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9月6日訊】唐朝貞觀年間,李世民和手下的一批名臣(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等)創建了一個精幹、廉潔、高效的政府系統。經貞觀初年的機構精簡,房玄齡、杜如晦將京官由原來的2000多人裁減爲643人。
同時,針對因州縣設置劇增而造成的百姓少、官吏多的狀況,對地方行政機構也“大加並省(裁減)”,裁並了許多州縣。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政府裁員和機構精簡,爲貞觀之治奠定了很好的行政基礎。同時,初唐時期的官場很講正氣,官員大都比較清廉。
魏征死的時候家無餘財--他把所得的賞賜全用於賑濟災民了。中書令岑文本住的房子又小又濕,家裡同樣清貧。有人勸他經營一點産業,他卻說,我沒有什麽功勞,僅僅因爲能寫文章就當了這麽大的官,這已經很讓我擔心了,我哪裡還有心思經營産業?尚書右仆射、曆史上有名的帥哥溫彥博同樣不置自己的家産,他死的時候,家裡連體面一點的吊喪場地都提供不出來。
由此可見,貞觀時期確 實政治清明,很多大臣都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可是,到了唐朝中後期,官員就開始結黨營私,出現了有名的“朋黨之爭”,官場腐敗亦在所難免,隨之又有宦官專權 和藩鎮割據之弊。種種弊政之下,曾經的大唐盛世日漸衰落,最終坍塌。
精簡過的政府機構是如何變得機構臃腫、冗員充斥的?曾經清正廉潔的官場風氣是如何變得腐敗污濁的?曾經的好制度是如何變味的?這一切顯然值得思考。
這事還要從科舉制度的變味說起。大家知道,唐朝是通過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的。在當時,科舉制度是一種先進的人才選拔制度,它打破了門第界限,給底層士子以上升的渠道。這顯然比魏晉時期的門閥制度要進步得多。可是有一個問題,大批士子通過科舉制度被源源不斷地選拔上來,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多,政府如何爲他們提供 “就業機會”?如果全讓他們當官,那官位在哪裡?如果不讓他們全部當官,那麽他們的就業領域何在?去民營企業打工嗎?那時候沒有民營企業;去外企當白領嗎?那時也沒有外企。
唐太宗李世民想出的辦法是:創辦“國學”,大力發展教育和文化事業,這樣一方面可解決士子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亦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教育水平,甚至還可“德化四方”,對外國進行“文化輸出”。史書記載,貞觀五年以後,唐太宗“屢幸國學,增創學捨一千二百間。國學、太學、四門學均增生員額, 書、算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員。屯營飛騎,亦給博士,授以經業。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國,亦遣弟子請入國學。國學之內,八千餘人,其盛爲近古所未有。”
應該說,唐太宗李世民的想法並不錯,實施之後也收到了效果,“國學之內,八千餘人”,實爲文化盛事,更關鍵的是,這裡面還有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 國派來的弟子,“國際反響”也很好。可惜的是,唐朝後人並沒有沿着李世民的這個思路走下去。《舊唐書》載:“高宗嗣位,政教漸衰......則天稱制,以權道臨天下,不吝官爵,取悅當時,生徒不複以經學爲意,二十年間,學校頓時隳廢。”也就是說,到了唐高宗時,文化教育事業就不受重視了,等武則天稱帝之後,她爲了培植自己的勢力,不惜弄權,用官位來籠絡讀書人,學術尊嚴和學術氣氛由此變壞,獨立於官場之外的文化教育事業被中斷了。
文化教育事業被中斷了,但科舉考試仍在進行,士子仍在源源不斷地湧現,他們的就業渠道隻剩下了一條:進入官場。官場接納就業的能力本來不強,現在變得更加擁 擠。恰在此時,武則天要培植自己的勢力以打擊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老臣,於是她就另設機構,安插親信。新機構産生,舊機構不取消,這樣便開了機構重疊的口子。機構重疊勢必冗員增多,冗員增多勢必效率低下。更關鍵的是,重疊的機構和過多的冗員不僅會消耗大量的國家資財,而且極容易引發官員之間的派系爭鬥。他們結黨營私,“黨同伐異”,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在攀附和擠兌之中日漸消磨,而腐敗奢靡之氣卻日盛一日。長此以往,官場風氣焉能不壞?
