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吸引外资创纪录暴跌 专家揭外企数量虚增原因

2025年02月11日财经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2月11日讯】中国去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7.1%,创下历史最大跌幅。中共官媒辩解称是因为市场结构调整,并声称是外企自己站不住阵脚;不过随即官方又开会抛出“稳外资”文件。专家直指中共不同部门有关外资的数据自相冲突,并有造假之嫌;而分析显示,基于中国内外环境变化等因素,外资撤离已是大势所趋。

中国使用外资创历史最大跌幅 官媒辩解

中共商务部上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达59,080家,同比增长9.9%;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却仅为8262.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大跌27.1%。这一跌幅创下历史新高。
中共官媒《人民日报》2月10日在头版刊文《外资有没有大规模撤离中国?》强调中国外资流入模式正在调整,“传统商业模式在中国行不通了,快速反应跟上中国市场变化的外资企业才能获得成功”。
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对大纪元表示,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出现历史上最大的跌幅,这难以完全归因于所谓的阶段性变化。虽然外资转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趋势确实存在,但外资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北京面对的外部环境恶化和国内政策的不确定性,再加上由于外资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提高,中国税收政策的变化、地缘政治的风险等等,使大部分企业选择撤离。
他认为官媒文章更多是一种避重就轻的辩解,试图淡化外资信心下降的事实。
中国问题专家王赫对大纪元表示,中国的市场确实在这几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资现在不可能再像过去那么赚钱了。但是这不是目前外资撤离的主要原因。主要因为中国现在经济情况非常的糟糕,当局还搞“国进民退”,中共以国家安全名义对外资的打压、经商环境的恶化,造成外资从中国撤离。

中共外资相关数据有猫腻 专家揭造假手法

中共《人民日报》前述文章还引用了一个网民的问题:为何实际使用的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7.1%,而同时新成立的外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9.9%?官媒的解释是,因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中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对于引资规模下降,该官媒文章笼统说,2021年中国曾连续3年引资规模超1万亿元,集中释放了投资需求,到2024年有所收缩也在正常范围内,而长期看,全球跨国投资呈现出服务化、轻资产化趋势,所以利用外资规模与新设企业数量之间也会出现阶段性反差。
黄大卫认为,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新设立的外资企业数量增长9.9%,但实质使用外资的幅度下降27.1%,这两个数据确实存在矛盾。原因可能是空壳企业以及假外资的增加,部分所谓的外资企业可能只是一些港澳台甚至内资企业,伪装成外资以享受优惠政策。
他举例说,中国业界有“内保外贷”模式,即拿国内的东西进行担保,向外资银行贷款。这种行为其实是虚增了外资企业的数量,但实际上到位的资金可能很低。
公开资料显示,“内保外贷”是指中国境内银行为境内企业在境外注册的附属企业或参股投资企业提供担保,由境外银行给境外投资企业发放相应贷款。
黄大卫表示,数据矛盾的第二个原因,是新增设立的企业可能只是中小微企业,或者是之前统战的台商在中国设立的帮扶企业。这些企业资金需求比较低,或者是服务性企业比较多,可能轻资产或投资比较少,所以在外资报表方面反映出来的外资贡献度很低。甚至一些部分新设的企业可能就是纸面存在,是空壳公司,就是为了拿政府的补助和统战费用。
再者,实际投资减少还有一个结构性原因,即大型的外资企业,例如一些跨国制造业巨头,对中国市场投资不断减少,中小型的服务性企业在增多。制造业的外资撤离,会大幅度减少整个外资利用的金额。
此外,大型的外资企业都是来自于欧洲、美国或日本、韩国,这些外资受地缘政治影响,撤离速度可能比较快,撤离的比例比较高。而像东南亚等地可能一些小的资金进来,成立了新的公司。
最后就是统计方面可能对数据进行了修改和美化。黄大卫说,中国大陆的统计数据更倾向于政治需要,要粉饰社会制度优越性,往往会淡化,甚至是非常忌讳负面信号,所以有可能存在统计上的修改和美化。
“总而言之,结论性的问题,新增企业数量增长与外资金额下降并不自相矛盾,背后的可能原因,除了统计失真之外,更多是新增设立的公司质量下降,真正的大资金方可能撤离,小资金方进来。”他说。
王赫对大纪元表示,其实中共不同部门的数据也是打架的。关于外资有两个数据参考,一是商务部的统计,这是窄口径的数据,另外就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国际资产平衡表。这两个数据是冲突的。
他举例说,商务部已公布的2024年前11个月的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增长率是-27.9%,但还是有7497亿元的流入;但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净流入是-130亿美元,2024年全年也应该是负的净流入。
王赫表示,如果按中共最新一次经济普查(时间点截至2023年末)的数据:2018年末到2023年末的5年间,中国外资企业就业人数从2,824.2万降至2,040.9万,减少了783.3万人,降幅27.7%。这五年外资雇用的人数大规模下降,其实跟外资撤离是相对应的,所以外汇管理局的数据可能更接近于实际。
就官媒称现在进入中国的跨国投资呈现出服务化、轻资产化趋势,因而外企数量增加了,但是流入的资金减少了,王赫表示值得怀疑,“我们就拿欧洲来说,欧盟在中国的投资主要就是靠几个大企业来投资,它的中小型企业早就从中国撤离了,几乎没有投资了。”
他表示,中共的数据一贯是造假的,或者一贯进行了美化调整,并不代表实际情况。

中共国务院抛“稳外资”文件 分析:外资不稳是大势所趋

中共国务院常务会议2月10日通过《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会议指出,外资企业在吸纳就业、稳定出口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要拿出更多务实管用的举措对外资企业“稳存量、扩增量”。
王赫表示,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打,当时中共提的是“六稳”,包括“稳外资、稳外贸”。现在把口号改成“稳存量、扩增量”,说明目前外资的流失非常严重,不仅是没有增量,而且存量都在动摇。它现在要外资流入来救火。
王赫说,2021年外资的确是大规模流入到中国来的,但是2022年上海一封城就完全逆转了。现在川普再次入主白宫,中美新冷战可能是指日可待。在这种情况下,中共还想扩增量是痴人妄想。中共还在以强硬对待川普,只会使国际环境恶化,外资更不可能再大规模流入中国,所以它的所谓稳存量和扩增量几乎是实现不了的。
黄大卫表示,北京官方一方面对外资撤离的状况“辟谣”,一方面提出稳外资措施,反映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如果外资状况非常良好,无需大规模推出稳外资行动,官方此举实际上是承认外资环境不断恶化。
黄大卫说,国务院的文件在中国并不太有效,因为当局是党管一切,党的文件和《反间谍法》等条例不断收紧,使国内经济充满了不确定性。他认为随着地缘政治压力加大、工业链去中国化的趋势以及东南亚制造业与市场的崛起,中共稳外资的行动方案难以扭转外资撤离的局面。
有意思的是,中共官方的中国贸促会早前发布2024年度中国营商环境报告称,“受访企业对2024年度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为4.37分(满分5分)”,“近九成受访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还说“超六成受访企业对中国前景预期良好”。
但上海美国商会最近一项调查显示,超过50%的受访者对未来五年在华业务前景持悲观立场。欧盟商会也公开批评中国的营商环境日益政治化,企业提出来上千条建议,基本上都得不到回应。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潘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