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找到斑马鱼伤口愈合再生的机理

2023年06月30日科技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7月01日讯】二百多年前,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帕兰札尼(Lazzaro Spallanzani)对一些具有“受伤越重,再生越快”奇特能力的动物进行研究,但碍于当时科技和工具限制,没有解开这种奇特现象的机理。今天,台湾的科研团队在斑马鱼身上解开了这一谜团。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研院)细胞与个体生物学研究所和物理研究所,共同组成跨领域团队,以斑马鱼(Zebrafish)作为动物试验模型进行研究。他们发现,斑马鱼是利用尾鳍的机械波(力学波)侦测受伤的位置,调控伤口愈合和再生。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今年6月的《自然》杂志上。
论文中提到,肢体再生的第一步是伤口愈合,该过程被称为“上皮化”。上皮在形成过程中,上皮细胞会快速迁移,但不增殖,并在几小时内覆盖整个伤口,防止出现感染和最大限度减少疤痕形成。
论文中还提到,上皮细胞的集体细胞迁移(CCM)现象在大多动物的寿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包括胚胎发育、伤口修复和应对癌症侵袭等,再加上其生物学相关性和治疗潜力,成功引起了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关注。
因此,这次中研院团队希望透过研究斑马鱼伤口愈合情况,解开二百多年来的谜团。斑马鱼是一种广受欢迎,且具观赏性的热带淡水鱼。这种鱼同时在科研领域上是一种重要的有脊椎类生物,经常被科学家用于研究生物体的再生能力。
实验中,团队截断成年的斑马鱼尾鳍,进行全面活细胞成像。成年斑马鱼尾鳍共有16至18条骨射线组成,两侧被基底上皮细胞(BEC)覆盖。尾鳍上覆盖有分层上皮细胞,最外层为浅表上皮细胞(SEC)。
研究人员利用三维延时摄影去观察斑马鱼截断尾鳍上残留的BEC动态,发现BEC迁移到截肢平面以覆盖伤口,伤口附近的细胞累积形成延伸的隆起,但伤口远处的细胞当时则保持不动。
随后,相邻不动的BEC逐渐加入集体迁移,伤口附近的细胞逐渐减慢运动。这种迁移大约在1至2个小时内停止。
他们还观察到,细胞向伤口部位的连续运动,表明每个细胞在靠近伤口部位的前一个细胞拉伸后,有逐渐被激活的现象。
为了确定截断水平(严重程度)对伤口恢复造成的影响,他们对尾鳍分别进行远端截段(DA)、中间截段(MA)和近端截段(PA)实验。
结果发现,BEC平均速度与截断水平呈现正相关,受伤越重(失去的组织越多)BEC的迁移速度越快,且通常在截断后25分钟达到最大速度。
另外,他们为了观察斑马鱼细胞增殖、再生能力,将普通的斑马鱼和基因改造的斑马鱼(krt19)进行尾鳍截断(部位相似),并观察它们的恢复情况。
结果显示,普通斑马鱼的细胞增殖速度、再生能力前期要快过krt19,原因是krt19身上的过氧化氢酶基因导致,但两者的伤口皆在头三天出现快速愈合,并在一周内快速生长出新的尾鳍,随后生长速度渐缓,约21天后恢复至最初相似的模样。
他们还监测到尾鳍截肢时基底上皮细胞的集体迁移(CCM)引起的机械波,以均质的波速进行移动,密度波与细胞迁移成相反的方向传播,并通过上皮细胞进行拉伸出现传播现象,该波浪一般在2小时内停止传播。
最后,该团队推测这种机械机制可能出现在其它再生动物中,也可能出现在胚胎和原肠胚形成,未来可能进一步用于伤口治疗和组织生成。
论文主要作者、生物学博士陈振辉(Chen-Hui Chen)对中研院的新闻室表示,这种跨领域的合作需要“不寻常的勇气”,因为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讲的是完全不同的学术语言,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经常需要开会讨论,但这次物理学家设计出简单实验,去验证复杂的生物现象。
共同作者、物理学博士林耿慧(Keng-Hui Lin)解释说,当代生物学逐渐演变成量化的科学,可以透过数学模型来解释生物现象,这让生物学领域也逐渐在寻找物理原则,但这些新兴的课题都不在传统学科领域的范畴。因此,跨领域的合作虽然具挑战性,但也带来解决关键问题的机会。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