最可怕的是,就在官僚機構日益臃腫、官員日益增多、官場風氣日趨腐敗的情況下,唐朝官員的薪水卻“芝麻開花節節高”。史學家錢穆計算,唐初俸制,官一品月俸 三十緡,職田祿米不過千斛。到開元年間,官俸數倍於唐初,天寶年間又數倍於開元,接下來,“大曆數倍於天寶,而建中又數倍於大曆”。屢次加薪之後,大曆年 間官一品月俸已達九千緡。此後,唐朝官員的薪水還在繼續增加,直到最後百姓不堪重負,揭竿而起。
唐德宗時的大臣沈既濟曾痛陳官場之弊爲“四太”:“入仕之門太多,世胄之家太優,祿利之資太厚,督責之令太薄。”沈既濟的說法切中肯綮,可是,在末世悲風之中,有誰願意聽這樣的逆耳忠言?再說,即便真聽懂了這番話,此時恐怕也沒人能“挽狂瀾於既倒”了。因爲這時的官場已經徹底爛掉,朝廷上下,文恬武嬉,哪裡還有重新振作的機會?
唐朝前期之所以能開創盛世,官場的清廉之風顯然是一個重要的條件。可是,官場的清廉之風培護甚難,而摧折甚易。一旦官員們喪失了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喪失了 爲民請命的精神情懷,他們是極容易成爲逢迎拍馬、結黨營私、魚肉百姓的腐朽集團的。而官員們一旦寡廉鮮恥,官場就會隨之爛掉;官場一爛掉,即說明王朝氣數已盡,隻能苟延殘喘地等待謝幕了。這一點,可以說是曆代王朝衰落的鐵律--- 強盛的大唐尚且如此,遑論弊端叢生的其他王朝了。
──轉自《濟南時報》
同時,針對因州縣設置劇增而造成的百姓少、官吏多的狀況,對地方行政機構也“大加並省(裁減)”,裁並了許多州縣。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政府裁員和機構精簡,爲貞觀之治奠定了很好的行政基礎。同時,初唐時期的官場很講正氣,官員大都比較清廉。
魏征死的時候家無餘財--他把所得的賞賜全用於賑濟災民了。中書令岑文本住的房子又小又濕,家裡同樣清貧。有人勸他經營一點産業,他卻說,我沒有什麽功勞,僅僅因爲能寫文章就當了這麽大的官,這已經很讓我擔心了,我哪裡還有心思經營産業?尚書右仆射、曆史上有名的帥哥溫彥博同樣不置自己的家産,他死的時候,家裡連體面一點的吊喪場地都提供不出來。
由此可見,貞觀時期確 實政治清明,很多大臣都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可是,到了唐朝中後期,官員就開始結黨營私,出現了有名的“朋黨之爭”,官場腐敗亦在所難免,隨之又有宦官專權 和藩鎮割據之弊。種種弊政之下,曾經的大唐盛世日漸衰落,最終坍塌。
精簡過的政府機構是如何變得機構臃腫、冗員充斥的?曾經清正廉潔的官場風氣是如何變得腐敗污濁的?曾經的好制度是如何變味的?這一切顯然值得思考。
這事還要從科舉制度的變味說起。大家知道,唐朝是通過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的。在當時,科舉制度是一種先進的人才選拔制度,它打破了門第界限,給底層士子以上升的渠道。這顯然比魏晉時期的門閥制度要進步得多。可是有一個問題,大批士子通過科舉制度被源源不斷地選拔上來,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多,政府如何爲他們提供 “就業機會”?如果全讓他們當官,那官位在哪裡?如果不讓他們全部當官,那麽他們的就業領域何在?去民營企業打工嗎?那時候沒有民營企業;去外企當白領嗎?那時也沒有外企。
