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乱世自警】富贵时戒骄惰

2022年01月24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1月24日讯】前言:瘟疫,兵祸,天灾相继而至。晚清风雨飘摇,灾异不断。身逢乱世,应当随波逐流,浑噩且过?还是砥砺猛进,慧眼警醒?曾国藩感叹身在乱世,实为不幸。面对欺辱、毁谤、功名与诱惑,他战战兢兢遵循传统,勤谨修身。经历千百险阻,不屈不挫,终于乱世中脱颖而出。他立德立言立功,是大清第一位以文臣封武侯,虽位极人臣,功高震主,仍能善始善终。我们撷取曾国藩家书、日记及史稿,从财富观、修身思想、治家智慧、养生之道等不同层面,呈现曾国藩秉承的传统价值,为读者再现遗忘的精华传统。
自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入仕,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他以钦差大臣身分督办江南军务。此时的他是大清朝廷倚重的大员。家族中不仅曾国藩大权在握,他的弟弟们也相继建功立业,为保大清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行事仍旧格外谨慎。对待诸弟和子侄,他苦口婆心地督导,要戒掉骄、奢、佚(淫逸)。
自古以来,官场是功名是非之地。曾国藩奉命在长沙办团练。他效法明朝戚继光,招募健勇壮丁,号称“湘勇”,同时筹资建造战船。经过多年屡败屡战,同僚的刁难和欺侮,朝臣的掣肘,曾国藩终是成就了一番事业,名震天下。他说:“人人都热衷名望,谁会比不上我?当我有了显赫的名望,必会有人承担不好的名声。”这样一比较,他的心里反而会过意不去,惟有自我砥砺虚怀若谷,时时反省警惕自己。他想到家乡的弟弟们,叮嘱他们教育子侄后辈要为人勤恳,行事谦谨,“我既然在外有了权势,家中子弟最容易骄奢淫逸,这二样都是败家之道。”
随着曾氏兄弟阅历逐渐加深,兄弟们在书信中也流露出一种傲气。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在多封家书中,提醒弟弟们戒骄、戒惰、戒佚(淫逸)。他认为:“天地之间惟有清廉和谨慎才是承载福气的方法。骄傲使人自满,太满就会倾覆。”在他的眼里,一个人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比如厌恶别人俗气,嫌弃别人粗鄙,随意议论别人的短处,或者揭露一个人的隐私,这都是骄气。
曾氏家族名望高隆,声势显赫,除了诸弟言谈举止充满了傲慢,曾国藩还注意到,家族子弟也充满了傲气,而且一张嘴就议论别人长短,讥笑别人鄙陋。为此,他曾劝澄弟曾国潢:“贤弟要想戒除子侄后辈的骄气,必须先把自己喜好议论别人短处,喜好揭露别人隐私的习气,痛加改正,然后再让子侄后辈在这些事上警醒改正。去除骄字,以不轻易非议、笑话别人为第一信;去掉惰字,以不晚起床为第一义。”
不过,澄弟回覆信函,说曾家子弟没有不谦和的。曾国藩不以为然。他认为,凡是喜欢讥讽批评,揭露别人短处的人,都属于骄傲之人。他引用谚语“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规劝弟弟,“不是说,一定要锦衣玉食,动手打人,才叫骄傲。就是自己感到志得意满,从而没有畏惧顾忌,开口就议论别人长短,这就已经是极骄极傲了。”他希望澄弟能够猛醒,望诸弟和家族子孙能在戒骄戒惰上多下些功夫。
军事倥偬,政务繁忙,曾国藩仍然坚持每天读一卷经史。他熟读经史,为弟弟们讲起历史故事,几乎信手拈来。史上有太多的人败在了骄傲、懒惰上。曾国藩说起上古唐虞时代的恶人,比如帝尧长子丹朱为人傲慢,出兵讨伐舜帝;舜帝的异母弟弟名叫象,本性傲狠,要置大舜于死地;夏朝末代国君桀,以及商纣王这些人因为骄恨,落得丧身亡国的下场。
曾国藩以史为鉴,自述从咸丰八年六月以后,就力戒傲字、惰字。他纵览达官显贵、国家战事,家败或战败,不是因为骄横,就是因为懒惰,“骄、惰”二者中必占其一。所以告诫弟弟们要戒掉“傲”字为第一要义。
曾国藩力戒傲字,有过不少经历。当时的官场上,彭玉麟和曾国荃均是难得一见的将才,二人分别担任湘军水师和湘军陆师将领。彭玉麟(字雪琴)是曾国藩的故交知己,曾国荃是曾的亲弟弟。这二位湘军将领因行事风格不同,彼此交恶,嫌隙越来越深,已经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曾国荃写信向兄长抱怨,斥责彭雪琴为人太过于声色俱厉。说他的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就是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无论声音,还是容貌,表现得都是拒人千里之外,可是彭雪琴就是意识不到。曾国藩回覆沅弟:“雪琴的严厉,雪琴自己不知道。沅弟的声色,恐怕也未尝不严厉,仅仅是自己不知道罢了。”
为此他举了二个例子。咸丰七年冬天,曾国藩埋怨骆文耆(骆秉章)待他实在太刻薄。温弟曾国华说:“哥哥的脸色,也常常给人难堪。”咸丰十一年春天,冯树堂极其怨恨张伴山,说其为人傲慢。曾国藩对沅弟说,树堂的脸色也常拒人千里之外。曾国藩以自己和冯树堂二个人为例,希望沅弟明白,当他责怪彭雪琴为人傲慢,或许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脸上同样有傲慢,都是自己看不见自己罢了。
一个人心里以傲凌物,以此自恃,就会在容貌上反映出来。曾国藩明白了这一点,从咸丰八年起,他力戒骄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人为第一;戒惰,以不晚起为第一”,曾国藩勉励自己,不要忘记当初在蒋市街头卖菜篮子的光景,勉励弟弟不要忘了在竹山坳里拖碑车的情形。以前曾氏兄弟吃过很多苦,在世事无常的世间,又怎能知道以后不会再吃这样的苦?
身处富贵,不懂谦让,待人骄横跋扈,无意中埋下不测祸根。在《颜氏家训》中收录了这个故事,北齐时期,太子高纬和琅琊王高俨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琅琊王天资聪颖,勇武过人,他的气度和见识,在当时无人能望其项背。武成帝与胡皇后都非常宠爱他,允许他穿衣和饮食标准与太子等同,他享有的待遇,不仅超出规格,也超过其他诸王。年幼的琅琊王认不清自己的位置,即使太子哥哥即位为皇帝后,他依然骄蛮放纵,没有任何节制。他所用器物、服饰等,都要和皇帝哥哥攀比,全然没有君臣之别。一天,他在南宫看到了新进的冰块,早熟的李子,便当庭骂道:“我的哥哥已有,为什么我没有?”琅琊王随心所欲,有一些臣子窃窃私语,指责他像春秋时期的共叔段、州吁一样。因宰相和士开与胡太后私通,秽乱宫闱,琅琊王便假传圣旨杀了和士开。尽管和士开不得人心,皇帝高纬当时没有处罚他,但后来还是杀了琅琊王。《颜氏家训》以琅琊王为鉴,作为戒骄的例子。
曾国藩以史为鉴,恪守谨慎。虽然位高权重,身居极品,待人处世一如既往,如履薄冰。他不希望家族子弟沾染骄奢淫逸,从而招来不测之祸。
参考资料: 《曾国藩家书》 《北齐书》卷十二 《曾国藩全书》第216页—217页 《清史稿》卷405@*
点阅【曾国藩·乱世自警】相关文章。@*#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