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风情:古代蓄甲、美甲风俗和指甲套

2022年03月07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3月07日讯】人们对洁白纤长的指甲的喜爱,古已有之。
《韩非子》中有个故事,韩国君主韩昭侯,故意握住自己的指甲,谎称自己丢了一片指甲,焦急地命人寻找。随从们就悄悄剪下自己的指甲,献给韩昭侯“交差”。韩昭侯则以此判断手下人是否忠于自己。
这则关于君臣的寓言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古人爱惜指甲的风俗——指甲不能随意丢弃,更要妥善保管,甚至男子都不例外。更有传世画作为证:宋代《听琴图》中,身着道袍的宋徽宗,正用尖尖的指甲抚琴弄声;清代《康熙帝读书轴》中,康熙帝十指修长,同样留着白皙的长指甲。
对古代女子来说,指甲的美观就更为重要了。“十指纤纤玉笋红”“纤纤软玉削春葱”,这些娇美温柔的词句,都是赞美女子的手和指甲的。可知古代女子在指甲上花费的心思,一点不比今天少。

纤纤玉簪为谁留

古人爱惜指甲,如同爱惜身体和头发,主要出于儒家“孝”的道德观念。《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人把指甲看作身体的一部分,是父母所赐予的,蕴藏生命之精华,故不能轻易剪断。这是对孝顺父母的一种表现,护甲、蓄甲之风,由此传续下来。
指尖风情:古代蓄甲、美甲风俗和指甲套
图为1699年康熙帝读书像(45岁)。(公有领域)
不过,指甲毕竟不像头发,头发再长都可以用簪钗绾起,但是过长的指甲就要影响人的正常生活了,因而古人也会定期修剪指甲。但是修剪的时间,以及如何处理剪下的指甲,都有一套明确的规范。
《千金要方》载,每到寅日剪手指甲,午日剪脚指甲和烧白发,此为“吉”。而剪下的指甲,需要放在囊匣等器物中储存,或者埋入地下。正如《云笈七笺》载:“凡梳头发及爪,皆埋之,勿投水火,正尔抛掷。”这主要是为了“敬父母之遗体”,二则古人认为有种叫付鹠的鸟,夜里会飞入家宅偷取人的指甲和头发,损伤其精魂。
古人的丧葬文化讲究事死如事生,同样重视死者的指甲处理。《礼记》要求,国君和大夫去世后,指甲和头发,须埋在棺木内四角,士人的埋在坑中。之后各朝代礼仪类典籍,也大多规定“剪须断爪,盛以小囊,大殓纳于棺”。
古代无论男女,大多蓄甲,指尖皆是细长而洁净的指甲,长约一寸,有的女子甚至长及数寸。比如南朝陈武帝的章皇后容貌俏丽,手指甲有五寸长,红中透白,每遇到丧事就会有一片指甲折断,堪称奇事。《红楼梦》中最美的丫鬟晴雯,病中尚留着两根两三寸长、染得通红的长指甲,竟让看诊的大夫误以为是位小姐。
手常常被视作人的“第二张脸”,对于女子来说,一双白净纤细的手,不仅代表了她姣好的形貌,更是体现了妇容对整洁仪容的要求。手如柔荑,指若青葱,是古代女子向往的形态美,而整齐而健康的长指甲,视觉上拉长了手指长度,恰是指尖最瞩目的风景。
蓄甲是个慢功夫,一般需要花费大半年,才能“养”出一寸左右的指甲长度。这期间,指甲不能断、不能裂,任何一次磕碰,都有可能让辛辛苦苦留长的指甲受到损伤而前功尽弃。因而古人尤为珍视长指甲,不惜为它“大做文章”,发明许多方法来保养、装饰指甲。

