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敏:中概股退市风暴 中共稳得住吗

2022年05月18日时政评论
今年3月以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按《外国公司问责法》(HFCAA)把不符合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审计监管要求的中概股纳入有退市风险的临时名单。截至5月10日,在SEC临时退市清单(包含预摘牌及确定预摘牌)上的中概股,已累积七批合计139家,预计后续将覆盖所有在美中概股。
综合媒体报导,截至2022年4月不完全统计,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约有281家,若加计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等,约有300多家中国企业赴美国上市,理论上讲,在中美监管谈判达成协议之前,随着SEC发布第八批、第九批名单,这三百多家中概股大部分都将登上预摘牌名单,根据SEC规定,缓冲期(2021年当作第一年)三年过后,预计不符合法案要求的中概股,最快将会在披露2023年年报后(2024年初)面临立即退出美国股市(包括OTC市场)。
预摘牌对中概股不是立即性的风险,但从目前相关数据披露,其副作用或后效应已先行而至。
首先,中概股若自美股批量退市,将会产生多大融资需求?据中信建投的一份研究报告称,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遭遇有史以来最大危机,280多只美股中概股总市值从去年峰值2.8万亿美元暴跌至1.4万亿美元。以中概总市值峰值为例,换算为人民币超过2021年全中国GDP总量114万亿元的十分之一,即便是腰斩的总市值,相当于2021年京沪深三市A股市值十分之一,这模庞大的融资需求何去何从?
在SEC公布第一批5家中概股预摘牌名单后,中共喉舌《环球时报》引述专家话说:香港及A股市场有能力接收中概股进一步回归。
中概股为了对冲美股退市危机,谋求双重上市或二次上市,首选都是登陆港交所。据报导,今年1月,中金公司曾根据港交所最新修订规则并结合当前资料,对中概股回归对港股流动性影响及中概股回归之路做过一次沙盘预演和分析研究。其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未来3年内,有60家中概股公司可以走向回港上市之路,其中35家已符合回港条件,25家可能在未来3到5年内满足条件。但是,有197家中概股暂时不能满足赴港二次上市的条件。
参考已经回港上市中概股的现况。今年最新一例是贝壳(居住产业数位化服务平台),公司在4月21日列入第五批预摘牌名单,5月11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首日开盘即超跌2%破发。再以新浪微博为例,在登陆美股的2018年2月达到巅峰股价142美元,估值登顶320亿美元,2021年12月回港二次上市后股价重摔不起,微博港股的成交量每天只有60万港币,今年5月11日收盘股价164.9港币约当21美元。又如总市值最大的中概股阿里巴巴,根据中泰证券资料,阿里2021年在港交所交易的成交额占阿里全球交易额的比例为16%,且去年阿里港股的流动性只有阿里美股的35%左右。
仅此三例足以说明一个问题,中概股转赴香港,股价与市值都遭到冷遇压制,港交所目前资金“池子”还是太小,关键的流动性更是不足。这也是Wind数据指出的,2022年至今,港股主板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1293.12亿港币(折合165.2亿美元),这个数字,相比港股2021年的日均交易量1667亿不仅短少了374亿港币,更是远不及美国单一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的每日交易额,如今年3月一周,纳斯达克股市每日交易额超过2800亿美元,是香港市场交易额的近17倍。
实质上,港股也是仰仗国际资金,特别是香港吸引外资的能力在中共强推国安法后明显衰退,已经难以取代中概股在美退市后的集资功能。
此外,姑且不论沪深两市至今缺乏承接中概股的整体制度安排,目前,港股和沪深A股的体量规模仅相当于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两市四分之一左右,市场宝贵的流动性也远不及美股,将来中概股如果大批密集回归的话,港交所加上沪深两市都无法承接支撑这庞大的融资需求,对整个港股、A股形成强力吸血作用不言而喻。也就是,届时中概股从美股全面退市转投A股,应该不可能发生“一举奠定A股在全球的龙头地位”的事情,反而是A股大盘会随其挤兑的后果而“躺平”。
5月5日,也就是在SEC第六批预摘牌名单发布后,中共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当天记者会上就名单不断扩容表示:中概股进入预摘牌并不代表就一定摘牌。“外交战狼”亲自下场安抚,当天沪深两市的恐慌仍然没有因此得到缓解。此前4月,中共证监会等四部门联合修订境外上市公司保密新规则,并废除须由境内监管人员坐镇监察海外挂牌中企的要求,也被外界解读是为了“稳金融”而作出重大让步。
