”
此外,从2022年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强调“自我革命”也可以看出,习近平在2022年应该不会对阻挡其“三连任”的政敌有所手软。
可以预见,二十大之前,习当局与反习势力在政法系统、军队系统的政治厮杀会十分惨烈。接下来如果有副国级的官员如孟建柱、郭声琨等江、曾的马仔落马,外界应该不会感到大惊小怪。
然而,笔者认为,习面临的巨大危险不只是台面上的江、曾反习势力,还有江、曾安插到习身边的、躲在暗处不断给习挖大坑的“贴心人”王沪宁。这一点,或许身在局中的习本人还未意识到,可是身在局外的外媒却看得很清楚。
去年12月16日,《华盛顿邮报》发文表示,王沪宁在意识形态上对习近平有“超常的影响力”,并称王沪宁“几乎可以肯定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人”,此文作者是美国着名媒体人休伊特(Hugh Hewitt)。
中共十九大,习近平启用王沪宁作为其“最高智囊”,而这也致使十九大成为习近平政治运势的分水岭。
曾在十八大之后藉助“反腐打虎”获得较高民望的习近平,在十九大之后四年多的时间里,在海内外的民望一路暴跌,陷入了“里外不是人”的窘境。
人们不得不承认,在过去几年里,中共在“习近平思想”的指导下,搞砸了跟美国的关系、打起了自残的中美贸易战,摧毁了香港的民主自由,用“一带一路”大撒币致使多个参与国陷入债务危机,“以疫谋霸”以及“战狼外交”全面点燃了国际社会的怒火……而这个“习近平思想”的真正作者正是王沪宁。
对于这一点, 作者“里昂”(N. S. Lyons)在美国《钯金杂志》发表的文章中也作了详细阐述。里昂说,王沪宁目前是中共最顶尖的“意识形态理论家”,习近平的每个标志性的政治概念都是王沪宁提出来的。
王沪宁为习精心挖出的大坑当然也包括“共同富裕”。过去一年中,中共打富豪、整明星艺人、团灭教培、电游、打击高科技企业、社交媒体等,大刀阔斧的实施了一系列的“割韭菜”,导致大陆中上层社会民怨四起,人人自危。
2022年伊始,中共实施的第一个法令便是新的税收制度,取消了个人独资、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核定征收,一律改为查帐征收。此法令将使中共征收的税金至少增加十倍,使得2022年成为中共的“税收大年”。
而普通百姓并没有因此走向“共同富裕”,他(她)们或是在裁员大潮中成为数亿“灵活就业人员”之成员,或是在减薪、通货膨胀等多重压力下走入经济困境,或是在中共“疫情清零”的暴力政策下饱受次生灾害,更甚者陷入断粮命危的绝境……
不仅如此,在王沪宁精心策划的洗脑宣传下,大陆学生举报老师、朋友圈相互揭发告密、“揪叛徒”、“游街示众”等风气越演愈烈,中国社会正在全速回到“文革”。
综上所述,随着二十大的迫临,中共的内斗也随之不断加剧,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在明线的博弈中,习当局显然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将会在政法系统、军队系统等方面大力清洗江、曾反习势力。从过去一年的总体走势来看,2022年习当局的胜算机率还算比较大。
然而,在暗线的博弈中,现实地说,习近平遭到了王沪宁阴毒暗算。王沪宁亲手炮制出的“习近平思想”所引发的国际怒火以及国内的沸腾民怨都在不断地烧向习近平。而且不难预见,2022年,王沪宁会不遗馀力“猛踩油门”,诱导习带领中国社会加速左转,而这不仅会把习导向深渊,戕害的将是全体中国人乃至全世界民众。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