凤仙染就小桃红

元人有诗曰:“金凤花开色更鲜,佳人染得指头丹。弹筝乱落桃花瓣,把酒轻浮玳瑁斑。”描绘了女子用凤仙花做为原料,染成漂亮的红指甲。她弹筝的时候,指甲抚弄琴弦,彷彿落英缤纷;她敬酒的时候,指甲映着酒色,似有华光浮动。如同女子总在面颊上点朱飞红一般,她们也喜欢把保养得莹润凝脂的指甲,染上鲜艳的花色。
指尖风情:古代蓄甲、美甲风俗和指甲套
夏秋之际,凤仙盛放,古代女子纷纷采摘凤仙花、叶,制作染甲汁液。图为盛开的凤仙花。(Pixabay)
当今女子多爱美甲,在指甲上涂抹五颜六色,甚至点缀各种饰品。这种风俗,不独今人有,古人亦好此道。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贵族妇女就用橡胶、蛋白、白明胶、蜂蜡等材料制成“光漆”,涂在指甲上增添光泽。商周时期,光漆掺入金属粉末,呈现出象征贵族身分的金银色调。
不过,光漆贵重,并非人人都能取得。大约在唐宋时期,来自大自然的凤仙花一跃成为染甲材料的主角。凤仙花又名金凤花、指甲花,因其形态形如飞凤,头、翅、足、尾俱全,故得此美名。夏秋之际,凤仙盛放,古代女子纷纷采摘凤仙花、叶,制作染甲汁液。
正是“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癸辛杂识》记载了古代染甲液的制作过程和染甲方法:“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讨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
染甲液制法简易,只需将凤仙花叶反覆捶捣,捣碎后以加入少许明矾即可。染甲之前,洗净指甲,取丝绵裁减成指甲大小的薄片,吸收染甲液后覆盖在指甲表面,用布条包裹后过夜。如此反覆浸染三五次,就可染出色泽明艳的红色,数月不会消失。
引领染甲风潮的第一人,大概就是盛唐的杨贵妃了。《古今事物考》记载:“唐杨贵妃生而手足爪甲红,谓白鹤精也。宫中效之,此其始也。”美人杨贵妃,指甲天生红润,衬得双手更加白嫩、气色好,长得君王带笑看,令宫廷女子羡慕不已。
怀着这份羡慕,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们自然出萌生染红指甲的灵感,流传至后世成为女子必备的妆饰之一。《陔馀丛考》载:“俗以凤仙花染指,自宋已然⋯⋯”宋代以后,用凤仙花汁染甲,已经蔚然成风了。

金玉生辉指甲套

日积月累养成的长指甲,不辞辛劳染就的好颜色,古人的指甲,彷彿一件精美而易碎的艺术品。她们想方设法,保护这来之不易的美好,各式各样的指甲套,就这样作为手部饰品应运而生。
指尖风情:古代蓄甲、美甲风俗和指甲套
图为清代的银鎏金累丝嵌珠石指甲套。(公有领域)
最早的指甲套叫“护指”,又名金驱。护指多以金属材质打造成指甲形状,表面几乎不加装饰,突出其实用性。古人使用护指的历史悠久,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吉林一座汉墓出土的一对金护指,整体按照指甲形状剪切,才卷曲成型,恰好覆盖整个指甲;底部延伸出一长条,螺旋式围城环状,可以调节粗细,可灵活套于指尖。
随着首饰工艺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美甲的热衷,护指制作越来越精美、奢华。它也不再是简单的护具,而真正具有美化手指的意义。古代的指甲套,在清代大放异彩,成为独具时代特点的装饰品。
清代指甲套,造型犹如一根细长而弯曲的手指,自底部向上逐渐收拢成尖,不仅能护甲,还能显得手指更加纤长,精致中透露出几分贵族的威严。其制作材料更为丰富,除金银外,还有玉石、玳瑁、珐琅等,通过锤揲、焊接、累丝、镶嵌等工艺,在指甲套的表面制作各种吉祥纹样,点缀宝石、点翠等各色饰件,尽显奢华绚丽之风采。
指甲套可以戴于多个手指上,可对称也可随意。《清稗类钞》载:“金指甲,妇女施之于指以为饰⋯⋯自大指外,皆有之。”不过大量传世画像或者老照片中,清代女子大多戴在无名指和小拇指上,形式较为自由。
如同其它首饰或者妆饰的流行,指甲套也是从清代宫廷兴起,自上而下成为贵族女子喜爱的配饰。有记载的佩戴指甲套的第一人,是清代中期的孝全成皇后,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婆婆。不过真正将指甲套“发扬光大”的,却是慈禧本人。
她的御前女官德龄在《清宫禁二年记》中,描述慈禧太后手上各式各样的指甲套:“(太后)第三指及五指上有戒指数事,均玉制者。右手罩以金护指,长约三寸。左手两指, 罩以玉护指,长短与右手同。”
繁丽精工的传世指甲套,自然还要看清宫藏品。比如一副银鎏金累丝嵌珠石指甲套,整体高9釐米,底部外径1.4釐米,通体鎏金,以累丝工艺,制成连贯的镂空小型古钱币纹样,正面是寿字纹和蝙蝠纹样,并镶嵌红宝石、珍珠各一颗,整体造型轻巧灵秀,寄托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
指尖风情:古代蓄甲、美甲风俗和指甲套
图为清代的点翠嵌宝石缉米珠镂空指甲套。(公有领域)
还有一副更为华丽多彩的点翠嵌宝石指甲套,整体成弓形,长11釐米、口径1.4釐米,表面是大气的连枝茶花纹样镂空纹样,花瓣以缉珠法串制、妆点,花心处镶嵌红碧玺,叶片嵌饰翡翠,枝干施以点翠,正面的边缘还有一圈阴线饰的回纹,精雕细琢,又不失皇室尊贵气象。
美丽的指甲套,还有古人蓄甲、美甲的闲情逸致,都随着一个朝代的消逝而尘封于过往。但那些遥远而华美的风尚,保留了传统首饰的技艺和古代的审美理念,成为今人和历史对话的一道桥梁。
点阅【古代首饰】系列文章。@*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