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真相】败退大别山 刘邓大军难堪历史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4年01月31日讯】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百年真相》。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作家张雄文采访了解中共军史内幕的老干部时,一位老干部跟他谈了1947年至1948年刘伯承、邓小平转战大别山的一段往事。
这位老干部说:“刘邓一头扎进大别山……对这一进军,刘伯承有极大不同意见,而邓小平却极力维护毛泽东的主张。”
“坚持大别山后期,刘伯承与邓小平间越发水火不容,刘不忍部队日渐缩小,几无战斗力,提议走出大别山。邓小平则强调坚持中央方针。两人争吵之际,刘伯承索性提出分兵:两人各带队伍行动,自己出大别山,到豫西去;邓小平则依旧留大别山。意见反映到中央,毛泽东只得同意。结果证明刘的意见是正确的,邓小平后来也只得出来了。”
刘、邓为何争吵、分兵、最后都退出大别山?这得从“刘邓一头扎进大别山”说起。
这“一头扎进大别山”,就是所谓的“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共一直把这件事当成其在国共内战中的一个重大历史功绩来颂扬。但是,真实的历史是这样吗?
今天,我们就根据《历史疑点重重的“刘邓”大军》等资料,跟大家复原真相。

毛决策 刘邓向中原进发

1947年,国共内战进入第二个年头。国军对共军的进攻,主要集中在陕北、山东。
当时,由于潜伏在中华民国军队要害部门的中共特务,将国军作战计划报送毛泽东,所以在这两个地方,共军打得比较顺手。
于是,毛泽东决定,在国军重点进攻的陕北、山东之间的兵力空虚地带,由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率领部队,避实击虚,向中原进发,打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大别山去。然后,凭藉大别山的有利地势,威胁中华民国首都南京,以及周边的江苏、浙江、安徽、武汉等地。
毛作出这个决策后,到1947年8月,战场形势出现了不利于刘邓部队的情形。蒋介石调集8个整编师18个旅约14万国军,分别由菏泽、袁口、嘉祥等地出发,对刘邓部队进行联合袭击。
8月7日,刘伯承决定,提前结束部队的休整,乘国军合击部署尚未完成之际,率4个纵队12万人,从山东西南部强渡黄河,开始挺进大别山。
8月27日,刘邓部队抵达大别山。他们转战大别山以北花了一个多月,以南花了一个多月,两个多月时间内攻城略地,占领了很多地方。
但是,等追剿的国军一到,刘邓占领的地方,很快又丢失了。
这是为什么?

军事上的问题

有中国大陆专家分析,刘邓南下过程中,将主攻方向和力量,一直投入在城镇方面,以正规军对付国民党的地方团队,消耗了时间和精力,未能深入农村,建设根据地,确立立足点。
刘邓部队深入大别山区的最初几个月,仗打得也不是都好,除张家店战役和高山铺战役外,大多打的是消耗战。
刘伯承后来回顾说:9月份在商城、光山,“三次作战,打得都不够理想,没有全歼敌人……再加上群众未发动,政权未建立,粮食要自己筹,伤员要自己抬,打完仗也没有可以休整的时间和地方。因此,有些部队一时呈现出疲惫和纪律松弛的现象。有些干部,打起仗来顾虑重重,错过了一些歼敌的机会”。

政治上的问题

据当时担任鄂豫四分区的地委书记和政治委员的李友九回忆,中央工委书记刘少奇要求:进军大别山的共军,必须在半年内在“新区”完成土地改革。
邓小平打高山铺战斗路过,李友九问邓,在这么短的时间搞土改,恐怕搞不透,有假成分,怎么办?邓回答说:只要你头脑清醒,就可以弄假成真。既然是中央工委的指示,就应该坚决执行。
结果,刘邓在大别山区搞的土改,不仅未能组织起农民群众的拥护力量,反而激发地主的拼命反抗,反倒是追剿刘邓部队的国军得到地主的自觉支持。
据官方文献,邓小平后来不得不为此写检讨,说“鉴于我们以往在新区所犯的急性病的错误,脱离了群众,孤立了自己,在对敌斗争与确立根据地的事业上,造成了许多困难”。
邓小平还提到侵犯中农和工商业,以及没建立有效新政权的问题,打土豪、分浮财也给军队供给造成困境。种种错误,最终合成了一个结果:把旧统治阶级成员强硬地驱赶到国军一边,却没有为自己造成一个稳固的政治基础。

