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成大家 他献上保住生命青春必赏的诗篇

2022年03月15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3月15日讯】春天惊蛰时节,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美在节气中和,美在花间烂漫。最美的季节品赏属于春天的美诗,正是时候。
在美丽的春之诗中,有一首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诗篇是哪一首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也!张若虚是个唐代传奇诗人,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年中,以文词俊秀驰名京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杰”。他一生仅留下两首诗见录于《全唐诗》,以《春江花月夜》着名,而他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数遍人间绝美的春、江、花、月、夜,动人处以相思最关情,成千古绝唱。

歌曲‧诗篇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的旧题之一,最早的创作者不知归谁。“吴声歌曲”流行于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以六朝古都建康为中心,盛行于古代吴地,内容多是歌咏男女情爱,源流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歌。
魏、晋以降,吴歌被南朝乐府官署采入清商曲,将质朴的歌唱加上了管弦伴奏。隋炀帝曾用这个题名作了二首诗。到了张若虚手里,《春江花月夜》突发异采,突破情爱、思乡的格局。他发挥吴歌特有的沉郁底蕴,充分展现吴歌情意深沉、语意双关等特色,追索生命之谜,创造了不朽的艺术生命。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祗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𢭏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斜:音同“霞”)

诗情诗韵 丝丝入扣

为什么我们咏诵此诗直觉就受到感动?为什么咏诵着自然从内心萌生一种谐和又感动至深的美感?
因为本诗是一种歌诗,将诗情谐和韵律节奏的艺术特长极致发挥了。抑扬回旋的节奏,一唱三叹,前呼后应,叩应诗的主旨。本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诗景、诗情,随着韵脚的收放强弱而转换变化。《春江花月夜》一诗九韵,透过声韵变化和平仄起伏交错,绮回曲折,流畅婉转,展开层层相异又相系的诗境。节奏起伏跌宕间,声情与诗情巧妙契合,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清代毛先舒在《诗辩坻》中说,本诗丰姿自然天成,造境达到了化境;押韵转调让人惊叹,诗情缠绵酝藉,萦怀感人。(毛先舒:“不着粉泽,自有腴姿,而缠绵酝藉,一意萦纡,调法出没,令人不测,殆化工之笔哉!”)

主题与人生 跳脱旧格局

《春江花月夜》诗境的画面衔接,流畅婉转,情思看似幽渺,其中隐隐一脉春江水,丝丝牵系明月光。欣赏这诗篇有很多视角,本文要从“江、月”来叩问主题。
本诗以一幅幽静又暗潮深涌的“春江月夜”画面展开春天,以悠悠的行板展开人生的诗篇,旋以“何处春江无月明”绾结主题,说遍古今一幕幕人生。为何这句话让人有砰砰心动的感觉呢?试将“何处”用“何人”转换就很明白,这一句表述了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那么的珍贵,生命都有它的精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大江之水来自天然,是生命的起源,塑造出生命。江水宛转,流过芳草萋萋的青春地;生命之春,纯真美好。明月连动人的灵性,月华照花林,点染冰晶奇花。一朵花属于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花开花谢过程;一朵朵花感应月华,触动灵性深处,幻出纯洁的冰晶之华。张若虚似为宇宙中古往今来的生命献上了本诗,他以他的生命精华灌注了人人的《春江花月夜》,为人保住生命的青春而献力,一诗成大家,获得了千古的喝采共鸣。
“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写五种天地间常见的美景美色,意境幽曲,照应有情天地。《唐诗归》说“春江花月夜,字字写得有情、有想、有故”,“浅浅说去,节节相生”。
然而有情天地只是本诗篇的开场楔子,并不是真主题。紧接着开头如诗的行板,本诗旋即扶摇而上,探索宇宙、追索生命的源头: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接着,敏悟的诗人马上引人低回,曲调转入跌宕,触动人生命觉醒之旅: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祗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代代人如长江之水,哗哗啦被送走了。天上明月一年又一年,依然在那里投下光华,月等待着谁呢?“但见长江送流水”,感伤的是谁?惋惜的又是什么呢?
经过一番追索之后,诗人旋又转换视野,放大光圈聚焦人间江水上景象:“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天下未归人何其多,明月相思处处在。人间之情最是相思,为何还不归去?明月深处是谁在等待?
一诗成大家 他献上保住生命青春必赏的诗篇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Pixabay)
古人评本诗,多将诗的主旨和游子思乡、思妇怅望之情相系。例如《古唐诗合解》说:“楼上宜 ‘月’,扁舟在‘江’,此两种人于‘春江花月夜’最独关情。”《唐诗别裁》也说:“后半写思妇怅望之情,曲折三致。”
明明夜色中,怅怅离情把相思的浪漫推上顶峰,让人为之倾倒。然而让笔者触动的是,扁舟游子、楼中思妇这是诗人的借喻,是语意双关的表现,在诗人诗心之中,此情不关风与月。双关借喻是诗中常用的手法,比如屈原就以香草美人象征他日夜思慕的君主。那么,张若虚的相思落在何处呢?
看诗篇中:月徘徊,拂还来,照离人楼台。明月不仅是思妇之月,千古之月早生于人,一直以光华触动人的灵性深处,月象征生命元乡;谁家今夜扁舟子?生生世世之人,皆是宇宙生命的游子。然而,世中游子对月已是“相望不相闻”,断了生命的连系了。鸿雁长飞,度不过不同层次时空的界域,回不去生命最真最纯的来处。前人追求返本归真道上遗落的脚印,我们听来竟是神话遗迹。
本诗篇到了压轴,曲韵转入沉郁之调,诗境展现一个梦境,“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打通时空的界线,乍然给人惊梦的感触。紧接着诗篇主题“江与月”再度合一,“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梦醒时,斜月沉海雾,这一生的一切又尽在尾声收束中,“碣石潇湘无限路”,归途仍是无限遥远!
清代吴乔《围炉诗话》点出“《春江花月夜》正意只在‘不知乘月几人归’”。本诗浪漫动人,透出奇幻迷雾,带着古老玄机,最后点出“乘月归去”的主题,诗人在“春江花月夜”的相思尽在于此!
浪漫的春江花月夜里,往古来今隐隐不断的一脉连系,追索着吾人永远的谜题:生命来自何处?生命将归向何方?如何踏上归途?这是本诗奥处之迷彩,触动世间众生永恒的乡愁。难怪《春江花月夜》一出,让一生传诗甚少的张若虚“竟为大家”。@
─点阅【璀璨中华文化】系列─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