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上海地方“两会”期间,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等20名上海市医界政协委员在提案中向官方反映,有些集采药的药效不稳定,存在“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的问题,将集采药品质量问题在网络大曝光。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中共国家医保局不得不赴上海“调研”。
那么调研的结果如何呢?
2月10日党媒新华社发表的“‘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医保、药监部门就集采药品问题答记者问”给出了答案:“总的来看,此次关于“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说法,多来自他人转述和主观感受。”换句话说,上述说法没有科学性和可信性,集采药不存在“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问题。这样的调研结果很难令人信服。
按说,郑民华等20名上海市医界政协委员是提案的提出者,“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的问题是他们反映的。国家医保局去上海调研,理应首先听取他们的意见。而且事前,国家医保局在发给上海医保局的《关于了解核实临床专家实名反映集采药品降价出现质量问题 有效回应社会监督的函》中也称,“请上海市医保局联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和郑民华专家,代表国家医保局致谢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进一步了解该专家反映存在质量问题的具体品种、中选企业及临床表现等情况,责成相关中选企业回应临床关切。”但在国家医保局调研后的公开回应中,却只字未提是否当面听取了郑民华等20名上海市医界政协委员的意见。
这有三种可能,一是国家医保局到上海调研时压根就没见这20名权威医生。二是见了他们,他们仍坚持原有的意见,但国家医保局的调研结果并未采纳他们的意见。三是他们改口了,自己推翻了原来的意见。如果是这样的话,肯定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无论哪种情况,都不正常,都说明国家医保局的调研结果其可信度令人存疑
那么“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问题真的“多来自他人转述和主观感受”吗?众所周知,郑民华等20名上海市医界政协委员,都是上海各大医院的权威医生。国家医保局现在竟然说他们反映的问题“多来自他人转述和主观感受”,谁信?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权威医生,他们不可能仅仅因为听到他人的转述,或者是仅凭哪些人的主观感受,就得出“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的结论,并将其写进提交当局的正式提案中。事实上,他们反映的问题既不是来自他人的转述,也不是什么主观感受,而更可能的是他们亲自观察到的相关集采药的临床表现。
国家医保局的回应提到,调研中他们当面听取了有关专家,以及瑞金医院、仁济医院、中山医院等7家医院负责人,外科、内科、麻醉科、药剂科等科室医护人员的意见,没有人认为集采药存在“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问题。但奇怪的是,在“‘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医保、药监部门就集采药品问题答记者问”一文中,向国家医保局表达这种意见的人,无论是“有关专家”,还是“7家医院负责人”和“外科、内科、麻醉科、药剂科等科室医护人员”,没有一个是有名有姓的。这样的意见有可信度吗?如果他们真的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为何不公开他们的姓名?这样做岂不更能取信于公众?
有分析认为,国家医保局之所以在最近的集采药中以国产仿制药全部取代了进口药、原研药,原因是因为医保缺钱了,中国的外汇也在缩水。在这个大背景下,要想让国家医保局调整政策,重新恢复进口药、原研药的临床使用,显然不大可能的。但因“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问题被曝光所产生的社会舆论又不得不应付。所以,所谓国家医保局赴上海调研,很可能是当局为了应对舆论压力精心演出的一出戏,而那些否认集采药存在“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问题的“有关专家”、“7家医院负责人”和“外科、内科、麻醉科、药剂科等科室医护人员”,也都是迫于压力在演戏。
这样的戏码我们看的还少吗?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作者提供/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