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大米供應量不足,米價也逼近每噸1千美元,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的亞洲事務發言人裡斯利說,依靠聯合國救濟的2千8百萬“最窮的人”可能因為聯合國買不起糧食而挨餓。另外,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雅克•迪烏夫批評富裕國家沒有迅速採取行動解決發展中國家出現的糧食危機。下面請看記者的綜合報道。
最近數周,一些貧窮國家已經出現了食品短缺所引發的騷亂。聯合國官員迪烏夫11號說,這種動蕩局面將會惡化。他還警告,窮國的農民如果得不到種子,許多人將死於饑荒。
當前,由於農業大宗商品出口大國紛紛實施出口禁令,造成國際市場上的糧食貿易數量減少,而加劇了糧食供應緊張的狀況。據了解,世界各國政府正在爭相與糧食出口國簽訂祕密雙邊協議,以繞過那些出口限制。
11號,菲律賓官員也促請亞洲各國政府舉行會議,商討糧價暴漲問題。菲律賓是全球最大大米進口國之一。
美國《當代中國研究》雜誌主編程曉農先生認為:
程曉農:“米價上漲過大,那麼米商就有可能為了賺錢而把糧食大量出口,有可能導致本國市場供應不足,所以各國政府採取防範措施,阻止糧食大量的流入國際市場,是一種政治上考慮、必要的措施。”
程曉農先生認為,米價不會再有大幅度的回落。
程曉農:“適合種大米的國家,他的產量上升幅度是有限的。不太可能指望有新的大米種植區開發出來增加大米產量。就是說,等產量恢復以後,價格不見得能大幅度回落。”
在經歷石油危機、金融危機之後,人們發現,真正可怕的還是糧食危機。在4月6日結束的西方八國集團部長會議上,本來不在議程的糧價問題卻成為熱點討論。
專家認為,近年來,越南的蟲害和澳大利亞的旱災造成大米減產,使得米價從2002年以來不斷攀升;而生物燃料的興起促使農民改種玉米;另外,高漲的油價也提高了種植和運輸的成本。
導致米價飛漲的因素還包括氣候變化以及對農業的忽視。從1997年到2006年,中國的稻田減少了3百萬公頃。這是由於工廠、高爾夫球場以及房地產開發侵佔了稻田,農民失去了耕種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