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林:彻底了解“通货膨胀”的终南捷径

2024年09月16日时政评论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为何会在1949年退守台湾?被共产党戏耍固然是主因,但当时大陆严重的“通货膨胀”(由1美元兑4.25亿当地货币的事实可知一斑),以致民生凋敝,更是世人共认的要因。当时还对囤积、惜售的业者施以严刑峻罚、甚至处以当场枪毙的极刑。可见国民政府也 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也想办法制止,但终究徒劳无功。国民政府退守台湾之后,对通货膨胀的祸害牢记在心,而“新台币”的发行可以为证。那是1949年6月中,“四万元换1元” 的新台币开始发行,因为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民政府接管台湾,但国共内战更殷,台湾物资被强运中国接济国民党军, 中国经济面临崩溃,更连累台湾。当时的物价指数已是终战时的七千倍。(见李筱峰,〈周年启示录〉,《自由时报》, 2009.4.19)

通货膨胀危害世人罄竹难书

其实,类似通货膨胀大祸害的经验,在人类历史上到处都有,在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已故的自由经济大师弗利曼(M. Friedman, 1912~2006)脍炙人口的着作《选择的自由》(Free to Choose)一书第9章中就这样写着:“通货膨胀是一种病,一种危险,有时会致命的病。这种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摧毁一个社会。相关的例子俯拾皆是。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俄罗斯和德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有时才隔一天,物价就上涨一倍或一倍以上——结果是其中一个国家走上共产主义,另一个国家走向纳粹主义。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爆发恶性通货膨胀,有助于毛泽东击败蒋介石。1954年巴西的通货膨胀率高到一年约100%,导致军政府上台。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智利的阿言德(Allende)1973年遭到推翻,阿根廷的依莎贝儿·裴隆(Isabel Perón) 1976年下台,两国接着都由军事执政团掌权。”
不过,尽管史迹斑斑,为何总难得到教训,而让悲剧一 再重演?弗利曼说得好:“没有一个政府愿意接受造成通货膨胀的责任,即使为害不是那么大也一样。政府官员总是找理由来搪塞——企业家贪得无厌、工会狮子大开口、消费者挥霍无度、阿拉伯酋长见钱眼开、天候恶劣,或者八竿子打不着的其他任何理由。没错,企业家十分贪婪,工会的要求不嫌多,消费者不知节制,阿拉伯酋长把油价调高,天气经常奇差无比。所有这些,会推高个别商品的价位,却不能使 各种商品的价格普遍上扬。它们能促使通货膨胀率短暂上升或下跌,却不能制造持续性的通货膨胀,理由很简单:上面这些被指称的祸首,无一拥有印钞机,没办法印出让我们放在钱包裹的那些纸;无一可以合法授权记帐员在帐簿记下相当于那些纸的数字。”

通货膨胀就是一种货币现象

弗利曼于是说:“现代世界中,通货膨胀是印钞机现象。认清严重的通货膨胀不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只是了解通货膨胀成因和对策的起步而已。更为基本的问题是:为什么现代政府会使货币数量增加得太快?既然知道通货膨胀为害的潜力,它们为什么要制造通货膨胀?”
弗利曼的《选择的自由》是1979年出版的,他对通货膨胀的诠释,其实早在1960年就由享利・赫兹利特(Henry Hazlitt, 1894~1993)提出,比弗利曼足足早了二十年,而弗利曼只用一章的篇幅,赫兹利特却用了一本书来解说,就是这本《通膨、美元、货币的一课经济学》(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Inflation)。赫兹利特被称为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专栏作家,散播自由经济理念给一般大众,曾任职 《华尔街日报》、《纽约邮报》,又为《纽约时报》撰写经济社论,1946年到1966年在《新闻周刊》开辟名为“商业浪潮”固定专栏,教育数百万读者了解经济学的入门知识,以及自由经济的观念。就在写专栏期间,时常收到读者来信询问,如何获知有关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的“简短”说明, 也有人希望他提供有关个人应该遵循怎样的途径,以防止其储蓄的购买力受到进一步的侵蚀。为回应读者们的需求,乃 有本书的出现。
这本书只有大约两百页的篇幅,竟然包括了44章之多, 可见每章之“言简意赅”,也显现出赫兹利特“通俗化、简化”的苦心,因为通货膨胀很重要,看似简单,其实难以说清,更不容易“真懂”。我们耳熟能详的“太多的钱追逐太少的商品”,以及上文所引述的“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固然一针见血,但几乎每个人都希望“钱多多”,也几乎对政府的各种撒钱政策拍手赞成。2009年初台湾的“消费券”发放,各国政府在金融海啸、经济衰退、景气低迷之际,一而再地“印钞救市”似乎都被认为是德政,就彰显出历史从来没让人得到教训。其关键就是通货膨胀的观念不被理解,甚至被扭曲,或者被有心人误导让某些人获利、但伤害大多数人。

不要让通货膨胀出现

赫兹利特的这本书抽丝剥茧、钜细靡遗,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将通货膨胀的来龙去脉,循序渐进剖析。告诉人们工资和物价、生产成本的上涨,甚至循环、螺旋式的上涨,都是货币过多的结果,也告诉我们通货膨胀的发生有人得利、 有人受害,于是存有“政治操作”空间。更遗憾的是,人往 往具有“货币幻觉”,以为货币增多之后所得、工资果真增加,却对货币增加导致物价高涨后知后觉,等到发现时已无法摆脱,必须承受。他也告诉我们,一旦不幸出现通货膨胀,一定要赶快制止,不可存有“缓慢通货膨胀是好的”之幻想。
这本书其实传达了一个老掉牙的观念——“预防胜于治疗”,对通货膨胀更要有此认知,应谨记通货膨胀没有解决良方,有的话只有一个,就是“不要有通货膨胀!”。赫兹利特非常认同“金本位制度”,因为它能限制通货和信用的膨胀,而通货是交易媒介,其内涵是“信用”。当今政府发行货币、控制货币,本来就不可能“确切”得知该印行多少数量,更何况存在有政治操作!要求政府严控货币数量,勿让货币滥发、酿祸,戛戛乎何其难哉!无怪乎赫兹利特坚持以黄金作准备才可有效限制。
不过,要回复金本位制,在1960年代都不可能了,遑论 21世纪的现在!所以,我们必须接受各国政府负责印制钞票的现实,而后设法严密监督政府破坏信用、滥发钞票,以免时常遭受通货膨胀梦魇。
如何有效监督政府滥印钞票?全民具备有关的“通货膨胀”和“货币为何物”的正确基本观念是先决条件,那么, 向本书取经是最有效、最便利、最节省的终南捷径!2009年本书中译本面世时是如此, 十五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
(本文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