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影迷谈电影《长春》观后感

2022年10月25日时政评论
我从小就喜欢看电影,各类型、各题材、各语言电影看了不下几千部。小时候看了很多译制片,《罗马假日》、《乱世佳人》、《魂断蓝桥》、《佐罗》等等,经典老电影所散发出来的传统价值观,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打下坚实的基础。
后来是战争题材的史诗大片,惊险刺激中不乏风趣幽默,在危难面前更闪现人性的光辉。再后来喜欢看励志电影,因为我本性单纯、老实,但现实很残酷,我与上海那种纸醉金迷的环境格格不入,心里很苦闷。
有段时间状态很差。一次偶然的机会打开电视,看到一部电影《永不放弃》(door to door),主要讲述一位残障人士,患先天性脑瘫,后来成为推销员,挨家挨户推销,他花了比正常人付出数倍的努力和心血,过程中旁人从异样的眼神到由衷的敬佩,最后实至名归地获得年度最佳销售员,赢得所有人的掌声和肯定。
其中一个场景是,他得知一直照顾他的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在那种绝望无助中他都没有放弃。看完电影后我热泪盈眶,想起码我是个正常人,比他好太多了,所以我也不该放弃。
看《长春》预告片时我以为是一部动漫电影,结果一开场就被惊艳到,主创可谓诚意满满的直接放大招,运用了长镜头的拍摄手法,交待了事件起因和人物关系等基本情况,我就知道这是一部高水准电影。
长镜头,也叫“一镜到底”,就是用一个镜头从头到底流畅地拍摄,当中没有切换,这需要逻辑思维非常缜密。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唯一一部以漫画形式出现的长镜头,这需要一笔一笔画上去,百分之百纯手工制造,难怪说花了6年的心血在里面。
还有一个亮点是真人纪录片,这两年好莱坞或者是主流电影市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拍摄纪录片,或者是伪纪录片,也就是以纪录片方式呈现的故事。我个人认为可能是大众看腻了虚构不实的东西,想看点货真价实的。而电影《长春》是漫画和真人纪录片相结合的形式去表现,那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好电影的标准

以我阅片无数的经验来看,判断一部好电影的标准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发人深省、引人深思。看完电影后我久久不能平息,因为这部电影除了艺术手法高超,更是一部历史教育片,像二战时期纳粹对待犹太人一样,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华人去了解的一段历史,尤其是在生命受到威胁的严酷的情况下,还能坚守信仰,是非常可贵可敬的。
二、带入感强。其中主创说:我做了一段小时候长春的3D动画。但高明之处在于先拍摄了观看者的表情,这让我期待值上升迫切想要去看,然后就被带入那个情景之中,不会觉得没去过东北很陌生,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在上海的经历,外滩、外白渡桥、城隍庙看灯等温暖的记忆涌上心头。
三、重温仍有触动。好的电影就是过段时间再看就像看新片时那样,还是会被震撼、被触动,不会像爆米花电影一样浪费时间。《长春》这部电影在5月份参加电影节时我就已经看过了,知道这是一部佳片、一个宝藏,所以就一直关注着,这次又能在曼哈顿的电影院上映,马上就带上亲朋好友去观看,观影体验就像第一次观看时一样令我回味无穷。
四、奥斯卡的影响。当年(2004年)《指环王》第三部在上海上映,后来被紧急下档,说是宣扬封建迷信,但在来年奥斯卡获奖无数后,重新上映。有的影院三部一起放映,进去要带枕头的,因为要十几个小时,而且各大网站下载观看量直线上升,甚至影响网速一个晚上才能下载下来。
可能有人会说《长春》在国内肯定遭遇禁播。那再举个例子,香港电影《十年》,获金像奖之后院线封杀,但人的好奇心越是被禁越是要传,私底下小剧院轮番上映,连我上海的同事都知道被禁的一定是好片,就通过各种渠道想拿片源。
很高兴电影《长春》得到了加拿大电影机构的认可,代表加拿大唯一参选作品角逐明年的奥斯卡,这对于我们华语片来说简直是久旱遇甘霖。因为上一次获得奥斯卡肯定的电影还要追溯到21年前的2001年。
当时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斩获多个大奖,创造了华语片的辉煌,是无数电影人为之追求的最高荣誉。奥斯卡的威力就像是原子弹,其影响力覆盖全世界,所以请我们齐心合力,为了华语片的再次崛起而一起加油,用实际行动去电影院支持我们自己的电影吧!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