唐太宗李世民想出的辦法是:創辦“國學”,大力發展教育和文化事業,這樣一方面可解決士子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亦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教育水平,甚至還可“德化四方”,對外國進行“文化輸出”。史書記載,貞觀五年以後,唐太宗“屢幸國學,增創學捨一千二百間。國學、太學、四門學均增生員額, 書、算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員。屯營飛騎,亦給博士,授以經業。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國,亦遣弟子請入國學。國學之內,八千餘人,其盛爲近古所未有。”
應該說,唐太宗李世民的想法並不錯,實施之後也收到了效果,“國學之內,八千餘人”,實爲文化盛事,更關鍵的是,這裡面還有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 國派來的弟子,“國際反響”也很好。可惜的是,唐朝後人並沒有沿着李世民的這個思路走下去。《舊唐書》載:“高宗嗣位,政教漸衰......則天稱制,以權道臨天下,不吝官爵,取悅當時,生徒不複以經學爲意,二十年間,學校頓時隳廢。”也就是說,到了唐高宗時,文化教育事業就不受重視了,等武則天稱帝之後,她爲了培植自己的勢力,不惜弄權,用官位來籠絡讀書人,學術尊嚴和學術氣氛由此變壞,獨立於官場之外的文化教育事業被中斷了。
文化教育事業被中斷了,但科舉考試仍在進行,士子仍在源源不斷地湧現,他們的就業渠道隻剩下了一條:進入官場。官場接納就業的能力本來不強,現在變得更加擁 擠。恰在此時,武則天要培植自己的勢力以打擊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老臣,於是她就另設機構,安插親信。新機構産生,舊機構不取消,這樣便開了機構重疊的口子。機構重疊勢必冗員增多,冗員增多勢必效率低下。更關鍵的是,重疊的機構和過多的冗員不僅會消耗大量的國家資財,而且極容易引發官員之間的派系爭鬥。他們結黨營私,“黨同伐異”,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在攀附和擠兌之中日漸消磨,而腐敗奢靡之氣卻日盛一日。長此以往,官場風氣焉能不壞?
最可怕的是,就在官僚機構日益臃腫、官員日益增多、官場風氣日趨腐敗的情況下,唐朝官員的薪水卻“芝麻開花節節高”。史學家錢穆計算,唐初俸制,官一品月俸 三十緡,職田祿米不過千斛。到開元年間,官俸數倍於唐初,天寶年間又數倍於開元,接下來,“大曆數倍於天寶,而建中又數倍於大曆”。屢次加薪之後,大曆年 間官一品月俸已達九千緡。此後,唐朝官員的薪水還在繼續增加,直到最後百姓不堪重負,揭竿而起。
唐德宗時的大臣沈既濟曾痛陳官場之弊爲“四太”:“入仕之門太多,世胄之家太優,祿利之資太厚,督責之令太薄。”沈既濟的說法切中肯綮,可是,在末世悲風之中,有誰願意聽這樣的逆耳忠言?再說,即便真聽懂了這番話,此時恐怕也沒人能“挽狂瀾於既倒”了。因爲這時的官場已經徹底爛掉,朝廷上下,文恬武嬉,哪裡還有重新振作的機會?
唐朝前期之所以能開創盛世,官場的清廉之風顯然是一個重要的條件。可是,官場的清廉之風培護甚難,而摧折甚易。一旦官員們喪失了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喪失了 爲民請命的精神情懷,他們是極容易成爲逢迎拍馬、結黨營私、魚肉百姓的腐朽集團的。而官員們一旦寡廉鮮恥,官場就會隨之爛掉;官場一爛掉,即說明王朝氣數已盡,隻能苟延殘喘地等待謝幕了。這一點,可以說是曆代王朝衰落的鐵律--- 強盛的大唐尚且如此,遑論弊端叢生的其他王朝了。
──轉自《濟南時報》