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拜登直言中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南海对此应该更清楚。6月1日,新华社忽然发文《整治形式主义,新华社六连评!》,文章描述了中共官场的诸多怪象,比如“座谈一排排、出行一串串”“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顺着彩排走、对着稿子念”……可谓十分形象。中共高层对经济束手无策,各级官员顺势躺平,党媒急切公开喊话、自揭其丑,也颇有高级黑的味道。
蜻蜓点水式的调研
中共党魁曾要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党媒宣传高层调研最多的就是习近平。然而,新华社的文章直指“蜻蜓点水式的调研”。文章称,有人对调研安排很“上心”、对调研过程极“专注”、把“身入”当“深入”……“蜻蜓点水式调研”时有发生,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表现。 文章还描述:“座谈一排排、出行一串串、吃饭一桌桌”“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顺着彩排走、对着稿子念、拿上材料撤”……如此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调研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让基层不堪重负。
文章应该是对中下层官员喊话,但同样也在映射北京高官到各地的调研,习近平外出调研的次数最多。5月份,李强和赵乐际还前后脚到河南调研。
2023年,习近平调研的省份包括广东、河北、陕西、山西、内蒙古、江苏、四川、新疆、黑龙江、浙江、江西、北京、上海、广西。2024年至今,习近平已到过天津、湖南、重庆、山东调研,每到一地,召开座谈会是常态,讲话基本都是念稿。
新华社提到“座谈一排排、出行一串串”“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顺着彩排走、对着稿子念”,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很容易联想到中共党魁到各地的调研。
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习近平已经调研过18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但调研之后却没能拿出真正有效的政策。他在各地讲话基本在重复口号、套话,对各地官员的实际工作基本没有指导作用。上行下效,各级官员的调研也照此办理,调研不但是走形式,更可能搞成了外出旅游。
新华社的文章称,既要防止“调”而不“研”,又要防止“研”而不“用”,更要防止“用”而无“效”;克服“哗众取宠之心”“刷存在感”。
这说的是所有官员,包括中共高层。
文章还称,“一些地方接待上级调研已经搞出了一套模块化流程,路线怎么走、吃什么饭喝什么茶、谁在什么时间节点出来介绍什么情况”;甚至在什么场合营造感人氛围等已形成“剧本”,而有的调研者也很默契地顺着“剧本”往下走,且颇为“享受”。
这段话把地方官员和中央高官都捎上了,还变相承认了外界关注的群众演员的存在。
文章还称,“既要听顺耳话,也要听逆耳言,这样才能听到实话、看到实情、收到实效。”
这里的映射之意似乎更加明显,中共官场上下,到底谁最不愿意听逆耳之言呢?
以“为人民谋福祉”为幌子
新华社文章称:“打着服务民生旗号”,以“作秀”代替“做事”,以“造势”代替“造福”……在一些地方不时浮出水面,巧立名目劳民伤财……“新形象工程”加重基层负担,导致国家财产和社会资源严重浪费。中共高层时常把“为人民谋福祉”挂在嘴边,但从未真正关心过老百姓,实际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力和权威。新华社揭穿了这一把戏,还罗列了中共官场“新形象工程”的三大特征,包括以“为人民谋福祉”为幌子;盲目跟风引进一些看似“高大上”的项目;兴修只重面子、不顾里子的“面子工程”。
中共党媒经常宣传什么“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新质战斗力”等口号,都属于中央层面的“新形象工程”。中央如此,各地官员自然会效仿。
中共高层故意隐瞒疫情,还曾把“清零”、封闭作为防疫法宝,核酸检测、疫苗注射花费巨资,仅为宣称“胜利”做陪衬,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次生灾难和种种后遗症。这恐怕是近年来中共以“为人民谋福祉”为幌子最典型的一例。疫情从未离开中国,如今中共高层只能下令不许提,中共专家基本被噤声,哪来的“为人民谋福祉”?