其次,美股挂牌的中概股曾被形容是“创造财富与青年就业的聚宝盆”。而中概企业特别是头部公司如果无法在美国市场融资,意味着这些行业冬天来了,相关从业人员首当其冲。
今年开年以来,阿里、腾讯等多家中概互联网大厂进行大规模裁员消息再度甚嚣尘上,而罕见的是,中共网信办对此曾在4月8日出面“辟谣”:互联网企业近半年来用工人数保持平稳。
但从北京拉勾招聘网站3月发布的《互联网离职人才报告》来看,今年一季度末,离职人数达到了276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另据业内分析指出,在一季度一般很少企业优化裁员,而这一波裁员突然凶猛,主要原因是由美股中概股预摘牌重创股价引爆,中概互联网板块可谓下跌的重灾区,互联网大厂开始进行大裁员给自己减负。阿里旗下达摩院曝裁员30%;腾讯旗下游戏直播平台国际化业务营运部门裁员比例高达70%;社区电商平台小红书,在暂停美国上市后,被曝整体裁员20%,试用期新员工、应届生入职最先被炒;已回港上市的贝壳据内部员工爆料公司启动“重生计划”,当中一项即是大裁员。
中概互联网公司向来是就业创造大户,除了养活一大批中产,相关企业更是吸纳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值得注意的,这一轮大规模裁员的同时也减少了新鲜血液的输入,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22年春节后才市供需行情》显示,互联网公司2022届校招岗位总数比去年缩减15%至20%。
众所周知,中共“六稳”把就业放在第一位,又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创新高超过1000万人,年轻人就业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不断凸显。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中概股陷入退市危机,年轻人“灵活就业”(这个词被中共拿来掩盖真实的失业率)翻两倍都有可能。而青年人失业率高涨,从来是中共忌惮的乱局的开端。
在中概股退市影响中,发现一些媒体与经济学者、行业专家的特别关注点,是中概股被摘牌意味着中国科技转型雪上加霜。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顾问魏尚进教授曾在《复旦金融评论》撰文中有这么一段话,“简单说来,在2018年之前,许多中国科技企业如果不在美国上市,它们当初很可能就无处可以上市了,中国的数字经济的发展或许会远不如今天。”据钛媒体《中概股跌宕三十年》一文,一旦中概股全面回归,意味着与海外资本市场大幅脱钩,极大可能会削弱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整个行业的发展预期,以后再想弯道超车会更难。
其实官媒也曾刊文“科技创新支撑‘六稳’‘六保’”。高新科技企业在发展早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在当前疫情危机背景下,包括中国科技业在内的全球公司都急需现金和流动性。
在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正式实施后,3月16日,上海、深圳、香港三地股市集体暴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刘鹤在金稳会上发出“稳定宏观经济、稳定金融市场、稳定资本市场”的“三稳信号”,并明确表示中概股不会退市。这是有中共最高领导人首次打破沉默且做出强烈回应。刘鹤这一积极表态,也代表决策高层看到中概股全面退市后果真的很严重,不只是“三不稳”,“六不稳”都有可能。
而在今年3月这波集体下跌中,大陆媒体纷纷以“中概股失去‘美国梦’”为题报导中概股总市值两天蒸发上万亿。对中国企业来说,特别是高新科技公司,关键的不是已上市的公司被摘牌的问题,最为可怕的是以后不能在美国这个市场上再融资。
中概股中概股退市风暴的起点,根据《外国公司问责法》SEC并要求企业揭露,自身是否为任何外国政府所有或控制,如证明自身不被外国政府所有或控制,披露董事会里共产党官员姓名、共产党党章是否写入公司章程等。
从PCAOB公布的未获得审计底稿的公司名单来看,二百多家公司中90%都是中概股企业。而百度、腾讯、阿里、京东等中国互联网龙头企业都有成立中共党支部。这些巨头们也曾无视上市公司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与投资大众权益,向“党”表态要把经营权和所有权“放弃”。如马云说过,“如果国家需要,我随时可以将支付宝无偿献给国家”。
实质上,中概股在美国集体遭遇诚信危机是“表”,中共才是“里”。这才是中共一再拒绝PCAOB的审计要求以及有口说不出的地方。这场中美关于审计底稿的监管谈判后期,中共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达成协议以体面下台。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