刘邓被迫分兵自救

由于刘邓部队是孤军深入,没有及时的、充足的后勤补给,加上经常连续作战、疲劳作战、山地作战,人员、装备消耗非常大。
筹措不到足够的粮食,许多士兵吃不饱饭,能吃的只有清水煮菜、树叶甚至树皮。穿衣也是很大的问题:到了冬季,从“晋冀鲁豫区”带来的军装损坏了,但是棉花和布匹的补给不足,许多部队的士兵穿得如同叫花子一般。
刘邓部队的大多数人,来自华北地区,对于地处南方的大别山区,水土不服。很多人患了打摆子(疟疾)等疾病,忽冷忽热,上吐下泻,一下子多了许多病号,非战斗减员问题十分严重。
情况最糟糕的时候,就连刘、邓都只能带领一个团在大别山区四处转战。他们的部队损失过半,南下时12万人,最后只剩下6万人。
到了1948年3月,在不断被动挨打的情况下,刘、邓对于留在大别山,还是出大别山的问题,发生激烈争吵,以致于出现刘、邓分兵的情形。

“千里跃进大别山” 谎言与真相

中共党史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陕北的毛泽东解了困。
历史真相是:刘邓部队未曾从陕北调走国军的任何兵力。
我们在开头提到的、了解中共军史内幕的老干部,对作家张雄文透露:“大别山我军历史上曾几进几出,民穷人少,无法使大兵团立足生根,蒋介石根本不屑调动精锐前往进剿。”
倒是陈赓、谢富治的部队,1947年8月下旬渡过黄河,重创国军,对西安造成实质性威胁,迫使国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不得不从陕北调出兵力去加强守备,从而,降低了陕北国军对共军进攻的密度和烈度。
中共党史还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对调动中原敌军兵力部署,发挥了战略牵制作用。
历史真相是,蒋介石并没有动用他的嫡系精锐,而是命令国防部长、桂系将领白崇禧负责清剿大别山的共军。
白崇禧的具体安排是:“将大别山区共军由东南朝西北方向压迫于黄安、宣化店、白雀园、小界岭间地区,相机包围歼灭其主力或有力之一部……主要目的是解除南京、武汉所受的威胁,确保长江的交通运输并使共军不能渡江。”
“(国军)整四十八师、整七师、整二十八师按照预定日程推进,沿途未遇到解放军,到达叶家集、金家寨、英山、洗马畈、浠水之线。”
也就是说,白崇禧仅就地调动了三个整编师,进行了一次由东南向西北的平推行动,就将刘邓部队挤出了大别山。
中共党史还说,刘邓部队进大别山,对于其它地方的共军起到了有力的援助作用。
而历史真相是,刘邓孤军进入大别山后,一直被国军追着打,越到后期越被动,最后,倒成了其它地方的共军帮扶的对象。
比如,晋冀鲁豫军区令第10、第12纵队南下大别山,为刘邓解围;第11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奉命护送晋冀鲁豫军区征集、返队的新兵和伤病痊愈的官兵,携带大批弹药、药品、银元到大别山,为刘邓救急。
又比如,毛泽东不得不调动陈、谢部队和华东野战军的部分力量,进入豫南作战,打败国民党整编第三师李铁军部之后,才稍稍扭转刘邓部队的劣势。
除此之外,中共党史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中共军队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
历史的真相是,早在刘邓率部南下前两个多月,1947年5月13日,林彪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已经展开战略反攻。至1948年3月15日,东北野战军发动冬季攻势作战,几乎占领东北全境。
到大别山的后期,刘伯承和邓小平的争吵越来越厉害,以至于毛泽东不得不调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去调解。
《一个老兵心目中的陈毅元帅》一书专门谈到这个情况:1948年,陈毅从华东野战军调到中原野战军任职前,毛泽东对他说:两个四川人吵架,你这个四川人去劝劝。
中共让刘邓部队去大别山,原本设定的战略目标一个也没有达成。不仅如此,12万大军去,最后只剩6万人回来。这究竟是“挺进”大别山还是“败退”大别山呢?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儿了,谢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百年真相》节目组制作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