文章称,“新形象工程”说到底背后还是政绩观问题,“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
这话似乎在说各省市的一把手,但省市官员看的是中央,根子实际在最上面。
只挂“牌”不干实事
新华社文章描述:一些基层单位、社区挂牌甚多,有的甚至掀起摆“牌”大战,各种“之家”“基地”“服务站”“推广中心”等竞相上墙……“谁来检查就挂谁的牌”“挂了摘、摘了挂,基层干部真忙活”……少挂点“牌”,多干些事!文章还称:“挂牌”缘何有市场?究其根源是借挂牌压责任,以挂牌推落实。上级让基层挂牌,归根结底还是想推卸自身责任……不能以是否挂牌、数量多少来评判基层工作好坏,更不能将份内之事转嫁给基层。
中共高层到各地调研,经常会去“之家”“基地”“服务站”“中心”等场所。新华社捅破了一大秘密,原来这些地方不过是临时“挂牌”,只为应付上级调研、视察、检查,实际工作并无人承担。
中共高层的批示里常见“压实责任”,各地官员就多挂一块牌子应付。 中共体制就这样在运作着,官员集体躺平,经济怎会不处于崩溃边缘?政局怎会不乱?中共的破船也随时都可能触礁沉没。
对环境问题“不上心”
新华社文章称:近期……长江流域7省市的水环境问题,接连曝光了一批典型案例……明知滁河属于长江支流,而且已有污染发生,个别部门负责人仍表示“不知道”“马上退休”“水质检测没必要”……一些干部“不上心”是作风问题……遇事不作为,一问就抓瞎。中共高层时常拿环境问题说事,到各地调研似乎很关心环保问题。然而,国际社会长期希望中共加入减排承诺,中共高层却一直以此为筹码,试图和美国及西方各国玩游戏,实际并不真正关心环保问题,根本不在意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如何。
各地官员包括环境部门的官员,早就知道上级的真实态度,自然只是跟着喊口号,却没人真正干实事。所谓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只是为了糊弄上级,顺便再弄点钱花花;真出了问题的时候,在环保部门里抓几个替罪羊做样子,上级官员安然无恙。
新华社说基层官员对环境问题“不上心”,实际中共从上到下对环境问题都“不上心”。
“借调”的干着、“在编”的看着
新华社文章描述:近年来有的地方在借调干部方面存在泛化倾向,甚至出现了“借调”的干着、“在编”的看着现象……有的单位借调人员数量接近甚至超过自身在编人数。中共官场就是权力网,正式编制人员往往是有来头的,但业务能力很可能较差,甚至基本是外行,仅凭关系占据了肥缺;真正的工作总得有人干,于是大量从下级单位抽调有业务能力的人来干活。“在编”人员并不担心自己的饭碗被抢走,也懒得学习,每天就看着,还可能对“借调”的人颐气指使。
新华社并没有提到临时工,中共官僚机构还曾雇用了大量临时人员,干的同样是“在编”人员的工作,“在编”人员每天琢磨的应该是如何利用手中权力吃、拿、卡、要。如今,中共财政吃紧,临时工大概雇不起了,应该会更多从下级“借调”。
文章还称:一些单位存在人、岗、编不一致现象,有的科室处室“官”多,“兵”全靠借调。
这等于直接打脸中共的所谓机构改革。中共号称中央层面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大概仍然是“官”多“兵”少,自然全靠借调。
中央编制办公室现在隶属中共中央,新华社的文章相当于直指中南海。高官的任免都要经过中共党魁,忠诚是第一位的,能力、经验和资历是其次,中共党魁多次在政治局会议上要求学“本领”。中共上层充斥着没“本领”的人,官场上下一起躺平。
解决问题“在跑步机上前进”
新华社文章称:群众在为切身利益向职能部门求助中,遇到工作人员“只微笑不办事”……解决问题“在跑步机上前进”……消极应付、推诿扯皮……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凡是在中国大陆生活过的人,对此应该都深有体会,甚至见怪不怪、无可奈何;实际上很少能碰到笑脸,却时常会碰一鼻子灰、惹一肚子气。新华社所说的“只微笑不办事”应该还经过了加工,真实情况应该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
文章还描述:办事“拖”、问题“推”、开会“忙”成为少数干部的“工作经”……“打太极”“拖字诀”“踢皮球”的魅影仍不时显现……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祟。
新华社把中共官场的怪像一股脑抖落出来,自揭种种丑态,但对各级官员来说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官场躺平现象只会愈演愈烈。
中共官场如此,工作自然是一塌糊涂,乱局不可避免。中共高层明知大限将至,不得不下令新华社公开向官员们喊话,但更多官员们恐怕在躺平中等着变天,他们最关心的应该是自己的后路。然而,还在中共体制内的人若不能真正醒悟、脱离邪党,甚至继续替中共干坏事,只能随其陪葬,设想的任何后路恐怕都会一场空。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