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印制钞票走势示意图。数据来源:联邦储备经济数据(FRED),圣路易斯联储(St. Louis Fed)。图表制作:Jeffrey A.Tucker。
这种情况究竟还能持续多久呢?
仔细观察高度杠杆化的经济环境,我们发现这很有可能始于大城市商业地产的萧条状况。纽约尤其是热点地区和风向标。全国范围来看,形势发展往往存在某种规律。在城市房地产长期繁荣、工人异地长途通勤、银行零利率政策大规模补贴企业杠杆和企业疯狂招聘之后,四年前的COVID-19全球疫情封锁改变了这一切。
突然之间,大批职业经理人被迫在家从事远程工作。这不仅导致了家庭卫生纸的突然短缺,还为美国企业引入了一种新的劳动力管理方式。即使过了这么久,每天上下班的习惯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成为工薪一族的日常了。
从外向内看,将巨大的办公摩天大楼改建成公寓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而目前在这方面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然而事实证明,这并非易事。这些办公空间的设置决定了它们的性质,不可能简单地变成公寓。实际上只有一个选择:要么让劳动力全职回归,要么缩小租赁办公面积。
这些商业租约的有效期通常为5到10年。两年前,许多租约开始到期。去年,许多租约逐渐到期,今年又有许多租约即将到期。公司在审视其庞大的办公面积后意识到,他们可以将占地面积减少一半或更多。目前实施的混合工作制根本不需要像以前那样租用多层办公楼。
因此,许多公司都在缩减这方面的开支,导致抵押贷款持有人的收入减少,因此可用于偿还大型金融公司所持有的大型物业的巨额贷款的资金也减少了。
纽约市股票交易市场上的一家主要公司是纽约社区银行公司(New York Community Bancorp,简称NYCB)。去年,该公司开始报告其指标不达标,陷入困境。它的股票开始受到打击。随着报表越来越糟糕,卖盘也在不断增加。
其股价从接近14美元的高位开始下跌,甚至跌破了2美元。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遭到解雇,由他人接任。随后,几家主要的贷款机构拿出10亿美元,提出了一揽子拯救计划,以挽回颓势。之后股价略有回升。
纽约社区银行公司(NYCB)股价走势示意图。
换而言之,这是一次深层政府的救助行动,是一次全员参与阻止扩散的尝试。这是非常严肃的。尽管这个行动确实占据了许多头条新闻,然而如果要用一句诗来形容,它可能只是一片比人的手掌大不了多少的乌云而已。
《华尔街日报》就此评论道:“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和惠誉评级公司(Fitch Ratings)已将纽约社区银行的信用评级下调至投资级以下。”
众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的救助措施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大城市,尤其是波士顿、纽约和芝加哥等地的商业地产问题从来不会消失。今年全年,这些问题都将恶化,导致主要贷款机构更加疲软。这将引发更多的集中化和救助。对此,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将自始至终密切关注。
他们能控制住局面吗?不太可能,即使长期来看也不可能。金融危机即将到来。他们只是在拖延时间。
如果大家想知道为什么美联储一直在谈论降息,这就是原因所在。尽管从任何历史指标来看,通货膨胀都远未得到控制。这是美联储向市场保证随时准备开动印钞机的一种手段。他们绝对不会让系统崩溃。
那么,这对于普通民众意味着什么呢?首先,这意味着通货膨胀不会消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明年和后年开始,情况可能会变得更加糟糕。我们可能会重蹈20世纪70年代的覆辙,经历三次不同的通胀浪潮。我们可能已经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只会接踵而至。
经验老到的投资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也是黄金和比特币(Bitcoin)屡创新高的原因。在这种环境下,黄金是唯一真正的避风港。无论谁当选总统,这都将是下一任期的巨大问题。这可能会成为核心问题。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请记住问题的根源,它不仅可以追溯到疫情封锁,还可以追溯到应对2008年危机的措施,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2001年后信贷放松的措施。
迄今为止,这是一个通胀金融(inflationary finance)的世纪。这怎么可能不以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告终呢?唯一的问题就是,金融危机将以何种方式展开。值得警惕的是,金融危机已经向我们走来。
作者简介:
杰弗里‧塔克(Jeffrey A. Tucker)是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奥斯汀(Austin)的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的创始人兼总裁。他在学术界和大众媒体上发表了数千篇文章,并以五种语言出版了10本书,最新着作是《自由抑或封锁》(Liberty or Lockdown,2020)。他也是杂志《米塞斯之最》(The Best of Mises)的编辑。他还定期为《大纪元时报》撰写经济学专栏,并就经济、技术、社会哲学和文化等主题广泛发声。
原文: The Financial Crisis Begins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立场。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